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程新湖镇中心小学21、梢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梢书入门2—一笔法理论3楷书入门3—一笔画起、行笔规律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5、楷书入门5—一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6、楷书入门6点的书写规律7、楷书入门7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8、楷书入门7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9、楷书入门8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0.楷书入门9楷书笔画接笔规律11、楷书入门10粗细平衡规律12、楷书入门11重画变异规律13、梢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14、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15、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 16、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17、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18、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19、楷书入门13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L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 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 体健康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 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 安,工.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 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 通地传到笔尖;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 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2 .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3 .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 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 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4 .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 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二)立书姿势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 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 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二、执笔方法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 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镜法、三指法、五指 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 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 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 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 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 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
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 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笔杆垂直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 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 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 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 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 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二)指实掌虚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 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 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 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 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 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三)自然放松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 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 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 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 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
枕肘枕腕,是 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F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 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 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 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 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 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 用五个字为;臧、押、钩、格、抵掘)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 侧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 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图1一1毛笔棺法原理解剖图囱1一2毛笔指法原理示范囹2.笔 法〃笔法〃 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
因前文已介 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 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 家赵孟^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 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 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 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一.笔位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 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 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 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 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 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 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 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 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 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 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 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再把笔尖 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 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 二分笔(见图2—1)图2—1笔位囹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 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 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 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 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羡玄像褚遂良一分笔 柳公权二分笔 颜真卿三分笔图2 —2 —、二、三分笔例字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 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 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 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 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 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螯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 意正确地使用笔位3.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 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 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 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
王羲之 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 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 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 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 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 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 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 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 规律一、起笔规律:点、带.转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 学习行书(见图3 —1)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 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 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 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1点:写斜点2带:盖住点方便转 3转:调整锋向以便中锋运笔囹3 -1横的起空步骤囹示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 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1!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
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 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 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 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 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 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 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 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 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 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笔画点的方向带的方向转的方向转的幅度横向右下 \向右 —逆转 V小S同上向下 1顺转 、小撇同上向左下 /侬、大提同上向右上 /逆转/大撩同上向右下 \不转 0无石材卷画制笔拘相间点与不同点去解竖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 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 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 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 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 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
这笔向右 图3—3中锋行笔图示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三、收笔规律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 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 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 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