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DOC 17页)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17页
文档ID:472699677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DOC 17页)_第1页
1/17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 《送董邵南序》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原文】 送董邵南序 作者:[唐]韩愈 燕赵0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01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02,怀抱利器03,郁郁适兹土04吾知其必有合05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06,苟慕义强仁者07皆爱惜焉矧08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0,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13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14乎?为我谢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

适,到……去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白话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

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题解】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讲解】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

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

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解析】 韩愈《送董邵南序》(以下简称《送序》)又题为《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此文写作的时间,方成注定为德宗贞元十八至十九年间 韩愈的创作,笔致奇曲过商侯在《古文评注》中就说过“唐文惟韩奇”的话,继而又说《送序》为“韩中之奇” 《送序》全文仅150字开笔一处,破空而来,不谈董生去河北一事,而直述古事燕赵云云,谁都会很自然就想起荆轲、高渐离诸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临行,太子丹、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竞致“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感慨悲歌”四字概括了这一群体的悲壮心理,也代表了燕、赵这一古老地域所特有的文化意蕴。

古燕国、赵国地相当于唐河北道一带董邵南愤愤不平于自己沉沦压抑的境遇,“郁郁适兹土”,感慨多气,不正是此一时董生的心境吗?于是,作者以一“合”字统之,非但董生所去之河北与古之燕、赵在地理位置上相合,董生与燕、赵之士更在情志上投合,至此,董生身、心皆有了合适的着落点韩愈对董生“不遇时”,深怀同情当时举进士失意者,投奔藩镇作谋士的比比皆是,董生去河北找出路,殊不为怪故作者于爱惜、怜悯之外,又以“勉乎哉”多加劝励,一往情深,跃然纸上 如是,再返读文章第一句,乃知这一句是以古蓄势的一笔,包孕了全文,下面层层递进的意思都从此出 紧接的下一段婉转一变,抛开了对“燕、赵之士”的怀古幽思,也不再囿于对董生的一味鼓励,而是将自己“利害必明”、“情炎于中”(《送高闲上人序》)的家国之思一决于文他将一篇本为朋友间一般送别意义的赠序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境界 “风俗与化移易”是大义微言之语,过商侯《古文评注》将这一句评为全文“上下过脉”,无疑是一语中的仁义出乎其性,那是昔日之燕、赵;风俗随教化在不断移易,今天的河北仍能有过去的遗风吗?虽以疑问的语气出之,然以韩愈、董邵南的识见,当时河北情状如何,二人应是心知肚明的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割据局面已完全形成,说唐朝后期历史为一部藩镇割据史实不为过。

其时河北三镇正是叛臣武头的世袭领地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即当退之时,佛教徒众多,于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皆有甚大影响《金明馆丛稿初编》)而藩镇割据之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干扰破坏也莫不如是当时藩镇擅权的局面,造成社会经济的破产然这只是问题之一端,其更重要的一端,诚如钱穆先生所说:“其第二个更大的影响,则为藩镇政权下之社会文化水准之降低《国史大纲》)“风俗与化移易”,不仅指现下的藩镇政权与过去中央集权之差异,更指“胡化”这一层藩镇辖区文化的衰微,是“胡化”的直接结果而河北三镇的“胡化”,因南北朝长期之民族迁徒造成,至“安史之乱”更是日甚一日关于这一气运的推移,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里已作有力之论证,足资参考所可注意的是当地“胡化”后的社会情态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云: 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蓄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毬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孚非攻守战斗之事 卢秀才虽为汉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