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简史 (1)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公元前8千年至6千年中国已开始陶器制作公元前2千年左右中国已会铸铜公元前十世纪埃及已会制作玻璃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中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已会胆水炼铜(湿法冶金)公元前140-87年西汉发明造纸术659年孙思邈《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火药的三种成分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1596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书中载药1892种十七世纪炼金士勒费尔和药剂师勒梅里用钟罩法制得硫酸1637年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炼锌技术1661年英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元素论”176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1771年舍勒、普利斯特里等发现氧气1772年拉瓦锡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开辟化学新纪元1778年拉瓦锡建立燃烧新理论1800年伏特发明电池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1814年贝采尼乌斯提出了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1828年武勒合成尿素,开辟有机新纪元1858年凯库勒提出碳的四价学说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79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1894年拉姆塞和瑞利发现氩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1942年侯德榜制碱法研究成功,对氨碱法做了重大改革。
1944年西博格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65年邢其毅等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8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1995年荷兰、美国等科研者阐述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1996年英、美化学家发现C60,从而开辟“富勒烯”化学的研究2000年美、日化学家开发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材料化学发展简史 (2)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维勒初涉“莽林” 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
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 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 1823年11月,维勒赴瑞典贝采里乌斯处进修,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当时还较为少见的硒、锂、氧化铈、钨,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还担当贝采里乌斯的助手,很快接触到近代化学的前沿在实验室,每当维勒操作得过快时,贝采里乌斯就对他说:“快是快,但工作可不大好!”真是高徒严师。
实验室工作结束后,维勒随贝采里乌斯穿越瑞典和挪威做野外地质考察:参观著名的矿山胜迹,考察典型的地质现象,会晤知名学者,采集岩矿标本1824年9月17日,维勒辞别恩师贝采里乌斯,经丹麦做短期访问后,于1824年10月回到法兰克福在瑞典的学习,不但奠定了维勒与贝采里乌斯的终生友谊,也确定了维勒一生的学术方向 1825年3月维勒应柏林工业学校之聘,任化学与矿物学教职1828年维勒晋升为教授1830年6月维勒教授与他的一个族妹结婚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维勒教授偕眷至卡塞尔岳父处避疫,同年9月受新建的卡塞尔工业技术学校的聘任而离开柏林 维勒(前排右二)和他的家人 在化学史上,维勒的名字总是与尿素的合成同留青史 从学生时代起,维勒就研究氰及其相关反应,以及氰酸及其盐类的制备和性质(1821~1823),在研究氰与硫化钾、硫化氢或氨的反应时,注意到后者的生成物中除草酸铵外,还有一种不显示盐的性质的白色晶体物 差不多同时,李比希在法国研究雷酸盐,他发现维勒对氰酸银(AgCNO)组分定量分析结果与他得自雷酸银(AgONC)的分析数据十分一致,但二者性质却全然不同。
这在人们还不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他怀疑维勒分析的可靠性1824年冬,他们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科学家集会上会晤,讨论了各自的工作二人从此相识结交,多次合作,“成为终生忠诚相处、在共同的研究工作中有争有辩而又无怨无妒的最好的朋友” 针对李比希的怀疑,维勒再次研究了氰酸的组成他经研究证明:不论是在氰与氨的反应中,或在氰酸与氨的反应中,或是在氰酸银与氯化铵或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中,所生成的那种中性白色晶体物质与得自动物尿液中的尿素性质相同,氰酸铵在实验室里变成了尿素以氯化氨与氰酸银合成尿素为例: NH4Cl + AgCNO = AgCl + NH4CNO NH4CNO = CO(NH2)2 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是: 2NH3·H2O + Pb(CNO)2 = Pb(OH)2 + 2NH4CNO NH4CNO = CO(NH2)2 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有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生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而有机物不同,是有生命的。
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的两位老师格曼林和贝采里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 现在,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在这条鸿沟间架起了桥梁这对“生命力论”的根基是极大的冲击维勒认真谨慎地研究了近四年到了1828年2月22日,维勒写信给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我告诉您,我已经能够制造出尿素,而且是不求助于动物(无论是人或是狗)的肾也许您还记得,我和您在一起工作时完成的那些实验,当我尝试将氰酸与氨发生反应时,产生了一种白色结晶状物质,它不像氰酸氨,不具有氰酸氨的性质当这种晶体用酸处理时,不会产生氰氢酸,它与碱作用时也未发现氨的痕迹 在1828年发表的《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论文里,维勒明确指出:“这是一项以人力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即所谓动物性物质的范例”,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命力论”发起了第一次冲击,动摇了“生命力论”的根基维勒和他的这篇文章当时就受到科学界普遍的批评和关注,并且永载史册其实,维勒教授(右下图)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有更多的成就 1828年,他因病未能将褐铅矿的分析进行到底,以致与“钒”的发现(1830)失之交臂1831年,维勒写信给贝采里乌斯,倾诉他的苦闷——让他的同学臾夫司昌抢先发现了钒,而他早在1828年就将获得的钒样品寄给了老师。
住在斯德哥尔摩的贝采里乌斯,接到维勒的信,不由想起维勒怎样辉煌地合成尿素这一惊世壮举贝采里乌斯给维勒回了封信: “亲爱的维勒,今天我寄给您一份样品,这是新发现的钒元素顺便,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从前,在北方住着一位女神,她很美,又非常勤劳,她叫凡娜迪斯(Vanads)一天,有个小伙子向她求爱,只敲了一阵门,就不再敲了凡娜迪斯未起来开门,想试试小伙子有无耐心,过了许久,女神来到窗口,望着匆匆而去的小伙子,惊奇地发现他就是维勒不免小声埋怨:“啊,是淘气包维勒呀!好呀,让他白跑一趟也应该,谁叫他缺乏耐心呢?” 又过了几天,另一位小伙子来敲门,不但敲得坚决,还干脆有力,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女神感动了,站起来为他开门,热情地邀他进屋小伙子长得真帅,很有礼貌,和凡娜迪斯一见钟情相识不久,两人结婚了,生下个活泼的小男孩,起名叫元素钒(Vanadium)您知道小伙子是谁,他就是您的同学臾夫司昌 亲爱的维勒,顺便告诉您,上次带来的样品,不是钒,实际上是氧化钒 贝采里乌斯又安慰维勒:“您合成尿素,比发现10种新元素还要高超得多李比希开创“吉森学派” 1835年,维勒给贝采里乌斯写信说:“有机化学当前足够使人发狂。
它给我的印象就好像是一片充满了最神奇事物的原始热带森林;它是一片狰狞的、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维勒初涉有机化学的“莽林”就退缩了,他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转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这片无边的“莽林”不会吓退所有的人德国化学大师李比希和他众多出色的学生,就是在这“莽林”中开辟道路的英雄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出生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父亲是一位经营药物、油脂、染料的商人,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小小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把父亲店铺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对于这件事,李比希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对化学的热爱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内后来,李比希又随他的老师转学到埃朗根大学,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到法国巴黎继续求学,因为这里曾经是化学大师拉瓦锡的所在地。
经人推荐,他进入了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在1822一1824两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同时,他系统地研究了雷酸盐,找到了防止雷酸盐爆炸的填充剂他发现用烘焙过的苦土(MgO)与雷酸盐相混和,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盐爆炸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当时,会议主持人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年轻的李比希(上图)1824年回到德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编外教授,两年后升为正式教授,当时年仅23岁他在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就感到实验室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尤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当时的实验室又很少,大多是一些私人实验室,只能容纳一、两位学生或助手学习和研究回国后,他发现德国的化学教育落后于法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就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