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禀乾坤志四方,年深异境犹吾境,任君随处立常纲身入他乡即故乡 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冠军得主卢扬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 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 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具有独特的客家方 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 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 、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 全南(古代属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 、南康(古代属南安府)、宁都、石城、瑞 金(古代属宁都直隶州)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榕树象征着客家的兴 旺发达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 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 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 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 历 第一次是两晋时 期五胡乱华,中 原许多人举族南 迁至长江流域;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 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 历 第二次是从唐代 安史之乱开始的 特别是唐朝末 黄巢农民起义, 北方地区长期战 乱,而赣闽粤三 角区相对安宁, 于是大批避乱汉 民迁居到这里, 成为第一批“客家 先民”;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 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 历。
第三次是两宋时 期,北方少数民 族入侵,朝廷南 迁,一批批的汉 民迁来赣闽粤三 角区,他们在这 里繁衍生息,并 与畲瑶等土著居 民发生血缘上和 经济文化上的交 融,最终形成客 家民系;第四 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 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 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 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 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 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 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 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 居民的现代格局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 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 历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 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沿海,有的移 居海外,谋取生路 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 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 历 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1、姓氏 §2、方言 §3、习俗 §4、饮食 §5、建筑一、门榜与姓氏§ 1、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 § “江夏渊源”—古代江夏郡 § “颖川世第”—古代颖川郡 § “豫章遗风”—古代豫章郡 § 汾阳泽世黄姓陈钟赖邬庾等罗姓 郭姓门榜与姓氏§ 2、显示本姓氏家族的高贵家风或门第 § “尼山流芳”— § “越国家声”— § “曲江风度”“相国遗风”—孔姓钟姓 张姓门榜与姓氏§ 3、显示本姓氏家族中名人先贤的事迹 § “校书世第”“禄阁光辉”— § “知音高风”“飞鸿舞鹤”— § “三槐世德”—刘姓钟姓王姓门榜与姓氏§ 4、显示本姓氏家族中名人先贤的高尚品格 § “清白传家”— § “三省传家”— § “叔度高风”—杨姓 曾姓黄姓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 2、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 (1)词义相同,音节不同 § 裤子-裤 桌子-台 皮肤-皮 选择-挑 § 桃-桃子 李-李子 梨-樟梨 谁-乃人 § (2)词义相同,词素不同 § 太阳-日头 中午-晏昼 晚上-夜晡 § 我- 他- 插秧-莳田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3、礼仪与习俗婚姻礼俗 ☆说媒 : ☆看妹子 : ☆写庚帖 : ☆编红单 :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看家门 : ☆送日子 : ☆送菜和抬嫁妆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 ☆拜堂 : ☆闹房 : ☆回门 :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 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 登,财丁兴旺 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4、食和饮客家菜 :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 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 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 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 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 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 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 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 ,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 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 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 § 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 ,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 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 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 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 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 形多姿多采 §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东 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四星望月”: 一个蒸笼—米粉蒸鱼; 四个小碟—花生米、笋烧肉、素炒雪豆、炒鸡蛋。
天下第一菜荷包胙 三杯鸡小炒鱼擂 茶§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 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 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 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 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 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 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 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 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 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 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 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 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 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 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 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 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 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 -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 ,才能离席 § 擂茶茶文化与酒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5、建筑特色 §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 ,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 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 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 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 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 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名村——赣县夏府村 章江和贡江在赣州汇合成赣江,顺水下 行30公里,只见江边有一块几平方公里 的绿洲,那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文 化古村——赣县的夏府村船从赣江自 北向南逆流而上,行至近夏府便是“十 八险滩”的最险段——天柱滩至黄泉滩 ,由于礁多水急,只好在夏府村头,人 下船,货改陆运,船被拉纤过险滩后再 装货上人前行夏府于是便成了货物集 散地,交通要冲,过往商贾、官宦、名 流如云,一派繁华景象 夏府突立江中, 江中帆船点点, 山水风光,秀丽 非凡宋代文豪 苏东坡也路径此 处,触景生情留 诗一首: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 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客家名村——赣县夏府村青砖品字马头墙,大门牌坊造型气势雄伟 黑云母花岗岩石门框,门前置石鼓一对,门 额横书“戚氏宗祠”,竖刻“世封为候爵”,意为 戚氏族人在汉朝有戚鳃封候,明代有民族英 雄戚继光封爵,戚继光的六世祖就是从这里 迁往山东登州的上中下厅堂共有 18根红沙岩石的 栋柱验证了唐朝 时期十八书生赴长 安赶考齐齐高中的 千古传说, 在此树主干三米处寄生 一棵三米高、主根悬吊着 地的榕树和一棵四米高的 阔叶桉树,三树都长得枝 繁叶茂。
这棵三树同兜生 的树,见者无不称奇,现 在已是古村具有爱国爱乡 意义的一处景观 聚顺堂,民国九年,孙中山为夏 府戚氏整修聚顺堂而题夏府有个名 叫戚翌的名绅,早年参加同盟会,其 堂兄戚修祺侨居南洋,富裕且进步, 募捐资金支持革命戚氏兄弟为辛亥 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孙中山 以此联答谢戚氏,其中有一脉相传戚 继光宗功伟业的意义,同时也是为了 鼓励民众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振兴祖国,实现和平盛世 尉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赣南是客家民系 的摇篮,这里保存着 600多座风格迥异的 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 河西片的定南、龙南 、全南、寻乌、安远 、信丰等县 赣南的客家围屋龙南关西新围被誉 为“东方的古罗马”和 “建筑教科书”关西新围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 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 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 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 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 、当铺,资产越滚越大, 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 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 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 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 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 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 新围” 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 方米。
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 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 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 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 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 位,是围屋的祠堂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 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 的承传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 思想的投射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上犹九狮拜象1龙、9狮 、1象、1麒 麟、1牌灯 和2锣鼓彩 亭 “九狮拜象”寓 意必须尊重、崇 敬大自然,上天 才会庇护风调雨 顺、国泰民安 火龙虎进村, 生子生孙; 火龙虎进屋, 发财做屋; 火龙虎进灶前, 老年转少年……宁都竹篙火龙节红红的火苗充满着赤诚和 希望,这是南云人对光明 的向往,对生命的延续、 种族的繁衍的希冀他们 渴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金玉满堂…… 于都唢呐参加南昌国际 傩文化艺术节 于都唢呐赣南采茶戏 《攀龙附凤》 《采茶新声 》《茶童戏主 》 传统剧目《试妻》采茶戏与茶 有关,由茶而生 凡有山必有茶 ,凡有茶便有采 茶戏安远县九 龙山麓,峰峦叠 嶂,茶林逶迤, 在九龙山巅,茶 林中矗立着一堵 朴实的纪念碑, 上面“赣南采茶戏 发源地”一行字, 把九龙山的灵性 与文化写就得飘 逸、深远。
中国风水第一村 --------兴国三僚村 这个有4600人口 的大村庄里只有曾 、廖二个姓氏地 处僻壤的三僚是因 为风水大师杨筠松 而出名的,曾、廖 二姓的宗祠竟然都 叫杨公祠 人迹罕至的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浑 然天成得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 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 如罗盘中的指针,后人称之为罗经 吸石于是乎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 他的两个弟子就在此地搭建茅棚定 居下《兴国县志》因了这三座茅 棚才在记载中有了三僚这个地名; 三僚则因了杨筠松而成之为中国客 家风水文化的发祥地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 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 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 ,那儿已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之后,北 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廖均卿之手廖 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 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虎形” 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卧在山头,两尊副碑 如两只竖立的耳朵,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 视着山下的村落 位于村口的“ 鲤鱼形”墓穴是 给明万历皇帝选 了阴宅风水的曾 邦旻 的墓地 三僚 - 鲤鱼墓 罗经石九尾杉 三僚 - 包裹石 罗经石是三僚盆地中间的 黄土嵊上的一座独立石峰 ,高度约80米,长条形子 午向,北边宽南边尖,形 状颇似罗盘中的磁针。
在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眼 中这杉树如伞盖巨石如印 章,他说:“这是一个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