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上编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散文散文第一节 当代散文的概念1、散文的概念狭义:美文,抒情性散文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通讯报告及议论性的杂文2、现代与当代的散文主流与传统现代:以抒情性小品文和议论性杂文为主流当代:抒情和个人主义都受到抑制,以叙事性散文和报告通讯为主,以便及时迅速反应广阔生活3、前期主要作家魏巍 郭小川 黄宗英十七年的散文十七年的散文o(一)50年代初、中期的叙事散文 50年代初、中期叙事散文的繁荣具体表现为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繁荣当时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代表作品代表作品o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展现了嫩江边岸上一个新型的大工业区建设起来的图景杨朔:石油城写的是玉门油田的建设情景o二是对朝鲜战争的描述二是对朝鲜战争的描述巴金、魏巍、刘白羽、菡子、黄钢的作品都有较大的影响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讴歌了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都有较大的影响二)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o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逐渐成熟并取代叙事散文成为散文这一大家族的强势文体。
o1956年出现了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庐山真面、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等作品o1961年,人民日报开辟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大量报刊提供了发表散文作品的园地,一批当代散文名篇在这一年问世,如杨朔的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吴伯箫的花,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的樱花赞,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等等第二节 散文的“复兴”1 1、当代散文的两次复兴、当代散文的两次复兴百花文学时代:短暂复兴之后的中断百花文学时代:短暂复兴之后的中断6060年代初的情况:再次短暂复兴后被激进思潮中断年代初的情况:再次短暂复兴后被激进思潮中断2 2、当代、当代“ “散文作家散文作家” ”概念的产生概念的产生与与“ “短篇小说作家短篇小说作家” ”类似,出现了专业的散文作家类似,出现了专业的散文作家如秦牧、碧野、柯蓝、郭风、刘白羽、杨朔如秦牧、碧野、柯蓝、郭风、刘白羽、杨朔3 3、散文与历史传统的联系、散文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先秦的散文、唐宋的散文、晚明的性灵小品文,先秦的散文、唐宋的散文、晚明的性灵小品文,散文作家试图建立于古典散文和五四小品文之间的关散文作家试图建立于古典散文和五四小品文之间的关联联第三节 主要的散文作家o散文三大家杨朔:谋篇精巧,用词诗意,注重从平常事物中提炼出象征化的宏大意义刘白羽:现实与战争年代的交互式重现,通过场面和景观抒发一种豪迈和激越的感情。
秦牧:注重知识性,语言上融合杂文和随笔的特点,散文的核心观念凝聚集中,多用史料、传说、见闻将论证证据串联起来,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散文三大家和散文创作模式o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的成熟是与三大散文家及其散文创作的成熟联系在一起的杨朔、刘白羽、秦牧是十七年间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审美意识最具有时代性的散文三大家o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家”,他们的散文形成了与他们的个性才能相吻合的审美模式,对一代中国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典范杨朔模式o杨朔散文被人们称作诗化散文o首先表现为诗的意境,将客观的“景”和“物”与主观的“情”和“理”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物我一体o其次是诗的结构,迂回周旋,曲径通幽,水到渠成,常使用“欲扬先抑”、“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等手法,注意起承转合,尤其重视“转弯艺术”o三是诗的语言,强调语言的诗意、诗味、诗蕴,杨朔散文还有明显的“小说化”、“通讯化”的痕迹: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重视场景描写和对话描写,追求写作题材的时效性,淡化作者的主体性等刘白羽模式o刘白羽的创作风格是奔放雄壮喜欢以华丽、雄辩、铺张的词句描写巍峨的高山、雄浑的大海、喷薄的日出、不灭的灯火,进而表达他对时代精神的理解,追求所谓“激流勇进之美”。
o长江三日以雄健的笔调对长江尤其是长江三峡作了精彩的描绘,升华出“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的感悟;同时将三天的江上旅程也作了升华,“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o与杨朔追求构思的精巧委婉相反,刘白羽追求的是宏大的气魄和雄辩的豪情秦牧模式o一是思想性o思想性主要表现为秦牧散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动机,即说理,他的散文往往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创作的o二是知识性o人们将秦牧散文誉为“小百科全书”,他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描绘山川,辨析名物,包含了大量的知识o三是趣味性o秦牧散文在传达思想、讲授知识的时候,并非采取说教灌输的姿态,而是采取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方法,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思想是秦牧散文的心,知识是其体,趣味是其形,三者的有机融合,使秦牧散文成为与杨朔、刘白羽三足鼎立的一种散文模式三大家的局限o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位散文家的作品是十七年中国大陆散文的典范他们从不同的路径进入了抒情散文的创作,以不同的个性才能为中国当代抒情散文提供了富于当时的时代色彩的审美规范o具体而言,杨朔是通过叙事抒情,着意于诗的精美蕴藉;o刘白羽是通过描写抒情,落实为赋的华丽铺张;o秦牧是通过议论抒情,表现出杂文的从容随意。
o当然,散文三大家也有其深刻的时代局限,其共同处在于“我”的丧失o对此,刘锡庆有较精到的议论,即杨朔是一种“自我置换”,以“普通劳动者”置换“自我”的散文模式;刘白羽是一种“自我膨胀”,“小我”膨胀为“大我”的散文模式;秦牧是一种“自我替代”,即以“知识”替代“自我”的散文模式十七年的杂文与“三家村”一、三次理论探讨1、杂文时代是否过去? 1950年4月4日,黄裳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杂文复兴一文提出问题:“解放以后,大家都在怀疑:是不是杂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问题似乎并未得到结论,然而事实则是杂文的沉默2、“苏式小品文”的引进o1954年2月,应真理报邀请,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苏联1954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代表团成员、中国青年报负责人陈绪宗的文章小品文进行思想斗争最灵活的武器,全面介绍了“苏式小品文”苏式小品文”o“苏式小品文”是“报纸进行思想斗争,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武器”,其任务是在“已经消灭了对抗的阶级”的前提下,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懒汉、自私自利分子、官僚主义者”进行斗争小品文是一种讽刺的文章它接近文学作品它是用轻松的文学的语言来写的;它里面有情节,有艺术形象,有稳喻;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笑种揭露性的笑。
苏式小品文”的讨论恢复了杂文的批评与笑的功能3、“小品文的新危机” 1957年初,在“百花齐放”的气氛中,徐懋庸发表了小品文的新危机一文,文章指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杂文“是不民主的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了;那么,这类小品文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呢?”二、两次创作高潮o1、19561957年的杂文创作高潮o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杂文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创作高潮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纷纷发表杂文许多搁笔多年的杂文家重新拿起了杂文的笔现代文学史上一批著名作家加入了杂文写作的队伍一批年轻作家从这时候开始了杂文写作出现了一批影响大的杂文作品,如巴人况钟的笔、论人情、钟惦棐电影的锣鼓、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徐懋庸小品文的新危机,也出现了一批见解不俗、很有艺术品质的杂文作品,如唐弢孟德新书、李健吾蛇与爱、秦牧宣扬友爱的民族传说、周作人的谈毒草等等2、19601962年的杂文创作高潮o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杂文写作重新得到鼓励,出现又一次繁荣的局面人民日报开辟了一批有关读书的栏目,重新启动杂文创作的发动机,北京的北京晚报、前线杂志以及各地报刊媒介也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杂文,其中比较著名的杂文专栏有阿英的读书札记、唐弢的晦庵书话、路工的访书见闻录、邓拓的燕山夜话、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夏衍、吴晗、廖沫沙、唐弢和孟超的长短录、宋振庭的星公杂文、李欣的老生常谈、张黎群的巴山夜谈、丹丁的历下漫话等。
三、两次重创o1、反右运动o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展,杂文创作重新回归萧条沉寂的状态杂文家遭遇重创徐懋庸、宋云彬、秦似、曾彦修、平心、舒芜、陈梦家、吴祖光、李长路、唐达成、文怀沙、鲍昌、蓝翎、邵燕祥、邓友梅、焦勇夫、沈同衡、丁聪等杂文作者却因为发表杂文成了右派费孝通、黄万里、罗竹风等专家学者也是因为发表杂文被划成右派2、文革爆发o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杂文创作退潮不久, “文化大革命”爆发,杂文再次遭遇灭顶之灾三、“三家村”杂文o1、“三家村”释义o“三家村”指邓拓、吴晗和廖沫沙三位杂文家o这三位杂文家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并且都在中共北京市委担任重要职务三家村”得名于他们三人1961年至1964年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的“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o“三家村”即三个人的意思为了这个杂文专栏,他们合用了一个笔名吴南星吴”用的是吴晗的姓,“南”用的是邓拓的笔名“马南邨”中的“南”字,“星”用的是廖沫沙原来的笔名“繁星”中的“星”字2、邓拓o原名邓子健,福建福州人,1912年2月26日生,1929年考取上海光华大学政治法律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就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成为中国这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o1937年到达晋察冀边区, 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o1949年出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并受聘为北京大学兼各教授o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6年主持了人民日报改版工作,推动了杂文写作的复兴1958年在南宁会议上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毛泽东以“按兵不动,不积极贯彻中央精神”为名,斥责他“书生办报”、“死人办报”,“同中央唱抬反调”后调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负责文教工作1966年5月18日凌晨自杀辞世3、吴晗o原名吴春晗,浙江义乌人,1909年8月11日生,1928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第二年升入社会历史系1930年写成西汉的经济状况得到胡适的赏识1931年经胡适推荐,成为清华大学工读生1934年留校任教1937年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授o1949年吴晗受中共中央之托接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49年11月,当选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o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9年,吴晗响应毛泽东的建议,研究海瑞,先后写成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文,并创作了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爆发后,吴晗不断被揪斗、毒打。
1968年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0日在狱中被迫害致死4、廖沫沙o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07年1月16日生1927年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杂文,抗日战争我第三次国内战争期间曾在桂林救亡日报、重庆新华日报等报纸任职o1949年以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长、统战部长等职1962年以繁星为笔名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杂文集分阴集文革”期间,被批斗和劳动改造,1978年结束流放生涯,成为“三家村”唯一的幸存者1990年去世5、邓拓的杂文o邓拓杂文主要包括他为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用马南邨为笔名,自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写的150多篇杂文和他为前线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写作的杂文6、邓拓杂文的特点o邓拓的学术背景和政治经历对他的杂文写作有很深的影响他深入研究过中国经济史,既有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