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一路风景一路歌一、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认识本单元3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主动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2.学会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游览路线图,明白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要按游览的顺序写;还可以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把景物的奇特之处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清楚4.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教材内容:●精读课文:1.《海上日出》2.《记金华的双龙洞》●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1.《颐和园》2.《七月的天山》●习作:游补充资源:1.《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叶圣陶)2.《三亚落日》(王唯唯)1. 能理清几篇课文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游览路线图,明白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要按游览的顺序写;还可以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把景物的奇特之处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清楚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三)设计说明本单元是四下第五单元,是习作专题单元。
教材选编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这是4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游记,分别描绘了海上日出、金华的双龙洞、北京颐和园、新疆天山的美景,读来生动有趣,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奇特的想象,初步感受游记的基本特点《海上日出》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经过写得清楚明了,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空隙及自己的感受《颐和园》运用过渡句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描绘了颐和园内一处处美丽的画面《七月的天山》按照骑马游览的顺序,把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写得生动具体这些内容组合在一个单元里,内容主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文本之间也有自己的逻辑前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基本体现了游记的基本特点: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可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后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则进一步强化凸显了可以运用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同时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先学习《七月的天山》,再学习《颐和园》,因为前面三篇描写的内容都属于自然景观,而“颐和园”属于人文景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半命题作文“游 ”,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某个地方因此,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一路风景一路歌”,为了给学生创设基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境,确定了“找找课文中的奇观”的任务,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的教学活动本单元属于习作单元,目标就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画游览路线图、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圈划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游记的游览顺序,以及对那些景物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二、情境与任务(一)学习情境欣赏海上日出的壮美、金华双龙洞的奇特,发现作家表达独特体验时的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跟着作者畅游颐和园,骑马上天山,了解介绍名山大川、欣赏身边风景时清晰的游踪回忆游览过的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画一画游览路线图,写下最独特的那道风景,在自由丰富的想象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留下一路欢歌二)任务框架与内容安排1.任务框架建议:任务一中两个活动标题,后面的具体内容(日出、岩洞、公园、高山)可以不要,与下面的标题相当在设计的具体内容中再呈现。
2.内容安排任务课时学习内容找找课文中的“奇观”1《游 》(习作前的口语交际)3《记金华的双龙洞》奇观“奇”在哪儿《海上日出》2《七月的天山》《颐和园》妙笔写美景交流平台3初试身手《游 》(习作)(三)设计说明本单元以“一路风景一路歌”为单元学习总的任务情境,整合“三个任务、九个活动”进行学习,将识字写字、课文阅读、习作统整在一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想象,并将自己融入美妙的奇观中,初步感知游记的特点,体会自然奇观和人造景观带给人们的独特感受第一个任务是“找找课文中的‘奇观'”首先举行“奇观图片展”,让学生收集课文中写到的“日出、岩洞、公园、高山”这些“奇观”的图片或照片,说说自己曾经的游览经历,或是简单的观后感从孩子们(改为:学生)已有的经历或直观的感受出发,对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这些“奇观”奠定一个情感和认知的基础 第二个任务是“奇观‘奇’在哪儿”,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奇妙的“双龙洞”,欣赏伟大的“海上日出”,骑马上“天山”,游赏“颐和园”,让学生画一画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圈一圈过渡句,了解游览顺序重点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奇观”的“奇”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如何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的特点和感受写清楚的。
在这里把课文的顺序稍作调整,先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再学习《海上日出》,因为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了解一般游记的描写方法而《海上日出》则是景物发生了变化,是按照早晨太阳的变化来写的,后学会更加合理第三个任务是“妙笔写美景”,是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游览经历先“画画我的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可以用上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再“描绘心中那道最独特的妙景”,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把它的“奇妙”之处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最后“评选最佳游记”,互相学习,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自主修改本单元的课文均为游记,景物描写生动,情感真挚,充满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适合有感情朗读学习中,需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习形式(改为:方式)力求生动活泼,在活动中,在朗读中,想想问问,读读讲讲,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立足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记的基本特点三、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一)任务一 :找找课文中的“奇观”亲爱的同学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有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奇观,也有能工巧匠的名胜古迹我们一起来聊聊名家笔下那一道道奇景,来一场美妙的游览之旅吧。
活动一: “奇观”图片展【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学生交流自己游历过的奇观或美景,为唤起学生美的记忆,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游历过的景观,意在引导学生与本单元的几篇名家写的奇观作比较,世界上并不缺少奇观,却鲜有会观察的“妙人”和会描写的“妙手”,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是个很好地学习范例,此外,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积累素材的准备四人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专注倾听与互评,着力养成学生的倾听习惯;建议安排0.5课时1.收集你游历过的课文中的奇观图片展,聚焦“日出、溶洞、公园、高山”,一句话介绍)课前收集自己游历过的美景,将图片传给老师,并用一句话介绍其独特或奇妙之处活动二:说说我看到的这些“奇观”1.四人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文中讲到的这些奇观,其他同学专注倾听,互相补充2.全班内交流:由组内推选出来的代表来讲讲看到的文中奇观,其他同学专注倾听,互评互议3.将图片配文字的内容打印出来,贴黑板报展览,大家共赏各地美好风光二)任务二:奇观“奇”在哪?活动一:奇妙的双龙洞【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游记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描写感受把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方法。
学生可能读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能够找出明线,但暗线(溪流的走向)可能找不出来学生不容易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矮、窄,当人躺在小船中,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内洞到底是怎样的奇特,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感知,以及利用图文资料,从而真正体会到孔隙的矮、窄,感受到外洞的奇特建议安排2课时1.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把课后的路线图补充完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数字标在句首,连贯地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3)用“~~~~~~~~”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小结提升:文章按有这样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叙述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游览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和角度都非常清晰2.体会沿途景物的描写(1)自由读第一部分,想一想:叶老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①看到:花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树——结合“花”一起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同时谈花和树,则引导:仅仅是山上的花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吗?山——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一谈而过溪——“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学生可能从“宽、窄”“缓、急”、四个“时而”体会到溪流形状、声音的变化,可追问:为什么溪流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指导朗读:这“宽、窄、缓、急”的溪流多像一首欢快的乐曲,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请你读出溪流的变化②感受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导读:各色的映山红、粉色的山、深绿、淡绿的植被作者用一句话把看到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难怪“眼前一片明艳”。
请你把想象的画面读出来整合:山中有数有花还有水,所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自由,你读着有什么感受呢?(美)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会用两个段落来写沿途的见闻吗?(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很浓,心情舒畅,对景物的赞叹2)小结写法:作者就是这样不需华丽的词藻,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的叙述给读者,这也是叶老的写作特点3.读懂内容,体会写法(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游览地点外洞孔隙内洞特点表达方法(2)自学研讨,小组交流3)小组汇报,交流共享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读句子谈对词句的理解 ①外洞——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大”带着感受、想象品读②孔隙——狭窄、低矮从“孔隙”词意感受“小”:“孔隙”是什么意思?(窟窿眼儿;缝儿)读了“孔隙”这一部分,归纳特点:学生容易说“小”,或“矮、窄”如果学生开始没有谈出后两点,师在学生体会小船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