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m 第一节 重视修史的传统m 一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m 二官修史书的传统m 三私人著史的传统m 第二节 以撰写信史为目标m 一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m 二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m 三历史的局限m 第三节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m 一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m 二历史撰述与历史经验m 三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m 四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m 第四节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重视修史的传统 一、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1.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从历史发展全局来看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 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未曾有断裂现象 从一个文明的文化发展史来看 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 学术传统(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二、中国重视修史的传统1.强烈的历史意识 何谓历史意识 觉得过去重要,有必要保存下来的观念 历史意识历法文字史学产生 历史意识淡漠的民族,即便是文明古国,也难以有发达的历史学,如印度 除了历史意识外,还必须有时间观念以及相应的历法,才能把过去放在时间的序列中 文字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文字,口述的历史无法体现时间,同时也比较多变。
三个要素在中国产生得很早,所以中国史学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中国古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孔 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史记书影 唐太宗:朕拯溺师旅,省方礼毕;四海无事,百揆多闲;遂因暇日,详观典府考龟文于羲载,辨鸟册于轩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诠事,历兹为远;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自沮诵摄官之后,伯阳载笔之前,列代史臣,皆有删著仲尼修,而采梼杌;倚相诵,而阐丘坟;降自西京,班、马腾其茂实;逮于东汉,范、谢振其芳声蕞尔当途,陈寿 覈其国志;眇哉刘宋,沈约裁其帝籍至梁、陈、高氏,朕命勒成;惟周及隋,亦同甄录;莫不彰善瘅恶,激一代之清芬;褒吉惩凶,备百王之令典 (598649) 唐太宗是有着深刻历史意识的一代明君,他那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成为千古名言。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建史馆于禁中,命诸臣修撰梁、陈、齐、周、隋五代之史,晚年又提出了撰写新的晋书的要求 二十四史中的六部,是唐太宗命令撰修的 2.官修史书的传统 史官 周礼等典籍所载之史官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史官,这是同西周末年以后各诸侯国国史的撰写相关联的 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司马迁就曾担任太史令 后来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 东汉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魏明帝时史官称著作郎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后增设佐著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 唐代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趋于规范化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于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隋唐至明清,史官除前已有之的起居注官员,隋唐至宋辽金有著作郎、佐著作郎外,唐五代宋辽金的史官称监修、修撰、直馆、修国史、同修国史,元明清以翰林院学士兼任史职,称总裁、修撰、编修、检讨;另外,清国史、实录、方略、律例等馆各有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 修史机构 东汉时的兰台和东观,是较早的修史场所。
魏晋时期,开始明确了职掌修史的部门 北齐有时把属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作著作局)称为“史阁”或“史馆”,这是“史阁”、“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朝廷正式设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历代朝廷的主要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有近1300年的历史 元、明、清三朝的主要修史机构,都与翰林院有一定的关系清代既有常设的修史机构,又往往开设一些临时性的修史机构 3.私人著史的传统 私人历史撰述数量多,成就大 私人著史成就巨大的原因 出于皇命 补史官之失 史家出于发展史学的自觉意识 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所驱动 私人史著的特点 贵自得之学,重别识心裁 史家视野开阔,史书内容广泛 大多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 创造性十分突出,往往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一、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1.书法无隐 孔子强调的事实,是透过“礼”的视角所看到的事实,同我们所讲的事实有所不同所谓的书法无隐,实质上是一种曲笔 虽然书法无隐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据实直书,但是书法无隐体现了史家那种不畏任何压力,坚持某种书写原则与规范的精神这给后世史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 (前551前479) 春秋左氏传书影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中国史学的编撰有着深远影响他编订春秋,其“书法无隐”的思想为后世史家所称道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2.从书法无隐到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继承了书法无隐那种不惧任何压力坚持原则的精神 秉笔直书的具体原则: “按实而书”,杜绝“泛论” “叙述当时,务在审实” “他善必称,己恶不讳” 3、中国古代史家对历史事实的重视 字面意义 韩非子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事实实 际情况 史 记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 无事实事实实际内容 汉 书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 权势力,其事实事实皆形于传 实有之事新唐书纠缪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 符合实情的记载 在后面两例特别是最后一例中,事实已经与历史紧密相联实录无隐评论史家史著的重要标准 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尔其(史记)实实录录无无隐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班彪)论之详矣 李肇唐国史补: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纪事事实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
4.中国古代史家取舍事实的标准 任何事实都是经过选择、取舍的,史家只记载他所认为重要的事实 事实是无限多的,哪些事实该载入史册,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史家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比如,现代史家认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历史很重要,但古代史很少去记载这些内容古代史家认为节妇很重要,因而不惜笔墨去描述,但今天一位为爱情殉身或夫死后终身不嫁的女子一般不会为当代史家所记录选择与实录精神及史德并不矛盾 史家在决定记录他所认为重要的事实时,决不屈从于任何诱惑与压力,这就是实录精神例如,一位中国古代史家在记录大臣处理国家事务时,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记载,不会因个人利害关系更改某位官员的忠奸与善恶,这就是实录精神与史德的表现但是他不会记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就是史学家的选择影响古代史家选择取舍事实的观念 (1)正统观念 (君) 欧阳修正统论: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梁启超论正统: 一曰,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也凡混一宇内,无论其为何等人,而皆奉之 以正,如晋、元等是 二曰,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不正也虽混一宇内,而享之不久者,皆谓之不正,如项羽、王莽等是。
三曰,以前代之血胤为正而其余皆为伪也如蜀汉、东晋、南宋等是 四曰,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而其余皆为伪也如因汉而正魏,因唐而正后梁、后 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是 五曰,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为伪也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是 六曰,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为伪也如宋、齐、梁、陈等是 (2)忠奸观念(臣)(3)贞洁观念(妇) (4)华夷观念(夷) 九服:王畿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虽然正史中往往有贰臣传、列女传、蛮夷传,但今天的史家认为,对官员、女性、少数民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古代史家可能不记如蛮夷传,往往围绕朝贡(这象征对王朝的效忠)、征伐、奇风异俗等来描绘,史家是在实录,但却是有选择地实录二、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 1.“信”的久远传统 谷梁传: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2.信史的标准 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 求信、求真、弃奇 明了史事始末原委并作合理的编次 把握评价史事的准绳 除了左丘明外,注释春秋知名的,还有公羊高、谷梁子,于是有“春秋三传”之称,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追求信史的努力 不徇人情,坚持实录精神 正确对待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的 关系。
全面判断国史、野史、家史的价值 考证前史,祛疑存信 自觉处理历史研究中的主客体关系,尽 其“天”而不益以“人” 三、历史局限 1.任何“历史”都是有局限的 任何历史著述或记载,都有其特定的视角,也就意味着有其盲点即便是当代史学,在后人看来也会存在局限或不合时宜正因为局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史学才会不断发展,关于同一个对象的历史,也会不断被重写如果没有局限,史学就永远停滞了这是我们讨论任何前代史学、史家、史著时都必须首先明确的 2.中国传统史学局限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记载方面,先秦时期史官记事主要受到“礼”的约束,秦汉以后又受到“名教”思想的束缚 中国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先是天命史观,后是英雄史观,因而不可能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有真正的认识 中国古代史官和史家对有些历史事件(尤其是关于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记载和判断,大多是“颠倒”的,从而模糊了事物的本质 中国古代史家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唯心史观的影响 讨论: 今天的历史学可能会有哪些局限(最好结合具体的史学研究成果来讨论)?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一、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1.中国很早就有强调史学经世功能的传统 资鉴 诗经: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惩戒 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明道 龚自珍尊史: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修身 国语楚语:庄王使士亹傅太子葴,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2.史学能够经世致用的原因 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注、回忆和兴趣 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强调古今的联系是双向的,要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 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 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 积极参与现实的历史运动 3. 史学经世作用的表现 史学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 史学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史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 带 史学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 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没有经世致用功能,理由如下: 1.现代社会变迁非常快,古今社会差别太大,古人经验不适合现代 2.即便认识了所谓的经验,后人也不会遵循,正如杜枚所云:“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3.中国古代社会,经学、史学最发达,治人者自然只有更多地从史学中获取智慧和经验,当今世界万学兴盛,再一味强调史学安邦定国的镜子作用很不合时宜 4.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大都不是史学专业出身,他们或不懂什么历史,或者只懂得一些历史常识或充满谬误的历史,照样能治理好国家 教材上列举了史学能够经世的若干理由,你更赞成教材上的观点还是上述观点? 讨论提示: 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建立在批驳相反观点的基础之上,并努力寻找新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