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汇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2011 年 9 月 18 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首先,我代表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对国家园林城市评审验收组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张家口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一、城市概况和创园背景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总面积 3.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66 万人,辖 4 区、13 县、2 个管理区、1 个高新区和 1 个产业集聚区主城区采取组团式布局,由中心城区(包括桥东区、桥西区、高新区)和宣化区、下花园区三个组团构成,建成区面积 79.5 平方公里、人口 86.2 万人张家口历史悠久,曾经是“东方人类的故乡” 、“中华文明的摇篮”建城 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 580 多年的明代宣德年间,近代以来先后成为察哈尔省省会和晋察冀边区首府,同时又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商埠,著名的张库大道就从这里起始,现在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和冀晋蒙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开放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张家口经济社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6.4 亿元,全部财政收入 144.8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62.5 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 14649 元和 4119 元,正在成为一座充满发展活力和现代魅力的塞外名城。
张家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既是形势所迫,更是人心所向一是因为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北京不足 200 公里,平均海拔却比北京高出 1000 多米,处于北京的上风上水二是因为张家口气候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被国家确定为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之一两方面因素结合,使张家口一度成为北方沙尘南下侵袭的必经通道和加强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全市居民生活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直接威胁首都的生态安全面对严峻的现实,张家口市委、市政府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担负起维护首都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科学发展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建设,开启了保护生态家园、再造秀美山川的新征程二、创园历程和重点工作我市创园工作从 2003 年启动,前后历时 8 年,经过 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奠定基础阶段(2003-2006 年),主要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 “增绿 添彩” 等重点工程,利用 4 年时间,初步构建起城市外围生态安全体系,并于 2005 年编制完成《张家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为创园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为创建省园阶段(2007-2008 年),以主城区为主战场,以清水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利用 2 年时间,全面完成清水河两岸、城区路网、公园游园和小区庭院的绿化改造,并于 2008 年 12 月成功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第三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2009-2010 年),重点对标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城市外围继续推进“增绿添彩” 巩固完善工程和生态涵养区建设工程,在城区内部精心实施精品园林、清水碧岸、绿道美街、庭院靓化等重点工程,集中扩充城市绿量、提升绿化水平,使各项城建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并于 2010 年 9 月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国家园林城市专家初审第四阶段为巩固提高阶段(2011 年),以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核心,按照进一步做精做细、做优做特的要求,继续完善市政管理各项制度,精雕细琢园林绿化景观,着力推动园林绿化上档次、市政设施上规模、城市管理上台阶、整体风貌上水平,顺利迎接国家检查组的全面考核在长达八年的创园工作中,我们遵循“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总体思路, 坚持“ 虚实并重、内外并举”的工作方 针,把改造自然景 观与传承历史文脉紧密结合起来,把改善外围环境与提升核心景观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山、水、路、园、院等载体,综合运用绿环、绿轴、绿廊、绿线等造景手法,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还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借景扩绿、以水补绿、立体增绿等一系列措施,坚持不懈推进城市绿化工作,着力打造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累计投资近 30 亿元,种植各类树木 9767 万株(丛),使城市绿量大幅增加,8 年间建成区绿地率从 15.7%提高到36.01%,绿化覆盖率从 21.36%提高到 40.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 4 平方米增加到 10.97 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8 年我市荣获河北省绿化进步最快奖,2010 年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查,并取得全省绿化净增量考核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工作中,重点组织实施了“六大攻坚战” :(一)实施荒山绿化“增绿添彩” 攻坚战,着力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张家口三面环山,群山环抱是城市地理的鲜明特色,但大量荒山秃岭同时成为城市生态的最大硬伤荒山一日不绿,沙尘一日难息,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必须首先攻克荒山绿化这道难题,构筑起可靠的城市外围生态防护体系基于这一共识,2003 年我市创造性地采取组织部门牵头、党员群众共建的形式,启动实施了以“ 为荒山增绿、为党旗添彩”为 主题的“ 增 绿添彩”工程面对岩石遍布、土层瘠薄、山高水远、苗木难活的重重困难,10 万党员干部众志成城、不屈不挠,以敢打必胜的决心和当代愚公精神,开山破岩、凿坑换土、输电引水、育苗成林通过滚动实施三期工程,在90 万亩不毛荒山上,铺设 1432 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建造 581个巨型储水箱,植树 7533 万株(丛),创造了干旱地区荒山绿化苗木成活率 95%的奇迹,营造出“ 群岭处处披绿装、山城周边尽春色”的全新景 观。
我市荒山绿化被建设部列为“ 全国城市周边荒山绿化示范工程”,并被河北省评为“ 人居环境奖”和“ 环 境改善工程 奖 ” 为进一步拓展城市外围绿色空间,从今年起,我市还全面启动了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对已建成通车的京藏高速、张承高速、京新高速等 7 条高速公路两侧各 50m 范围内实施高标准绿化,力争用 2-3 年的时间,完成境内 663.2 公里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形成沿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精品旅游线路的绿色通道今年以来,已完成生态廊道建设 3.31 万亩,栽植里程 198.6 公里,栽植苗木 280 万株,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组团间的生态效应二)实施河道治理“清水碧岸” 攻坚战,着力打造城市生命绿轴纵贯市区南北的清水河是张家口的“母亲河” ,也是彰显城市山水特色的灵韵所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系统整治,导致清水河遍布垃圾污水,成为制约城市生态的明显短板2006 年起,我们按照“治污、蓄水、增绿、造景” 的总 体思路,精心 实施“ 清水碧岸 ”攻坚工程,同步推进河道整治和滨河景观建设,着力打造以“生命之河、活力之水”为主题的滨河景观轴线,使其成为张家口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景观。
一是对清水河贯穿市区的 23 公里河道实施了高标准综合治理,建成 30 座橡胶坝、11 道拦沙坝,蓄水面积达270 万平方米,蓄水量达到 800 万立方米,使河流生态功能迅速恢复并显著加强二是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景和滨河绿地建设,种植大规格乔木、油松、桃树、杏树等 50 多个树种、30.8 万株(丛),新增绿地 83.5 万平方米,形成以大乔木为骨架,花果树、花灌木、彩叶树、常绿树错落点缀的绿地景观格局,大幅提升了城市绿量和景观水平三是同步完善沿河公共服务设施,新改建跨河桥梁 19 座,实施了滨河道路、功能照明、景观照明和两岸楼体亮化等附属工程,大量增设公共厕所、健身器材、塑木座椅、垃圾桶等便民设施,使滨河地带成为市民近绿亲水、休闲健身的首选场所四是开展以“爱我山城、靓我清河”为 主题的清水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今年起又通过坝体浮雕、河岸悬花、绿地造景等方式,对清水河一线展开立体式包装,共布置花塔花树、花坛花雕、花架花柱、花篮花箱 3 万余组、景观小品 162 组,种植乔灌木 10 万余株(丛)、花卉地被 35 万平方米,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景观格局,营造出满目繁花、处处皆景的建设效果现在的清水河,白天波光粼粼,夜晚灯火璀璨,两岸翠色掩映,已经成为集中展示张家口宜居魅力的平台和窗口。
同时宣化区洋河、柳川河治理工程和下花园区戴家营河治理工程也相继实施完毕,成为主城区水系改造和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实施主干道路“绿道美街” 攻坚战,着力 营建城市绿色走廊把扮美城市景观与服务居民出行有机结合起来,从道路绿化入手,按照“ 绿随路建、一路一景 ”的思路,精选新疆杨、国槐、油松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大力实施“绿道美街” 攻坚 工程一是集中开展以 “种植百万株 树木、建设百公里绿色廊道”为主要内容的 “双百”景观绿化行动,全力打造由张宣大道、清水河路、市府大街等 123 条主次干道构成的中心城区绿色路网,由 44 公里城市快速路及沿线崖壁复绿景观雕塑工程构成的环城绿色景观带,以及由 10 处互通立交桥和 10 处主要出入口构成的枢纽部位绿色节点,使城市外围生态防护区和城市中央核心景观区,通过纵横交错的主次干道有效连接、浑然一体二是配合绿色走廊建设,对主次干道、节点部位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实施强有力的综合整治,集中拆除大量违建临建,规范户外广告,有效改善了沿线环境三是实施“大干 60 天” 景观提升工程,从今年 6 月份起,对主城区 37 条道路开展了加密种植、立体绿化和装饰美化,全方位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绿色走廊的建设,不但有效丰富了城市景观层次,而且为广大市民亲近绿色、融入自然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四)实施城市景观“精品园林” 攻坚战,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坚持高起点设计、高规格建设的原则,把宏观环境改造与景观节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山、水、路、园等要素在营造城市景观中的呼应和配合,大力实施“精品园林” 攻坚工程,先后高标准改造了人民公园、胜利公园、新村公园3 处原有公园,新建了万柳公园、市民公园、市民乐园和中山广场、龙泉广场、大境门广场、下花园城市广场等 10 处公园(广场),以及 60 余处小巧精致的特色游园,其中 8 项工程被评为河北省“优质绿 化工程” 在城市园林建 设与改造中,我们注重发掘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并严格贯彻挖潜、保土、节水、节能、节材的建设要求,新建和改造后的公园游园,把人造景观与人文遗迹、自然风貌与民俗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植根乡土、传承文脉、低碳生态的建设理念,成为广大市民十分喜爱的高品质健身娱乐场所五)实施小区庭院“绿化靓化” 攻坚战,着力塑造城市 亲和魅力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是广大市民近绿亲绿最便捷的场所,创园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小区庭院绿化作为体现城市建设理念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小区庭院“ 绿化靓化 ”攻坚工程,通过建立有效的 奖补激励机制,开展门前承包、园林认建、绿地认养等活动,积极动员机关、企业、社区、街道、学校、居民等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全员动手、全民参建。
创园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破墙透绿、拆迁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累计使 562 个庭院、小区得到系统的绿化美化,种植各类树木 71.2 万株(丛),增加附属绿地60.9 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又重点选取 70 个庭院小区、23 条小街巷、10 个社区游园,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共计拆除实体围墙 6800 米,种植各类树木 3.4 万株(丛),新增附属绿地5.8 万平方米,不仅极大改善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使“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园林城市共建共享” 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六)实施市政建设“功能提升” 攻坚战,着力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为总目标,大规模实施“市政建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