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过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兼并,到秦汉帝国的诞生,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中,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理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社会发展概况社会发展概况n一 、政治概况n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n 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制度更迭,封建制国家随之诞生n 推行政治变法,表现在:政治秩序、政治体制、增强军力、户籍管理、礼制建设等几个方面n二 、经济概况n 农田私有、铁器使用、兴修水利和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n 社会需求使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n三 、意识形态 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流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观点,围绕着天人关 系、名实关系、礼法之争等反映时代潮流的主题,开展讨论,其中以儒、墨、道三家最为著称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n 封建制的兴起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n1.1.城市建设的城市建设的“违制违制”现象现象n 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 体制和措施n 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n2.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n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n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 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 周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n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 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 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 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 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 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四、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n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n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选址n “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比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形制n “大城不可以不完,廓周不可以外通,里城不可以横通”-形制n “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 -形制n “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n “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n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城市建设的新概念n1 1、新的城市概念、新的城市概念 从“筑城卫君”到“城以盛民”,城市从狭隘的政治防御,走向了经济上的积极进取。
n2 2、城市分级、城市分级 城市等级从礼制分级到以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级,体现“城以盛民”的新城市概念,之所谓“万室之国”“千室之都”n3 3、新的城市类型、新的城市类型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n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城的规模n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工n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n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n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n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社会背景 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BC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而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推行统一工作,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 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 2.极力推行法家政策,强化君主专制 3.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 4.执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5.修驰道,筑长城,加强对地方控制,积极发展经济 6.打击百家, 以吏为师,严格思想统治 秦朝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秦朝都城咸阳的城市建设、(一) 、秦始皇为加强咸阳建设的措施:、1.徙天下富户十二万于咸阳, 成为天下第一大都2.置京畿,筑驰道,强化咸阳的都城地位3.扩建咸阳,广修宫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运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 ( (二)、秦咸阳的布局分析 1. 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2. 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5.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n(三)、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n 1.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n 2.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n(四)、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n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
n新颖:是指以天象来布置城市,“以则紫宫象帝居,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城市不求规整,法自天象,蔚为奇观二、汉朝的城市建设二、汉朝的城市建设n一、社会概况一、社会概况n 汉初社会首在安定,推行无为而治,致力生产,以苏民困n 汉武帝独尊儒术,强化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n 建立太学,培养人才n 对外抗击匈奴,开通西域,经略南方n二、汉代长安城的建设、汉代长安城的建设n1.选址:地处关中平原中心,有秦之宫室可资利用n2.形制:呈不规则状, “长安城址仿北斗星,称为斗城”n3.规模: “城周为汉里六十五里,城市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占地共九百七十三顷” 汉长安的城市布局n 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n 有城门十二,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n 城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n 在南北干道两侧设有九市,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n 有宫城而无外廓,城郊建陵邑以承担外廓的功能n 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三、东汉雒(洛)阳的城市建设简介n1.基址: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n2.形状及规模:呈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长方形n3.有宫城而无外廓,实行南北宫制n4.宫城附近建有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n5.城市共设十二门,南四,北二,东西各三n6.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n7.城内设有一处市场,另外在城东城南设有两处市场n8.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学院-国子监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n(一)、秦咸阳与西汉长安的比较n 相同之处:n 1.选址一脉相承,秦咸阳向南扩展,汉长安立足渭南n 2.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n 3.重视利用地形,宫城多位于城中高亢之地n 4.宫与闾里分于市之两端,秦咸阳宫北市南,汉长安宫南市北n 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n 不同之处:n 1.秦采用天象观念,汉扬弃了这种观念n 2.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汉宫居城西南n 3.汉长安宫城用地远大与咸阳,城的政治职能突出,而经济活动n 则在市郊和五陵邑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n(二)、东汉雒阳与西汉长安的建设比较n不同之处不同之处: :n1.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n2.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长安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n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n4.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n相同之处相同之处n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的近郊n2.同为南北宫制n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 秦汉时期城市的一般特点秦汉时期城市的一般特点n1.重视城市总体的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强化都城的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形成城市群的雏形n2.多为先修宫室后筑城池,城市平面多不规则,重视利用地形,强化城市的防御体系n3.贯彻筑城卫君的思想,以宫城建设为主体,以致宫城用地比例过高,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出现了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园林n4.集中设市,经济活动以市为中心,多在城外进行n5.道路采用经纬涂制,城旁三门,道路有分级n6.居民采用闾里制,主要以职业和阶层来划分,为加强统治,官署与居民相杂,相互干扰n7.随着国子监的出现,都城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