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史学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9MB
约26页
文档ID:56464818
明清史学_第1页
1/26

第七讲 明清史学,,几个概念,起居注:起居注是按“君举必书”的古义,史官所记的皇帝言行录大约起于汉代,由宫中史官专门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言行,当时称注记从北魏起,始设起居令史,专掌记录皇帝言行直到清代,历代都设有起居官 实录:实录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专记每一朝皇帝在位时的国家大事,始于南朝梁当先皇帝去世后,新即位的君主便命史官根据先皇帝生前的起居注、日历,按编年体例整理编撰成前朝皇帝的大事记,即为实录,是一朝史料的总汇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亡,成为定制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国史:根据起居注、实录和其他方面的资料撰成的纪传体皇朝史志:方志,又称地方志或地方志乘,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方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方面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方志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汉晋,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昌盛于明清按照方志的记载的空间范围,可分为统志、总志、通志、合志、府州县志、边关志、边镇志、乡土志以及山水祠庙等专志 稗史:泛指野史和记述历史琐闻、社会风物的笔记野史,一是相对于官史而言,一是内容、形式不拘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

《汉书·艺文志》引如淳所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这种闾巷风情、街谈巷说、遗闻佚事的纪录,也叫“稗史”一、清前期史学的特点,1644清政府建立,1840鸦片战争以前,称为清前期这一段时期的史学发展,具有总结和嬗变的特点中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和文献总结,指的是对传统史学的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经世致用”)和史学理论(《文史通义》)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乾嘉考据学、阮元汇刻十三经注疏)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方面 这一时期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官修史书的成就,主要在关于本朝史事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十通),以及关于历史文献的汇集和编纂(《四库全书》等);私人撰述的成就,则反映出这个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的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一点的阮元、龚自珍,都有名作二、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1《明史》 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清入关第二年(1645)便设立明史馆,但并无实质工作。

康熙时,明史馆开始修史当时的大学士徐元文任总裁,力荐精通明史的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出于对故朝的感情,应聘入京,但不任职、不领衔,所有史稿都由其核定万斯同去世时,纂成了《明史稿》500卷后来,当时的总裁王鸿绪增损、编次为310卷,题为自撰进呈雍正时,张廷玉为总裁,进一步订正,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即为《明史》乾隆四年(1739)刊行,题为张廷玉等撰 《明史》322卷,包括本纪、志、表、列传,记述了有明一代近300年的史事万斯同治史,重于事实的考核,为《明史》的最终完成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二十四史中,《明史》是除前四史之外,最为精审完善的一部正史二十六史,2 续“三通”和清“三通” A“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二十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B“续三通”:乾隆年间,先后修成《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总的来看,以《续文献通考》的价值较高 C.“清三通”:“续三通”的续作也都修成乾隆年间总的来看,以《清文献通考》价值较高 D.十通:三通、续三通和清三通,合称“九通”后来,刘锦藻在光绪末年修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后来商务印书馆把刘书与九通合刊,称为“十通”。

二、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典制体,3《清实录》 《清实录》是清代历朝实录的总称,包括清太祖(努尔哈尔)至清德宗(光绪)十一朝实录,还包括入关以前的《满州实录》和清亡以后的《宣统政纪》是清代官修史书最重要的成就,这部编年体的系列史书,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的重大史事和朝章国故,具有其它文献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价值 自唐代起,纂修历朝实录成为定制,宋、辽、金、元、明、清都继承了这个制度但是明代以前的实录,大多没有保存下来,也因此,明清两代的实录都显得更加的珍贵二、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明末社会的变化,明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明清皇朝的更替,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都使得史学家、思想家重新思考史学和社会的关系,推动了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孔子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宋代程朱理学大兴,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但到后期,出现了脱离现实的弊端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达于顶点,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和新兴的士民代表,反对空谈,主张关心时政其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最杰出的代表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清朝建立,理学重兴,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被淡化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当时的一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这就是乾嘉时期,文献考据学尤其发达的重要原因 清嘉庆、道光年间,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正是有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在嘉道年间倡导的这一次经世之风,才有了随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又一批知识分子在行动上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

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1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集中反映了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明儒学案》及由他始撰的《宋元学案》,是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奠定了学案体史书的体制,在史学发展上有重要的价值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王夫之 《读通鉴论》:借阅读《资治通鉴》而撰写的一部历史评论,全书30卷涉及了上自三代、下至明朝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历史观、精于辨析的兴亡论和重视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史书的作用就是“述往以为来者师”,资治,“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穨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3.顾炎武:本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自号亭林山人,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日知录》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日知录》具有非常丰富的经世思想例如,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从政治和经济上提出改变风俗的方法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最能反映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四、历史考证的成果,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又兼有历史评论的史学著作,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该书沿用了宋时汇刻十七史之名,其实涵盖了十九史,于宋人所谓“十七史”(前四史,三史,唐修八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之外又加入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十七史商榷》在史书的订伪、纠谬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其求实的宗旨和考辨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与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并称为乾嘉时期三大考史名著四、历史考证的成果,2 赵翼和《廿二史札记》 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上起《史记》,下至《明史》,包含全部二十四史,但由于当时《旧唐书》及《旧五代史》尚未正式列入正史,所以名为二十二史。

全书以札记的形式熟练地运用归纳考据、比较研究和朴素辩证等多种史学方法对二十四部正史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在《廿二史札记》中,赵翼超越孤立繁琐的事实考证,不仅对正史中历代治乱兴衰的大事进行研究,而且对史学评论进行深入探讨,即史法与史事并重,所得出的结论许多都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论见解四、历史考证的成果,3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一一考订了诸史的志表,其中对于天文、律历、地理、职官、艺文等志的考订,价值最高,这是《商榷》和《札记》所比不上的 4.崔述与《考信录》 崔述是对先秦古史进行系统考证的第一人,这是他与王鸣盛、赵翼和钱大昕不同的地方《考信录》是他的代表作其历史考证方法,是宗经而疑传注、诸子、杂说等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杜撰,即以经文为准,怀疑经文以外诸书关于古史的说法,由怀疑而辨伪,由辨伪而考信五、章学诚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清代的乾嘉时期,史学发展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史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两部名作,代表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高阶段。

1.论“史德”与“心术” 唐代刘知已对史家的素养,提出了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而章学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指出学是基础,识是水平,真正的才是学与识的表现形式章学诚还发展了史家三长论,提出了史家还须有“史德”史德指的史家的著述历史的态度,也就是史家的“心术”,史家慎于心术,才谈得上史德,这是章学诚史德论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客观历史,不要以史家的主观好恶去影响客观历史的写作章并不认为历史撰述中可以完全排除史家的主体意识,但只要史家有这种自觉的认识并努力去实践,就称得上具有良好的著书者之心术了五、章学诚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2.论“史意”和“别识心裁” 章学诚还提出“史意”和“别识心裁”,这是《文史通义》对《史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史通》和《文史通义》都是通论史学的专书,前者着重史书内容和形式的评论,后者着重史家所述思想的评论章学诚所说的史意,大概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一是明大道,二是主通变,三是贵独创,四是重家学其中贯穿着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别识心裁正是这个思想的核心自从马、班、陈、范之后,纪传体正史,正是由于缺乏别识心裁的史家,所以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

编年体,其它史书体裁代表作,其它史书体裁代表作,谢 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