第二轮 古代历史通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东吴并立)、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北方北方南方南方魏魏蜀蜀吴吴西晋西晋东晋东晋十六国十六国北魏北魏宋齐梁陈宋齐梁陈东东汉汉隋隋朝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一.通史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曹丕继位后受汉室禅让,所以“魏”为正统,然而持续时间过短,而且继少帝曹芳被废之后,曹魏完全处于司马家的挟持状态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维持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
而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不包含代国)南北朝”则指东晋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代国的后裔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三国疆域三国(220年-280年),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西晋(266-280-316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晋朝(266年-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西晋八王之乱(291-306年),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蛮族趁机发动战争。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该事件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古代其他???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近代,抗日战争,南渡内迁?)永嘉之乱(西晋)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北朝疆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220~~589 589 年):年): 1.基本史实 政治:曹魏中书省参与机要,实施九品中正制;西晋设立门下省;南方东晋南朝形成士族门阀;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经济:永嘉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北魏实施均田制;魏晋南北朝农耕采用耕耙耱技术;曹魏改进翻车;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出白瓷,东晋时出现草市 文化:佛道兴盛,冲击儒学,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北魏贾思勰编成《齐民要术》;南朝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东晋顾恺之绘画追求写意传神3.阶段特征: 政治: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南北分裂,北方胡汉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政权更替频繁,出现局部统一;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东晋南朝士族门阀成为一大特色,东晋王权专制和中央集权都极大削弱;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融合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少数民族大力封建化。
经济: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倒退,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南北庄园经济都进一步发展,劳动者人身依附加大;北朝时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小农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总体衰落,商品经济水平下降 文化:战乱频仍,佛道广泛传播冲击儒学,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南北文化风格迥异,南方清新秀丽北方苍劲豪迈;文化民族融色彩浓厚总体:国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专制集权总体衰弱;生产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民族大融合;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上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门阀士族门阀士族 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玄学,即“玄远之学”,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两汉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魏晋玄学魏晋玄学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教不得不向儒道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道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三教互相渗透三教互相渗透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魏崛起,并在439年统一北方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剥削人民,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以以迁都洛阳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冯太后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冯太后主持,重点是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创建新制度;后期由孝文帝主持,;后期由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汉制、移风易俗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三长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隋朝)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为(隋朝)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015·海南单科·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隋朝(581年-589-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一907年)唐朝(618年—907年)五、隋唐五代时期(五、隋唐五代时期(581581~~960 960 年):年): 1.基本史实 政治:隋代建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实施科举制削弱士族势力;唐代三省六部成熟,建立政事堂,科举制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唐太宗设道为监察区,唐玄宗时形成道府县三级行政体系;安史之乱后道节度使权力增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五代时期设立枢密院,中央集权削弱国家分裂 经济:隋和唐初实行均田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均田制遭到破坏后租佃制快速发展,赋税实行两税法;唐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安史之乱后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唐出现筒车,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制瓷呈现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烧制唐三彩;出现邸店、柜坊和飞钱,唐前期坊市分离,唐后期南方城市开始打破坊市界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文化: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提出“三教合一”;唐诗兴盛;出现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配方;造纸术外传与阿拉伯国家,山水画兴盛;文学走向通俗化,词、传奇开始兴起3.阶段特征 政治: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后期藩镇割据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分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建立发展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士族门阀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生产发展,交通改善,各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农工商业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破坏后租佃关系发展,两税法后国家的农民人身控制放松;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文化: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道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奉行民族平等政策;文化开放自信,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唐后期出现转型趋势(科举,租佃,两税法人身控制放松,文学世俗化,由贵族社会转向平民社会)对比:公元6—13世纪的世界 世界历史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 7——1313世纪)世纪)经济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封建庄园经济,以庄园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在庄园内进行生产分工,农奴劳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庄园内自给自足 政治①7—9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如英、法、德等形成,欧洲多实行分封领主制②天主教实力强大,罗马教廷通过教阶和教区制度对整个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教权大于世俗王权;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是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文化①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职人员是欧洲唯一的文化阶层,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②宗教机构控制了欧洲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行天主教的精神专制和独裁 中世纪后期(14、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为向近代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奠定基础 大分裂时期(及主要的少数民族) 实现大一统的朝代 春秋\战国: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匈奴等;华夏族形成。
秦:皇帝制郡县制等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 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五代辽宋夏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回族等 元:行省制宣政院三、小专题1 中国古代三个大分裂时期与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秦隋元三个朝代的共同特点: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有制度创新;暴政、短命而亡;都兴修重大工程;为后面朝代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等2.三个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形成B、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又称“五胡乱华” C、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四 重要概念:1.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此时的洛阳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元朝时的运河由江南直达北京,不再经过洛阳,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见证2.三省六部制 3.科举制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唐代,由于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南方安定等因素,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而因为安史之乱,北方受到严重冲击等,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到南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5.隋唐商业的繁荣•(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五代十国时期,制度与唐无异,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实际上宰相并不掌握权力三省形同虚设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魏文帝(曹丕)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科举制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参加科举,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正式废除了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理由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科举正式开创:隋?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 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科举正式开创:隋?唐? 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中概括乐科举的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科举特点 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二千人,少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二千人,少则也有一千人,而则也有一千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所收百才有一””,,““没没齿而不登者甚众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科举制宋代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宋代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客观性与公平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
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这就极大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开放性,由此导致这就极大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开放性,由此导致了了““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在宋代的实现,同时也原则在宋代的实现,同时也使使““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具体体现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具体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宋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宋代那样,将科举制度与读书仕进联系的如此紧密,代那样,将科举制度与读书仕进联系的如此紧密,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它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其它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已完全确立的主导地位已完全确立(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海南高考·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012·安徽文综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唐朝的税制改革——“两税法”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随着土地兼并的逐步发展,均田制受到破坏,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它的出现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出现了“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的转变,也使国家对土地私有的控制原则逐渐向不干预或少干预转变•(2014·广东高考·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