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浙江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合

xmg****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1KB
约162页
文档ID:122527797
浙江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合_第1页
1/162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时间索引1、周:分封制、宗法制2、秦: ①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郡县制、皇帝制 ②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 ③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3、汉代:州刺史制度设置4、唐朝:三省六部5、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6、元朝:行省制7、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8、清朝:军机处课时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分封目的:扩大周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 亲戚,以蕃屏周、分邦建国) (2)分封对象:子弟(王族或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其 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 (3)主要封国: 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②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③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于宋④受封者权利: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4)受封者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作用:前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扩大了周的统治 疆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期, 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

2、 宗法制(1) 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2)实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3)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等级: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的体系大 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 “国”和“家结 合在一起血缘上的兄弟关系,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史实:祭祀及占卜)2、形成了严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国”与“家”相结合(最基本的特点)5、最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课时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 1、统一过程 ①东灭六国: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 后攻灭东方六国 ②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 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③南平岭南:公元前214年,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 系的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 朝管辖的开始。

④征服西南夷:在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今云贵高原和 川西及甘南)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 朝,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版图,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制度建设 1、郡县制(1)建立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②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 职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掌行 政)、郡尉(掌兵事)、监御史(掌监察)等职官,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以 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特 点: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 作 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 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 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 皇帝制度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2)特点: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神 化课时三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一、(监察制度)汉朝州刺史制度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 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中央官僚体制 1、唐朝:三省六部制 (1)时间: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完善 (2)三省六部职能:①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当时,在门下省还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3)意义: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 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 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关,长官称“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相权,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 “枢密院”掌军事,长官为 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三、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制 (1)设置:元代确立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既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 云南、湖广、江浙(浙江所在行省)、江西、岭北行省另设两 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 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 (2)与中央关系:权利行使需受中央节制 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为保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 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调整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 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该制度下,形成了君权 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发展趋势分别是君权不断加 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 断削弱,其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课时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因丞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 目的,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时设立 3、地位: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 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受司礼 监的太监的牵制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侍从咨询)机构区 别于丞相制度:中央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的行政制度 之一,统帅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权,一定程度上制约、威胁到皇权 4、评价: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没有法定的地 位,是专制皇权加强的标志,对皇权难以构成威胁被司礼监太 监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二)清朝的军机处 1、直接原因: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 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辅 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特点: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简、速) ③政策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密) 5、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 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 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 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 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 因之一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剥夺了人们的政治权 利和自由 ③思想上: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 进步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时间索引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黄海海战1895年:《马关条约》1895年:反割台斗争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5年:八一宣言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10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1937年9月—1937年11月:太原会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1938年6月:武汉会战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殉国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课时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侵华相关条约(一)鸦片战争1、背景:(1)外部: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 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 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2) 内部: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严重 2、战争概况:(1)时间:1840—1842年(2)发动国家:英国(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英《南京条约》(1) 主要内容 ①割地: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④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 英国商定——破坏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