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载《东铭》、《西铭》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50KB
约5页
文档ID:97303305
张载《东铭》、《西铭》_第1页
1/5

张载《西铭》、《东铭》张载,宋六儒之一《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作者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题为《砭愚》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至朱熹又将《西铭》从《正蒙·乾称篇》中分出,加以注解,成为独立的篇章,向来被视为张载的代表著作  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东铭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

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西铭》是张载的一篇重要著作,一名《订顽》,可能是一篇独立的著作,但也出现在《正蒙》第十七篇,列在第十七篇头条第十七篇题为《乾称》,就是取这个头条的首句“乾称父”的头两个字以为名的究竟是先有《西铭》,范育、苏昺编《正蒙》时把它编进去,或是先有《正蒙》,当时人把《西铭》从第十七篇中摘出来,使之单行呢?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前者照上面所讲的,张载于去世的前一年,把他以前所写的文章、札记等交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范育和苏昺把这些稿子编为《正蒙》《正蒙》并不是一部有系统的完整的著作,而是论文笔记汇编之类其成书在张载去世前一年,或甚至在此以后在此之前,还没有《正蒙》,而在有《正蒙》以后,张载也没有时间再写重要的著作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在张载交给他的学生们的稿子中,包括有《西铭》和《东铭》,范育、苏昺等编《正蒙》的时候,把这两篇编入第十七篇,以《西铭》为头条,以《东铭》为末条,仍保持东、西对峙的意义《西铭》是道学中的一篇具有纲领性的著作二程极力推崇这一篇,说是有了这篇文章可以省却许多言语。

这篇的第一段从“乾称父”到“天地之帅,吾其性”,明确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是其中的父母,人好比其中的儿女,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人应该担负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前提出发,就可推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及以下各种说法从文法上说,这篇中具有关键性的字眼是两个代名词,“吾”和“其”吾”是作为人类之一员的个人;“其”指乾坤、天地这个前提代表一种对于宇宙的态度从这个态度出发,就可见作为人类的一员的“吾”,所作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事都与“其”有关,因此就有一种超道德的意义从这个态度出发,也可见作为人类一员的“吾”的遭遇的顺逆,幸与不幸,也都有一种超社会的意义从这种意义,《西铭》可以得出结论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佛教所谓生死大事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从字面上看,《西铭》的头一段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论断根据这一段,有些人认为张载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或者是其中有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从张载哲学体系的全体看,还不能这样说因为《西铭》的头一段不是一种本体论的论断,而是人对于宇宙的一种态度,它所说的不是关于宇宙构成的一种理论,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张载自己也说:“《订顽》之作,只为学者而言,是所以‘订顽’。

天地更分甚父母?只欲学者心于天道若语道则不须如是言《语录》上)意思就是说,《西铭》所说的天地是父母,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是为初学的人而言的,对于懂得“心于天道”的人就不必这样说了可注意的是张载在这里说“心于天道”,而不是说“性于天道”,由此可以推测,《西铭》中所说的“天地之帅,吾其性”,那个“性”字,应该是个“心”字,“天地之帅吾其性”,应该是“天地之帅吾其心”张载说:“为天地立心”(详见下文第五节),可见,天地之心是人所立的人心的特殊表现是知觉灵明,人的知觉灵明就是天地的知觉灵明这样说,“天地之帅”的“帅”字就有着落了心”、“性”两个字,在有些道学家的思想中其意义是混而不分的但张载曾严格地分别了“心”、“性”的意义(如讲“心统性情”),所以对于它,可以有严格的要求张载又说:“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明篇》)所谓“不已于仁孝”,就是说有超社会、超道德的意义达到这样境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就不是道德境界,而是天地境界了 《西铭》所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需要道教所讲的“长生”,也不需要佛教所讲的“无生”,它只要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人尽其作为宇宙的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和义务虽有两重,但人并不需要做两种事事虽是一种,但意义可有两重,这就是上边 所说的“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如果用传统所说的儒、释、道三教来区分,道教讲“长生”,佛教讲“无生”,儒教讲“乐生”长生”、“无生”和“乐生”这六个字可以分别概括儒、释、道三教的特点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1)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2)欲人无己疑(3),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4)失于声,缪迷 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5)欲他人己从(6),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7)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 (8)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9)!张京华 注 (1)戏言出于思也二句:意为平日偶然戏谑的话本是出于心中的思想,平时偶然戏谑的举动本是出于心中的谋虑2)发于声四句:意为由声音发出来,由四肢显现出来,还认为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这是不明四支,即四肢3)无己疑:即无疑己,意为不怀疑自己,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4)过言非心也二句:意为这些过分的言论本不是人心所固有,过分的举动本不是人的诚心所应该如此过,过分;过差5)失于声四句:意为既已有过失在口中的发言,有纰缪迷乱在四肢的举动,却认为自己本应当如此,就是自诬他的本心了。

缪迷,纰缪迷乱6)己从:即从己,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7)或谓出于心者四句:意为有人认为自己的言论举动虽然是出于本心的,但自己的过失却是出于一时的随意戏耍;又认为出于随意戏耍所以有失于认真的思考,而自己的本心其实并未丧失真诚8)不知戒其出汝者二句:意为不知道儆戒出于你本心的言论,却归罪于自以为并不出于你的本心的随意戏耍9)长傲且遂非二句:意为骄傲的习气将日益增长,并且错误将一直延续下去,没有比这更不明智的了长,助长;增长遂,因循;顺着姜立纲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谿,浙江瑞安梅头东溪村人叔父琨,善书法,由太学生“拔南棘台写题奏”姜立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因家学渊源,7岁以“能书”出名,代宗时选为奇童,召入北京,命为“翰林院秀才”明天顺七年(1463),授中书舍人内阁制敕房办事成化二十一年(1485),升为正五品吏部郎中弘治四年(1491),以誊录《宣宗实录》升为正四品太仆寺少卿一生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凡内廷制诰、宫殿牌额,大都出其手笔人皆称其书曰“姜字”,“人得片纸,争以为法”书法初学瑞安黄蒙(永乐初以善书召为中书舍人),继学钟繇、王羲之,其后自成一家擅长楷书,点画雅健,体度浑厚,清劲方正,世称馆阁体。

人得片纸,争以为法”,誉为“一代书宗”草书造诣亦深,并善山水画,得子久法,说者谓其画萧疏耸秀,全以黄鹤山人为宗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何乔遴《名山藏》)传为佳话《三希堂法帖》收有他的墨迹弘治十二年卒,年55岁,孝宗特命浙江布政使、温州知府邓淮临祭立碑遗著《东谿书法》1卷,论八法八病,已佚传世作品有瑞安文物馆藏《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真迹中堂草书、小楷《明赠征仕郎中书舍人柳公合葬墓志铭》(弘治四年刻石)及《大明将仕郎赤崖姜先生新盖祠堂碑记》拓本等明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在《评书》中曾谓:“成弘以来,尚正书,姜立纲端正、凝重,世顾好之,迭相宗习除擅长楷书外,草书造诣也极高,深得唐怀素神髓姜立纲《东铭》册,明,姜立纲书,纸本,楷书,纵28.7cm,横1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书无名款,末行下钤“廷宪”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后幅有明代东庐题记一段此书是姜立纲书录宋张载《正蒙》篇中的一文此书册用笔劲健方正,结体紧密,笔墨厚重,得力于柳公权书法,但一些笔画过于板滞僵硬,未脱“台阁体”遗风。

王世贞《艺苑巵言》曾云:“立纲小变二沈为方整,就其体中可谓工致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