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远大前程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05MB
约17页
文档ID:115423600
远大前程_第1页
1/17

远大前程,第九组 组员:胡诗琦、席佳、李庆华、寸代华,作者简介,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 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2] ,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1]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故事背景,《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60年至1861年之间 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远大前程》一书属于查尔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它写于狄更斯生活中出现危机之后他刚与妻子凯瑟琳分手,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他开始了与年轻的演员爱伦·特南的婚外爱情,这一段感情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幸福 这一时期,由于对社会黑暗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上年龄的增长,个人婚姻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作者思想中抑郁的一面有所增强,反映在创作中,乐观的基调大大削弱作为对社会弊端的反映和对人情世态的写照,狄更斯的叙事艺术显示出微妙的变化,狄更斯的创作处于自我疑虑增长的时期内容简介 ————故事梗概,小说故事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了皮普在乡间的质朴的童年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一名逃犯并偷了家里的东西帮助他不久,皮普受邀到哈维沙姆小姐的萨蒂斯大院玩耍,从此内心发生变化他爱上了美丽却冷漠的埃斯特拉,开始为自己的出身及亲人感到害臊一天,皮普突然受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资助被送到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他为此欣喜若狂 故事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皮普在伦敦接受教育的经历由于受到上层社会势利习气的传染,皮普过着奢靡堕落的生活,道德品质也变得低下他一直以为是哈维沙姆小姐匿名资助他接受高尚教育,然而,真正“恩人”的出现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 小说最后一部分记叙了皮普保护潜逃回国的流放犯马格威奇的经历虽然马格威奇最终难逃被捕的命运,但是在一系列的变故中,皮普最终回归人性之美,深切地体会到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内容简介 ————人物分析,匹普 最初的匹普生活在铁匠姐夫乔的关照呵护之下,尽管受到姐姐的唠叨之烦,潘波趣舅舅的说教之苦,日子过得也还波澜不惊但这种暂时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匹普到沙堤斯庄见到了美丽高傲的艾丝黛拉小姐后,明白自己原来过的竟是“下等人过的苦日子”,从此他便生活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之中。

恰在此时,外力出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翁愿资助他到伦敦去接受上等教育在这个外力的作用下,匹普重新获得新的平衡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当匹普发现他的资助者原来是一名死刑逃犯时,他获得的那种新的平衡又被打破最后匹普原谅了逃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到海外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 故事开始的匹普具有狄更斯中间层次的道德品质,即正直,无私,因而他得到了相应的奖励:生活甜多于苦但随着这些品质的丢失,特别是他到伦敦学做绅士的同时也学会了势利,与老朋友隔绝等不诚实的言行,作者马上回报他严重的惩罚:他负伤累累,而且最终失去了“回家”的机会但在马格威契身亡后,匹普再一次体现出狄更斯高尚、诚实、仁爱的道德品质,于是匹普又得到了相应的报偿,那就是他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内容简介 ————人物分析,艾丝黛拉 艾丝黛拉,在她漂亮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冷漠、做作的心尽管她衣着华丽,且在国外受过上等教育,但是缺乏作者道德体系中的诸多品质她玩弄匹普的感情,以揉碎别人的心为快乐,这种人在狄更斯的叙述结构中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果然,艾丝黛拉最终嫁给了一位势利小人,井受尽折磨,自己毁了自己的幸福但相对郝薇香小姐来说,艾丝黛拉还有一丝“诚实”的本性,比如她曾多次提醒匹普不要在郝薇香小姐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她与匹普的每次交往几乎都伴随着这种劝诫也许狄更斯认为,艾丝黛拉的悲剧乃是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所致,所以不能完全由她一人负责因此在小说的结尾,他给艾丝黛拉安排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与匹普再次相遇,并暗示他们将永不分离内容简介 ————人物分析,郝薇香 小说中郝薇香小姐因其怪异的服装、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经历吸引着读者她是一位处在上层阶级中的单纯而又傲慢的女士她疯狂地爱上了温培森,但她又如何能知道温培森真正在意的是她的财产因此在结婚当晚,当她被抛弃时,她根木无法接受这一沉重的打击,从而过着痛苦的生活 多年后,当匹普第一次看到郝薇香小姐时,她仍然穿着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整个房间的布局一切如昔,这表明郝薇香小姐仍然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她用这一切来时刻提醒自己要向男人复仇,而艾丝黛拉小姐就是她这种想法的产物郝薇香小姐利用艾丝黛拉小姐向男人复仇她先让匹普爱上艾丝黛拉小姐,但却让他不能得到她,还让艾丝黛拉小姐嫁给了一个坏蛋内容简介 ————人物分析,乔 乔是匹普的姐夫,是一个有着自我牺牲精神的善良的人当他和匹普的姐姐结婚时,就让匹普和他们住在一起。

乔对匹普说过,他们是水远的朋友,他说到并且做到了虽然匹普到伦敦接受上等教育时对乔有所疏离,而且态度也比较傲慢,甚至看不起他,但是乔仍然很关心匹普,对他表现出一种隐隐的担心乔曾经告诉过匹普,在伦敦他们根木没办法像在家里一样坐到一块,这表明乔并不是很赞同匹普去伦敦但即便是如此,当匹普想继承财产的希望破灭,欠了一大笔债,而且生了一场重病时,恰恰是乔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慰藉,甚至还帮他还清了债务作品赏析,作者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 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书中以充满同情和细致入微的笔触塑造了乔、皮普和毕蒂等朴实善良的小人物,但不同的是,以往贯穿于作品中的幽默讥讽风格逐渐淡化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当上等人后来他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

皮普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符合一般人性理论的这部作品并非任意写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作品为基础,是他思想的总结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总结到了这部创作之中,,《远大前程》的故事始终贯穿着爱的主题:匹普对艾丝黛拉始终不渝的爱,匹普与赫伯尔特的兄弟情谊之爱,马格韦契对匹普畸形却让人起侧隐之心的爱都得到了细致的铺叙;而最令我们感动的仍是乔那无私纯朴的爱,狄更斯是用最亲切的态度描写皮普和乔之间的关系的在乔敦厚而有些钝拙的性格里,倾注了狄更斯对社会底层善良的小人物的感情;皮普从一个幼小的孤儿到成为乔的徒弟,青年时代又几经生活环境的翻云覆雨,因虚荣一度迷失最终又幡然悔悟的成长道路上,无处不见乔对他最诚挚的关爱他总是对皮普说,“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后来的情形证实了乔的一诺千金,当皮普到伦敦去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时候,乔对皮普的伦敦生活感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他对皮普的深切关心溢于言表,他对皮普说,“你和我在伦敦坐不到一块了……除非到了家里,大家就成了自己人,彼此都了解这说明皮普到伦敦去做上等人,乔是不十分赞成的后来当皮普继承遗产的希望完全破灭,并生了场大病的时候,又是乔,不但在精神上给皮普以莫大的支持,而且悄悄地帮助皮普还清了欠债。

这种善良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皮普在不断的对与错的内心挣扎中渐渐回归良知在《远大前程》里,乔和后妻毕蒂的幸福生活和皮普对“上等人”生活的追求,形成强烈的对照,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底层普通人可贵品质和真诚感情的赞美据一些为狄更斯著作写评论的作者考证,《远大前程》原来的故事结局和现在的完全不同,场景显得更为凄凉狄更斯在听了学者布尔沃·李顿的意见之后,把结尾改得乐观了一些然而这并未改变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匹普和艾丝黛拉的美好青春已经在郝薇香极端自私褊狭的报复计划中遭到摧残狄更斯没有让两个年轻人结合,而是让他们天各一方当饱经沧桑的匹普从海外归来,与孀居的艾丝黛拉再次重逢时,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了,纵然在渐渐消散的晨雾中,两个人手拉着手,一同走出老屋的那一片废墟,但两个人身上都留下了往日痛苦经历的烙印,那种痕迹任多少时间也无法完全褪去,生活的残酷性无法回避,这正是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所在,,,谢谢观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