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规]从“类游戏”到常规养成

奇异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09KB
约5页
文档ID:234561601
[常规]从“类游戏”到常规养成_第1页
1/5

从“类游戏”到常规养成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的大门,天真无邪却又淘气惹事,积极热情又目无纪 律,需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常规养成的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关注与指 导训练但一些班主任老师往往重复使用叮嘱、说明以及机械、强化的方式,有时甚至用威 胁、惩罚手段,结果反使自己身心疲惫,而我们的孩子却对规则依旧认识不清,养成教育事 倍功半细加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孩子全凭兴趣做事,只要是他们认为好玩的事,总会 有使不完的劲儿,能兴奋地玩上个半天而游戏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 求你可以看见他们不知疲倦地一整吊j活动课都为“抓鱼”奔跑在操场上,还嫌下课铃声响 得太早:你可以看见,上课时他们艰难地躲过老师犀利的目光,见缝插针地在桌子底下玩橡 皮泥 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常规训练呢?亦或为了增强趣味性与教 育性,我们可以自编或改编游戏,使孩子们在类似游戏的活动中去了解规则,去养成良好的 习惯我们把这种游戏或者类似游戏的方式称为“类游戏”通过“类游戏”的方式开展一年 级的常规训练,促进一年级孩子的养成教育成了我日常研究的课题一、分类对应一一找准契合点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运用到常规训练中去,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中的游戏进行分析, 根据游戏的特点,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常规训练,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找到最适合开展常 规训练而且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游戏方式。

1 .调查归类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展开了深入调查,了解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并把这些游戏进行归 类初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感觉运动类游戏,第二类为象征性游戏,第三类为构建类游 戏,第四类为规则性游戏,剩下的归为其他类同时,我们整理了一年级学生的常规训练,主要有:学习常规(听、说、读、写等)、纪 律常规(上下课、自修、两操、集会、课间、放学、升旗等)、卫生常规(打扫、擦洗、整理、 扔垃圾、排桌椅等)、饮食常规、文明礼貌等2 .分析对应(1)感觉运动类游戏,也称练习性游戏这类游戏能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成功的摆弄和练 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其“重复操作物体”的特点与“机能性快乐”的内驱力能使孩子们 避免机械、枯燥,比较适用于我们限时整理课桌的练习,排队时踩着跑道线走的练习,用“一 反常态”的游戏练习坐姿和站姿,以及其他简单的模仿类练习2)象征性游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其“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 特点及角色化的情境能把孩子带入到一个游戏的角色中去,让孩子遵循角色里的规则比如,做操、出操等常规训练时,就可以用比如“大侠练轻功”和“我是小司机”这样的游戏;也 能在不同角色岗位中增强角色意识,如同学间帮困互助时增强“师傅”的责任意识。

3)构建类游戏是孩子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 动其“堆积排列”的特点与个性化的创意能培养孩子们对物体“美”的追求比如平时孩 子喜欢搭积木,可以把这个游戏运用到桌面及课桌内部整理的造型追求上4)规则性游戏是孩子按照固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争性的集体游戏,参加游戏的儿 童必须在两人以上其“遵守规则”的游戏基础与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们能放弃成见, 放下自我,遵从集体的意愿,适用于学习、纪律常规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孩子们常玩的木头 人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动,不会笑,动动笑笑打屁股每个孩子都会遵守这样的规 则,用在让孩子快速静下来特别有效二、象征替代一一寻找迁移点孩子是游戏的天才,游戏也能激发他们成为天才在“类游戏”常规训练的过程中,我 们努力寻找象征性游戏和常规训练的迁移点,把常规训练转化为一种学生倍感有趣的游戏1 .迁移兴趣:“大侠练轻功”每逢下雨天,孩子们的课间广播操就在教室或走廊里做每当做到有跳跃动作的那几行 操,孩子们就会特别精神,特别兴奋,跳得也特别响,特别重,重到似乎要把整幢楼给震塌 了,这就是他们做操的乐趣一一足够的惊天动地,足够的热火朝天天!你们打算把房子震塌么? ”我表示惊讶。

孩子们欢乐地笑了笑,看起来这一句幽默是有点效果的,但也许只持续了几秒钟,第二 次跳跃潮马上袭来嗯?能把脚步再放轻一些吗? "我有些无奈孩子们对着我吐了一下舌头,与身边的同学相视而笑也许他们是真心想记得,但又真 心希望忘记,谁也别想阻止我做这么好玩的事情一一把房子宸塌……静下心来细细分析:把脚步放轻是我的意思,是我认为应该这么做的孩子们意识到了 吗?没有,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当然也知道,房子是不会塌下来的,即使房子真的塌了, 那种灾难性的画面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对他们来说,脚步放轻远没有惊天动地地蹦跳来 得更激动和兴奋所以,要他们把脚步放轻,除非把这变成一件更好玩的事用什么方法迁移呢?我突然 想起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过一个武林高手的梦,对飞檐走壁都曾心驰神往如果将“把脚步放 轻”变成“练习轻功”,那么脚步放轻就真的变成了一件更好玩的事了那天又是下雨天,在孩子们做室内操之前,我跟他们聊了起来:“你们看过武侠片里的大侠吗? ”(现在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在武侠电视剧里了解了所谓的武林高手)“看过 嗓门很亮他们都有哪些本领呢? ”“他们武功很高」“他们一个能打十个 “他们会飞来飞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 论开了。

是啊,他们身轻如燕,他们神出鬼没,”我特意清了清嗓子,“他们的轻功可厉害了, 有时候能从地上飞到屋顶,一点响声也没有,有时跳上高高细细的树枝也能轻轻地停在上而, 真正的高手啊孩子们的小眼睛扑闪扑闪的,清澈透亮你们想不想也成为轻功高手呢? ”“想!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喊那我们就开始练习轻功吧,我接下来要听听……”至此,每次下雨在二楼做室内广播操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惊扰到楼 下的班级,惊动到这幢教学楼了而且只要偶尔再稍加提醒,那么练习轻功的场合也不只在 这一处了他们会在从教学楼到综合楼前进的过程中练习,他们会在下课时练习不知不觉, 孩子们的脚步就变得轻轻的了2 .迁移情境:“我是小司机”晨跑,孩子们踩着欢快的乐曲绕着排球场慢跑这时候跑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们 有时候会手舞足蹈一下,有时候会深吸一下清晨新鲜的空气突然队伍的中间一大拨人绊倒 了,原来是一个小男孩看见自己的鞋带散了,直接蹲下系鞋带,结果后而的小朋友没来得及 停住就直接扑上去摔倒了,压在系鞋带孩子的身上,接下来的小朋友也一连串地惯性前进, 所以摔倒了一大片我己经多次强调:系鞋带的时候要退出队伍,避免受伤但还是有些孩子老记不住,一 不小心,磕破头皮、掉落门牙的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么简单的一个提醒被孩子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呢?只有迁移情境, 让事件的描述变得更加形象,才能让孩子们加深印象我觉得队伍的行进就像公路上的车队一样,有严格的交通规则所以,我把操场上跑步 的孩子们都说成是一辆前进的小汽车,告诉他们:“每辆小汽车都得遵守交通规则,不快也不 慢,与前面的车辆保持车距,如果太近了,前面的车子停下来的时候,那就要来不及‘刹车'了;如果你的小汽车太慢了,那么后面的小汽车要叫喇叭了一一开快些,开快些接着强调: “尤其是那些临时出故障的小汽车,比如轮胎要修理了,比如需要加油了,比如你的刹车失 灵了……等等情况,一定要靠边停下,否则马路上就要出现严重的交通事故一一撞车了……”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有些词语再经强调就根深蒂固了,“请保持车距”“请及时刹车” “靠边停车”“你的刹车灵不灵”这样的词语在晨跑的时候也开始流行起来,同学们会相互用 这样诙谐的词语来提醒操场上的“撞车”事件也因此销声匿迹了三、反复体验一一寻找强化点任何技能和规则习惯都是熟能生巧的,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孩子,教师要合理抽出时间作 为微型“类游戏”常规训练课,反复训练,增强体验,形成固化行为1 .意识强化:“离座整理”一年级孩子整理意识不强,整理能力相对较弱,每天离开自己座位的时候总存在“桌而 散乱”“桌椅倾斜”的问题,教室内显得混乱无比。

在唤醒孩子整理意识和培养孩子整理能力 的过程中可开展”数完数字前完成任务”的游戏,在每行下课前做训练刚开始数20个数字, 在老师数完之前完成桌面的整理,把椅子推进,检查课桌是否摆正,完成的予以适当奖励 以后逐渐缩短时间,数15下,10下,5下,随后放手,在不数数的情况下开展“谁的记性 好”的活动,给予自觉整理的孩子适当奖励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离座整理的习惯,并能相互提醒2 .记忆强化:“数字蹲”一年级排广播操队伍,男生女生排成四列,除了四个整队的,每列还有十人,第一天排 好,每列队伍是一样长的,还反复练了几次,可第二天排队每列就不一样长了,第三天又跟 第二天不一样了,一个简单的位置老记不住只好给每个孩子编号,手臂上贴上编号纸,第 一天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就排好了,第二、第三天编号纸掉了后又有人站错这种离奇的 错误对于从未教过一年级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于是,我采用玩数字蹲(萝卜蹲)的游戏来帮 助孩子们识记自己在队伍里的编码游戏玩过几次后,基本上每一列的孩子都熟识自己队列 中的孩子,甚至能清楚地记住自己队列中其他孩子的序号,当然自己的序号就记得更牢了, 在随后的队列训练中很少会出现错误,为之后的关于队列的其他训练做好了准备工作。

3 .感觉强化:“踩尾巴”整齐的队列行走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虽然规定具体的距离便于孩 子自己衡量,比如前后的距离不能超过一个手臂,但效果不明显,走着走着就有孩子掉队了、 走岔了后来我们用了一种“踩尾巴”的游戏,四五个人玩,每人裤腰带上挂着一根纸尾巴, 根据各人的身高纸尾巴长短不一,垂在身体后而,拴好尾巴后落地部分都是7厘米长每个 人既要保护自己的尾巴不被别人踩断,同时又要用脚踩断他人的尾巴(不许动手)本来这个 游戏是为了训练奔跑和快速移动身体的能力,提高动作的敏捷性,现在用于队列初期训练也 有一定的效果玩过这个游戏后,再进行队列训练,让孩子们“踩着尾巴”走(当然借用的 是游戏情景),就能很大程度避免掉队、走岔、半路玩耍等情况4 .习惯强化:“作业消消看”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开展“作业消消看” 的活动我们把每天中午或晚上的口头及书而的作业逐条写在黑板上,然后标出明确的数字 编号(包括一些订正作业学生在做作业时可以在作业记录本上直接把数字简单地写下来, 然后完成一项消除一项,最后的目标是所有的序号都消除了,就可以奔出教室去玩耍了类 似的做法很多老师都在做,关犍是如何让孩子觉得每完成一样作业都像是在玩“消消看”的 游戏一样。

微型的“类游戏”常规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如在培养倾听观察等能力时可用“我 是人体录音机(录像机)”的游戏;可以颁发任务卡、探险卡,激发学生办事兴趣,提高学生 执行能力:还可以做承诺类游戏:如果一周内没有违反校纪,可以领到一次抽奖的机会或是 免作业的机会等等反复的体验能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四、转换角色一一寻找认同点和孩子在一起,要让孩子信任自己,千万别让自己站得太高,别常用低头的方式来看孩 子,在开展“类游戏”常规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努力取得孩子对这种“类游戏”常规训 练方式的认同,只有认同了,孩子们才愿意更积极地参加训练也许我们可以让自己蹲下来成为一朵“蘑菇”,像故事中的心理学家接近病患者一样,转 换角色,和我们的孩子站在一起,融入他们孩子们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一一一个到处是 游戏的天地,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绝非我们成人的缩小版C所以,当我们试 图影响他们、争取得到他们的热情响应时,我们也许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