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深解熟诵许浑七律《咸阳城东楼》怎样深解熟诵许浑七律《咸阳城东楼》读背文本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溪云初起日沉阁③,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④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⑤,故国东来渭水流⑥补充注释:①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晚唐诗人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今属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等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 ②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指城楼南面的磻溪;阁,指城楼西面的慈福寺 ④绿芜:绿草秦苑:昔日秦朝的皇家园林 ⑤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当年:指前朝 ⑥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作者从远东润州(镇江)而来宦游古都。
渭水: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横贯陕西,流经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入黄河背诵准备:本诗大约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之际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诗中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名句本诗另题为《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咸阳地处西安西北,系秦汉两朝都城,汉时称长安到了隋朝,在老的长安城(即咸阳)东南二十里处新建都城长安(即今之西安),新都与旧都隔渭水相望新都也是唐朝的首都,即通常说的长安本诗写的就是作者登上咸阳东楼晚眺时的情景技巧探求: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登楼思家乡,心涌万里愁出句即夸张,对句用比拟蒹葭与杨柳,江南常见物,不料咸阳城,到处也都是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登高放眼望,日沉风满楼这联具体描写所见景色,对仗工整磻溪暮色苍茫,夕阳摇摇欲坠看到这个晚景,作者可能联想到日益衰败的唐朝也日暮途穷此时磻溪的云是雨云,一阵大风吹来,作者可能也联想到各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与出句对仗,很自然地想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样的佳句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仔细看荒城,一片颓废景律诗中间两联都要对仗,自然要进一步描摹咸阳的景象飞鸟归旧林,疲倦的鸟儿在山雨欲来之时飞进绿色的树丛,鸣蝉则在树枝的黄叶中长吟眼前这些地方先后是秦朝的苑囿,汉朝的宫廷,而现在早已凋敝凄清,气息奄奄了夕照之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一片萧瑟景象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想起沧桑变,常怀故国忧目睹秦汉宫城的旧址,假设有些路人问秦汉故事,但作者强调那又无需多问,历史发展本来无情看到不尽渭水滔滔流,真好比感古伤今万里愁小结升华:本诗抓住题意,从登上高楼所感落笔,随后对仗两联分别描写远望到的“溪云”“山雨”与“鸟”“蝉”的情景,最后感叹“行人”不必问及当年事,历史潮流难阻挡扣住(写作对象)由高而远,由宏观到微观,曲尽其妙抓住由描写到议论抒情的思路,同时注意律诗的特点,反复朗读几遍,即能熟练背诵有人说,“许浑千首湿”,其诗中水的特色鲜明(是否与其名字“浑”有关)有人举其作品的例子说:他的《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登洛阳故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之类皆然。
而本诗除直接写到“水”字外,带氵的字有“汀洲”“溪”“沉”“雨”“满”“汉”“渭”等八个,“湿”度的确很大注意这个特点,也有利于记诵白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