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一、授课时间: 2007 年 11月4 日至11月17日 二、授课课题:IP数据报三、教学目的要求:了解: IP数据报的格式及主要字段的功能• 掌握: 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源路由、记录路由及时间戳选项、ICMP的主要功能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 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五、课型、教学方法:讲授:实验2:1六、教学用具:七、教学过程:(含复习提问、教学内容要点板书提纲、课堂练习、教学过程时间分配、课外作业等本章主要内容• IP数据报的格式及主要字段的功能• 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 源路由、记录路由及时间戳选项• ICMP的主要功能• 实践内容– 剖析ping命令– 使用ping命令及其选项IP数据报的格式• IP数据报包含报头区和数据区两部份– 数据区:高层传输的数据– 报头区:为了正确传输高层数据而增加的控制信息报头中各主要字段的功能(1)• 版本与协议类型– 版本:数据报对应的IP协议版本号(目前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 协议类型:数据报数据区数据的高级协议类型(如TCP)• 长度– 报头长度:报头区的长度(以32bit双字为单位)– 总长度: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以8bit字节为单位)• 服务类型– 转发过程中对该数据报的处理方式报头中各主要字段的功能(1)• 生存周期– 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的存活时间(避免死循环)• 头部校验和– 保证IP数据报报头的完整性• 地址– 源IP地址:数据报的发送者– 目的IP地址:数据报的接收者IP封装• IP数据报在各个物理网络中需要重新封装MTU• MTU:网络规定的一个帧最多能够携带的数据量• IP数据报的长度只有小于或等于网络的MTU,才能在这个网络传输• 与路由器连接的各个网络的MTU可能不同分片• 分片:IP数据报的尺寸大于将发往网络的MTU值时,路由器将IP数据报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的过程• 每个分片由报头区和数据取两部分构成• 每个分片经过独立的路由选择等处理过程,最终到达目的主机重组• 重组:在接收到所有分片的基础上,主机对分片进行重新组装的过程• 目的主机进行重组– 减少了中间路由器的计算量– 路由器可以为每个分片独立选路• 路由器不需要对分片进行重组,也不可能对分片进行重组分片控制• 标识– 源主机赋予IP数据报的标识符– 该域需要复制到新分片的报头中– 目的主机利用此域和目的地址判断分片属于哪个数据报• 标志– 标识是否已经分片,是否是最后一个分片• 片偏移– 本片数据在初始IP数据报数据区的位置– 偏移量以8个字节为单位IP数据报选项• 功能:主要用于控制和测试• 用户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IP选项。
但所有实现IP协议的设备必须能处理IP选项• IP数据报选项由选项码、长度和选项数据三部分组成源路由选项• 源路由:IP数据报穿越互联网所经过的路径是由源主机指定的• 应用场合:测试某特定网络的吞吐率、使数据报绕开出错网络等• 源路由选项分为– 严格源路由选项:规定IP数据报要经过路径上的每一个路由器– 松散源路由选项:只给出IP数据报必须经过的一些“要点”记录路由选项• 记录路由:记录下IP数据报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所经过路径上各个路由器的IP地址• 应用场合– 查看IP数据报传输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测试路由器的路由配置是否正确时间戳选项• 时间戳:记录IP数据报经过每一路由器时的当地时间• 应用场合:分析网络吞吐率、拥塞情况、负载情况等差错与控制报文• IP互联网利用ICMP传输控制报文和差错报文• ICMP报文的封装:封装在IP数据报中ICMP差错控制• ICMP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提供差错报告• ICMP协议不严格规定对出现的差错采取的处理方式• ICMP差错报告都是采用路由器到源主机的模式– IP数据报本身只包含源主机地址和目的主机地址,错误报告给目的主机没有意义(有时也不可能) – 路由器独立选路,发现错误的路由器不知道该数据报经过的路径,无法将错误通知相应路由器ICMP差错报文的主要特点• ICMP差错报告作为一般数据传输,不享受特别优先权和可靠性• ICMP差错报告数据中除包含故障IP数据报报头外,还包含故障IP数据报数据区的前64bit数据• ICMP差错报告是伴随着抛弃出错IP数据报而产生的ICMP主要差错报告类型• 目的地不可达报告– 网络不可达、主机不可达、协议和端口不可达等• 超时报告• 参数出错报告ICMP控制报文• 拥塞控制与源抑制报文• 路由控制与重定向报文• ICMP请求/应答报文对拥塞控制与源抑制报文(1)• 拥塞– 什么是拥塞?路由器被大量涌入的IP数据报“淹没”的现象– 拥塞产生的原因• 路由器的处理速度太慢,不能完成数据报排队等日常工作• 路由器传入数据速率大于传出数据速率。
• 拥塞控制:源站抑制– 利用ICMP源抑制报文抑制源主机发送数据报的速率拥塞控制与源抑制报文(2)• 发送源站抑制报文策略– 路由器的某输出队列溢出后,抛弃新来的数据报,发送ICMP源抑制报文– 为路由器的输出队列设置阈值,超过域值后抛弃新来的数据报,发送ICMP源抑制报文– 有选择地抑制IP数据报发送率较高的源主机• 接收源站抑制报文– 收到源抑制报文后,源主机可以降低发送IP数据报的速率– 注意:拥塞解除后路由器不主动通知源主机路由控制与重定向报文• ICMP重定向机制– 主机在启动时具有一定的路由信息,但不一定是最优的– 路由器检测到IP数据报经非优路由传输,就通知主机去往该目的地的最优路径– 功能:保证主机拥有动态的、既小且优的路由表• ICMP重定向机制只能在同一网络的路由器与主机之间使用ICMP请求/应答报文对• 回应请求与应答– 测试目的主机或路由器的可达性 • 时戳请求与应答 – 获取其他设备的当前时间 • 掩码请求与应答 – 从路由器获取本网的子网掩码 回应请求与应答• 机理– 请求者向特定目的IP地址发送包含任选数据区的回应请求报文– 目的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响应回应应答报文(包含请求报文中任选数据的拷贝)• 请求者成功收到应答则说明– 目的主机(或路由器)可以到达– 源主机与目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CMP软件和IP 软件工作正常– 回应请求与应答ICMP报文经过的中间路由器的路由选择功能正常实践:ping命令剖析与使用• 功能:测试网络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工作机理:回应请求/应答ICMP报文对的具体实现• Unix、Linux、Windows等网络操作系统都支持ping命令• 不同网络操作系统对ping命令的实现稍有不同Windows 2000的ping命令形式• ping [-t] [-a] [-n count] [-l size]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host-list] | [-k host-list]] [-w timeout] 目的IP地址连续发送ping探测报文自选数据长度的ping探测报文不允许对ping探测报分片修改“ping”命令的请求超时时间ping对目的地不可达的屏幕响应• 目的网络不可达(Destination net unreachable)– 没有到目的地的路由– 原因:通常是“Reply from”中列出的路由器路由错误造成的• 请求超时(Request timed out)– 在指定的超时时间内没有对探测报文作出响应– 原因:路由器关闭、目标主机关闭、没有路由返回到主机或响应的等待时间大于指定的超时时间等 课后记要:查 签: 查签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