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一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二)西方重利、重法,东方则重义righteousness、重情emotion三)西方重商轻农,东方重农轻商东西方共同点1 均倡导教育优先2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enterprise3.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humanitarian二 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1)(2)北大叶自成:文化概念有三个层次:(1)外围文化(2)科学理性文化(3)思想道德文化三 日本、新加坡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1)吸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2 )引入西方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3)重视人力资源4)大量地引进技术中国政治家李大钊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一文中认为,东洋文明是精神的,西洋文明是物质的;东洋文明是灵魂的,西洋文明是肉体的注:转引自薛克翘:《谈中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J〕, 《亚太研究》1996年第2期 )印度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的目的在生长,而西方的目的在获得,拼命争取力量,不尊重美与真;东方的基础是社会,国家可以灭亡,社会仍然会存在,而西方的基础是国家,国家就是一切,所有问题都由国家来解决;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
注:参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三联书店,1982年,第153页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2003-10-14)来自:国际论坛/200003/陈峰君 一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正确区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二者的异同是东亚国家对外开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在于: (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正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每个人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来源于西方的重商社会在欧洲重商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工商业为民本业,市井商贾,为谋取暴利,难免背信弃义为扩大私有财产,常常六亲不认为了经商,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家庭规模必然缩小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在这种社会,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价值。
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1—122页在重商主义社会里,更是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因此,个人主义往往是与这种商业自由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获得较多自由,个人则要求尽可能不受集体的限制和约束为了取得商业成功,战胜风险,就必须抓住一切短暂时机,去战胜竞争者 与西方个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相对立,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则以孔孟的仁义为核心,它强调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儒家伦理认为,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保持稳定,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儒家伦理讲家庭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与道德标准,强调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应为一体,天下一家,讲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古代东亚地区农耕文化有直接关系后者是形成东亚传统集体观念的根源因为,在从事农业的社会中,人们在长期共同地域生活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比较容易形成浓厚的群体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它要求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不能有所异议同样这种观念也是地区和家族集体主义的基础。
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国家或者民族,村庄或者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共同体之内,一人成功,集体感到光荣;一人失败,集体感到扫兴在这个群体之内,应该是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 时事出版社,1992第121—122页 (二)西方重利、重法,东方则重义、重情 西方皆有人权宣言,明确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权利,极力弘扬天赋人权说在西方,强调个人权利为基准的社会里,个人的私利必然成为世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人与人之间的情义道德则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受到冷落与此同时,法律则受到重视因为,在一个人人追逐个人权利和私利膨胀的西方社会里,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制裁侵犯人权因此,西方国家法学的发展,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西方首先是要争取个人的生存权利,至少是权利与义务并重 与西方相对照,东方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所谓义,指道义、仁义道德;所谓利,指物质利益、功利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关系上,义是最高价值。
孟子强调义理,又肯定人们的求富欲望,但义在利先仁”和“义”为儒家伦理道德之根本,这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讲求道德,不谋私利,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驱义逐利,是做人的最高准绳正因为如此,东方自古以来不太注重法律,而是把道义原则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人与人之间主要靠道德维持,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儒家认为,人必须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置社会道德于不顾,只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才去做、去行,反之,则宁可舍弃个人利益直至牺牲个人生命如人人追逐私利,则与禽兽等同人必须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尤其要控制人的情欲,努力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这无疑同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有关如果说西方法律观念主要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一种反映,那么东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则主要是农村自然经济的反映 (三)西方重商轻农,东方重农轻商 从对商业与农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西方文化概括为“重商主义”这种重商主义渊源于古代西方商业经济的发展马克斯·韦伯在《古代社会经济史》一书中认为,欧洲古代为游牧民族,农业是随着畜牧饲养业而发展起来的,欧洲属于海洋文化,活动范围较大,商业比东方发达西方古代城市工商业发达较早,16世纪以后的欧洲因发生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开始确立,西欧各国在探求富国的理论和政策中出现了重商主义思潮。
到近代,西方的重商主义就更加发展 与西方重商主义相比,东亚则是“重农主义”,视农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重本轻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即说帝王治国安邦之道,在于搞好农业,求得丰衣足食孟子亦说,“不选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商之切,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东亚社会舆论,也总是认为凡商必奸商人致富,多靠巧取豪夺,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从而是形成“土、农、工、商”之说,四行之中商居最末其形成之根源恰好与西方相反东亚的古代是以粗放的农耕为业,属于河流灌溉文化,长期处于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因此,必然实行重农主义 综上所述,东亚的儒家学说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中国政治家李大钊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一文中认为,东洋文明是精神的,西洋文明是物质的;东洋文明是灵魂的,西洋文明是肉体的注:转引自薛克翘:《谈中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J〕, 《亚太研究》1996年第2期 )印度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的目的在生长,而西方的目的在获得,拼命争取力量,不尊重美与真;东方的基础是社会,国家可以灭亡,社会仍然会存在,而西方的基础是国家,国家就是一切,所有问题都由国家来解决;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
注:参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三联书店,1982年,第153页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儒学思想同西方文化之间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或相似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学术界所忽略的以笔者之见,至少应有以下几条: (一)均倡导教育优先 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在包括兴办新式学校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出现的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从11—13世纪开始,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从此开始打破教会的封锁欧洲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海德堡等著名的大学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欧洲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获得迅猛发展这些都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前提,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当然是在当时欧洲教育和科学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教育给人以智能,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官僚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 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同样,儒家也倡导教育优先主义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和普及教育来提高人的智能。
自孔子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后,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一直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各个时代特别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但使战国时代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 125页 (二)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三)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 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二 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从文化角度分析,任何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