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经典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2KB
约13页
文档ID:51870250
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经典_第1页
1/13

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以辽、西夏、金、元四朝为重点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以辽、西夏、金、元四朝为重点一、北方民族与中国历史 古代的中国,从文化地理角度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汉文化的主导区域,居住人口主要是汉族人;另一块是汉文化主导区以外的地区,居住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文化上受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有的地方则以非汉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中国这种文化、人口分布格局大约形成于两汉时期,以后尽管不断有发展变化,但直到晚清以前,基本面貌仍然没有太大改变 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东南、中南、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一般只形成分散的、实力有限的地域性集团,很少对中国历史的全局发生影响西北戈壁、沙漠间的绿洲民族是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沟通者,政治影响方面,由于本身实力有限,往往为其他强大政权所控制或者被它们所争夺其他北方民族,包括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游牧民族、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和辽西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中国东北的半农半猎民族以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狩猎或半农半牧民族,则常常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团,对中原地区以及中国历史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1 北方民族建立的强大政权首先出现在蒙古高原上。

差不多在秦统一六国的同时,匈奴在大漠南北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先后同秦、西汉对峙东汉时期,匈奴政权瓦解,一部分部众西迁或南下,留居故地的匈奴人则融入自大兴安岭一带西迁过来并占领其地的鲜卑人中东汉末年起,汉地统一的国家分裂,北方不少民族包括鲜卑族乘机进入,西晋灭亡后,它们先后在汉地建立了十多个国家,即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公元 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汉地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后来同化于汉族,他们曾居住过的大漠南北则兴起了柔然等游牧民族政权,成为北魏北方的劲敌6 世纪,突厥崛起于大漠南北,该政权出现不久,汉地也先后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王朝隋朝和唐朝,唐朝一度成为整个亚洲东部的霸主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实力锐减,大漠南北旋为回鹘人控制,西域被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控制,西方大食人的影响则进入中亚;唐朝最后不得不借助回鹘人的兵力平定安史之乱9 世纪,东部亚洲几个强大政权相继衰落或瓦解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状态,907 年最终灭亡北方汉地出现后梁等五个王朝,其中后唐、后晋、后汉为有突厥血统的沙陀人建立吐蕃王朝衰落、瓦解后,其曾经控制的地域内也出现不少割据政权;大食政权衰败后,中亚也呈现群龙无首状态。

840 年,立汗廷于漠北的回鹘政权被其西北的黠戛斯人攻破,回鹘人多数西迁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同当地人融合,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后来相继被西夏、蒙古等吞并黠戛斯人没有在漠北长期立足,大漠南北出现了权力真空,大兴安岭地区操蒙古语族语言的民族遂不断西迁至蒙古高原之前大漠南北的各游牧部族中,匈奴人的语言不大清楚属于哪一语族,鲜卑、柔然政权统治者民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族,但治下的大多数游牧民众的语言则不会属于蒙古语族 2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回鹘帝国瓦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所操的语言以突厥语族为主回鹘政权瓦解后,民众大多迁走,东部操蒙古语族语言的各个族群、部落不断迁移至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开始了语言蒙古化的过程 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的北方另一个强大部落联盟是位于匈奴以东的东胡匈奴强盛后,东胡联盟为其所破,余部退居大兴安岭和辽西一带,号鲜卑、乌桓乌桓人后来大批入居塞内,渐融合于汉族鲜卑人大规模西迁并南下后,其故地今西拉木伦和老哈河流域有契丹部,其北,即大兴安岭北段有室韦各部,它们都是鲜卑的后裔大约 7 世纪起,室韦人就逐渐向蒙古高原迁移,开始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过程到9 世纪下半叶,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状态,这为室韦人大量西迁并扩展地盘提供了良好时机,到 10 世纪前期高原上已经到处是室韦人以及室韦人和留居大漠南北的原突厥语族民众结合的部落了 3。

唐朝衰落、回鹘帝国瓦解也为契丹人的兴起提供了条件916 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辽朝辽朝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灭亡了立国于中国东北地区由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此后又获得了汉地的幽云十六州辽朝建立后不久,960 年,汉地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它的统一只是有限的统一除了北边有辽朝、西南部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有由白族祖先建立的大理国外,当时青藏高原上四分五裂,北宋政权无力顾及;西北则有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逾西则有西迁回鹘建立的高昌回鹘以及族属还不大清楚的以今天新疆的喀什以及中亚八剌沙衮为中心的喀剌汗王朝 4党项本是古老民族羌人的一支,早先居青藏高原东北部,后为吐蕃势力所迫,北徙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一带,经济方式为半农半牧五代、北宋前期,势力渐强,1038 年,首领李元昊称帝建西夏王朝它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两王朝灭亡后又与南宋、金并立,1227 年亡于蒙古 辽朝后期,东北的女真部兴起女真的主体是黑水靺鞨靺鞨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语言属通古斯语族,其先可能与先秦文献中就有所记载的肃慎人有关 5与契丹、室韦人从事游牧不一样,女真人的经济生活为半农半猎。

女真完颜部逐渐壮大,统一了女真各部大约在 1117 年,首领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61125 年,金与北宋结盟,灭亡辽朝;1127 年进而灭亡北宋,逼迫汉人政权南宋局促于南方辽朝灭亡之际,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远征中亚,并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原喀剌汗王朝的东部纳入其版图,高昌回鹘也受其控制,直到成吉思汗兴起,才最终亡于蒙古 辽亡后,蒙古高原各部改受金朝统治,不过金朝对漠北各部的控制要比辽朝虚弱得多,漠北各部就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进行着无休止的相互掠夺和兼并战争室韦人的一支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最终统一了漠北各部1206 年,蒙古首领铁木真即大汗位,建立了大蒙古国 7大蒙古国随即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对外征服战争,臣服了高昌回鹘,消灭了西辽,灭亡了西夏,势力扩展到中亚、西亚、南俄等地1234 年蒙古和南宋联合消灭了金朝1260 年,忽必烈即位,人们习惯将此后的蒙古王朝称为元朝蒙元王朝同南宋进行了长达 40 多年的战争,期间吐蕃地区归附了蒙古,大理政权也被消灭1276 年,元朝灭亡了南宋,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直到 1368 年被明朝推翻明立国近 300 年间,北方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它强大的外患明朝后期,东北的满族--一般认为,其先为辽金时期留居故地的女真--兴起,建立了清王朝,灭亡了明朝,成为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8。

纵观北方民族的历史,可以发现蒙古高原是一幕幕雄壮历史剧的中心舞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缔造过一系列辽阔而强盛的“引弓之国“,对南方的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压力;辽、金、清三个北族王朝也是在征服或控制大漠南北的前提下才将势力向汉地扩张的;就连偏于一隅的西夏王朝也因占有了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而让两宋和占据中原汉地的辽、金政权感到头疼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古代,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组成的灵活的骑兵装备对中原地区由不善于骑马的农耕民族组成的军队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汉地的优势则在于有相对稳定的农业产量,其生活必须以外的增余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供给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来和游牧民族抗衡不过,由于农业经济不可能无限制增长,汉地的这种军事上的优势相对来说只是短暂的;另一方面,即使中原王朝的军队可以深入漠北取得一定的战争胜利,削弱或消灭某一个游牧政权,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汉人不可能大量地迁移至蒙古高原,南北之间游牧与农耕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注意,直到16 世纪末,高原的西部并没有出现特别强大的政权,所以,当高原上某一游牧政权因为某些原因--如被南方中原王朝军队击败或者内乱、自然灾害等--而衰落、分裂或瓦解后,其成员可以很方便地向西迁移,他们的故地则会被新的游牧部族占领。

因此,大漠南北某一游牧政权的衰亡不仅不能让南方的中原王朝感到轻松,相反它还意味着从此可能要面对新一轮的强劲对手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直到**时期--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族也是一个农耕民族--才取得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绝对优势其时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装备不再具有优势;西部又兴起了强大的俄罗斯政权,蒙古人不能再像之前高原上的游牧部众那样失败了就往西迁徙 9 亚欧大陆的北部,从大兴安岭一直延伸到黑海之滨,是辽阔的欧亚草原,从东往西,大致可分为蒙古高原、中亚草原和南俄草原三大块历史上草原东西各地的游牧民族与其南方毗邻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都类似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南方中原汉族之间形成的关系,即既相互对峙甚至冲突,又互相依赖,民族融合的过程不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强大的草原游牧政权总是先出现于东部的蒙古高原再向西伸延而从来不是相反英国学者巴菲尔德为此提出过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他认为草原游牧社会本身不需要比部落联盟更高级的政治组织,但是,如果与它毗邻的农耕民族组成了一个比较大而且相当组织化的国家,那么游牧民族就需要发展出某种国家组织的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应付农耕民族的定居国家 10长期以来,与欧亚草原毗邻的农耕民族中,东部的汉族形成的国家政治组织最为完善,疆域最为辽阔,经济、军事实力也最为强大,用巴菲尔德的说法,这就刺激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首先形成强大的“帝国式部落联盟“11。

巴菲尔德的观点也能解释大漠南北游牧政权的盛衰经常同中原王朝差不多同步的现象,很多人认为的由于中原王朝衰弱导致大漠南北形成强国的看法很可能是一种误解二、关于“征服王朝论“ 就直接跟中原汉族接触的北方民族来说,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尽管形成了强大的政权,但并没有入主中原的企图,蒙古之前在大漠南北建立辽阔游牧帝国的民族大多如此匈奴政权满足于农耕民族受汉朝统治、引弓之民受匈奴控制的南北分治局面东汉和北魏的北方强劲对手鲜卑和柔然,虽然和南方对手攻战不断,当时似乎也没有去统占汉地的意愿北朝后期,齐、周并立,争相巴结突厥,突厥汗廷满足于此两弱小国家向它“常孝“,并没有乘机南下占领汉地的意思盛极一时的回鹘也看不出有攻占唐朝领土的打算 第二种情形是,一些北方民族的首领和其继承者率领他们的部众在中原战乱时机,初始以雇佣军的身份介入汉地政治斗争,逐渐地这些首领演变为支配汉地政治、军事局面的重要势力,最后时机成熟时他们在汉地建立了包括北方民族和汉族民众在内的北族王朝政权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诸多北族王朝以及五代三个沙陀人政权还有同样由沙陀人建立的北汉王朝都是这样形成的 第三种情形和前面两种不大一样,一些北方民族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于被它们纳入版图的那一部分汉地社会的征服,从而形成兼有汉地和北方民族地区的地方性或全国性政权。

辽、金、元、清四朝就是这样的北族王朝政权,西夏情形也与它们类似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尤其是第一和第三种情形,面临的南方中原王朝都比较强大,至少都要比第二种情形下强大得多,但为什么第一类的民族没有占据汉地的意图而第三类的民族则要对此进行征服?而且有意思的是,建国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政权,匈奴、突厥、回鹘似乎都无意向汉地扩张而到了蒙古时期则非要把整个汉地征服不可,这是什么原因?一些国外学者认为,突厥语族的民族在与汉地政权势均力敌或者比后者略占上风的情况下没有占领汉地的打算,匈奴以及东汉时的鲜卑、北魏时的柔然与它们类似,尽管其民众语言所属尚不清楚;有征服欲望的是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民族这种论断反映的只是一种现象,作为解释的理由并不能让人满意 我们注意到,第一种情形下,北方民族政权尤其是大漠南北的游牧行国与中原王朝对峙,双方互争雄长,但总的而言,汉地的实力略胜一筹即使是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汉化的北魏政权不仅能有效防御柔然的骚扰和进攻,还能够向后者主动出击唐初在大漠南北和西域设置诸羁縻府州,显示汉人的实力达到顶峰回鹘兵受邀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并不意味着唐朝就可以不堪一击但是到了第三种情形下,情况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