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别称是 篇一:书信别称知多少 书信别称知多少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 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篇二:书信的别称 书信的别称(六) 手书 家信 使函 寸简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 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竹报平安。
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
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4.寸简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 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兹举几例: 寸简: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悃,即真心诚意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书信的别称(二) 书信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没有电报、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之前,更加显得重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这些诗句道出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程度因此,在文人墨客的如椽大笔挥洒之下,众多的书信别称,应运而生 书 信 函 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就是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的信写道:“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书邮:宋代范成大诗云:“堆案书邮少,登门刺字稀 书呈:《水游传》第二回:“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书记:书记现代多指政党或团体中各级组织负责人,但在古时多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或书信、文字等宋代人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向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八行、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所以称书信为“八行”或“八行书”李渔《意中缘·悟诈》:“八行代我传心事北齐人邢邰《齐韦道逊晚春宴》诗囚:“谁能干里外,独寄八行书 书筒:书筒本指藏书信的邮筒,被用来代指书信。
如宋代人赵蕃《呈季承》诗云:“但恐衡阳无过雁 书筒不至费人思 书题:“题”也作书牍讲《释名·释书契》说:“书牍称题所以书题就是书信如《南史·周山图传》:“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后人就称信使为“青鸟”或“青鸟使”,书信为“青鸟书”如王实甫《四块玉》套曲:“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每日家病恹恹懒去傍妆台李商隐更有“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名句 函: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套书也叫一函后来就用函指书信如晋代傅玄《傅于》:“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耳 函片:也指信件如孙中山《致王子匡函》:“得读致蘅兄函片,敬悉一切 信函、函书、书函:这三个书信别称一目了然,不用多说 简札族柬 简:本指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简,木板叫札或牍,统称为简这些都用作书信的称呼,后来书写材料虽有变化,而这些称呼却沿用下来,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此外还有“信简”、“书简”、“简书”、“简牍”、“简札”、“简贴”、“手简”、“手毕”、“书牍”、“竿牍”、“函牍”、“信札”、“函札”、“书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书信的称呼。
信简:柯岩《奇异的书简》:“因此我就养成了这种爱好:读信读自己以及社会允许我读的一切信简 简书、书简:此二者泛指文书、信札如萧乾的《未带地图的女人》:“有从延安或从敌后寄来的文章,也有报告行踪的作家书简 简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不善简牍,不能做宛转动听之言哉!” 简帖:苏轼《与张元明书》:“适在院中得王郎简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辍忙一往 手筒、手毕: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予淳熙末还朝,则朝士乃以小纸高四五寸,阔尺余相往来,谓之手简手简也叫手毕,如《尔雅·释器》云:“简,谓之毕明代方以智所著《通雅》说:“宋子京以手简为手毕后来泛称书信为手简或手毕如鲁迅《致许寿裳》书写道:“得三月二日手毕,发读忻尉忻”意思同“欣”,“尉”是“慰”的古字 书牍:如《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椟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 竿牍:竿指竹简宋代朱彧《萍州可谈》:“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函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说:“致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书札: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精研六经,尤善书札 信札:茅盾《三人行》中说:“他走到书桌边,打开一个小巧的木匣子,中间满贮着信札 函札:如朱自清《白采》中写道:“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柬:“柬”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如书柬、请柬等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柬寄与王郎 柬帖:泛指信札、帖子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一个后生像个远方来的走到面前,对着陆氏叩了一个头,口称道:'郑官人有书拜上娘子’,递过一封柬帖来 函束:即信件如孙中山《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中说:“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末获一一领教者,有负众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翰素笺缄启 翰:本指山鸡或鸟羽,因古人用羽毛为笔,所以代称毛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如宋代人叶适《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用翰字组成的书信别称还有: 书翰:书翰泛指文墨书札,后多用来指书信 札翰:《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