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 教师给学生的 “第一印象” 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1、 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 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 “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人”,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交流沟通而且,有的学生如把教师看成知心朋友,还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 为了这位教师, 其动力十足。
相反, 如果师生间是敌对关系,问题就很难解决2、 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动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 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班级整体而言, 教师的经常鼓励、期待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 针对学生个体而言, 教师善于发现、褒扬每个学生的长处, 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 更愿意公开展现个人才华, 更能大胆标新立异表现个性, 同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陷尤其对差生 ,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某方面的优点, 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使他们也尝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3、 利用过门坎效应,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研究表明, 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倾向于接受。
简单地说: 一个人若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 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过门坎效应班级管理中应用门坎效应, 主要用于新接手班级, 初接手一个班, 班主任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情况, 然后针对实际分层分级按阶段设“ 门” , 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 形成系统的优化整体这样, 班级工作的各项指标就会呈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目标遥不可及,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学生就会体验挫折和失败感,最后倾向于放弃过门坎效应还用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上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 班主任可建立差生档案, 分别制定不同的“ 门 ” ( 即要求学生阶段时间内应达到的指标 ) 让学生从最易做起, 逐步逐项克服自己的缺点, 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人格、 品质的渐次完善 ,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4、 利用组合效应,改善和优化班级结构2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赢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就是组合的威力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要素不变,组合结构改变,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组合效应,合理处理班级人员的搭配和组合,比如安排座位时采用“优差混合”,使后进生“近朱者赤” ;分配任务时采用“男女混合” ,使学生各自“英雄有用武之地”。
而且男女组合还能产生异性效应,使男女双方互相学习和约束总之, 良好的组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影响良好,而不良组合则会出现“烂柴倒一起”的现象,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小集团”、 “小帮派”5、 利用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船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教师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提高生存能力 也就是说, 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可让他们充当干部的角色,使他们既以干部角色要求自己,又以模范行为带动他人二 )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1、 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认识学生晕轮是一种自然现象,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一圈晕轮,致使人们在看月亮时,便模糊不清,产生泛化。
在对人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一个或少数的品质,对人作出总体评价,即“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的现象,这就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学生成绩好, 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 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一方面滋长了好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应知道太阳里面也有黑子,沙子里面也有灿烂的金子,不溺爱好生,也不歧视差生这样才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步2、 避免定势效应,发展地认识学生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影响到对人的进一步深刻认识 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即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容易把人看死,不轻易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如后进生,教师的印象往往是“思想差、学习差”,难以有新的发现;而且还认为其是“老油条”、 “老革命”,忽视后进生的变化和进步当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时,有些教师甚至产生“是不是作弊” 的想法,这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恰当激励,才能导引其走上成功之路对于一个组织, 教师也应该发展地看待,因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组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差班有可能变好班,好班也可能变差班只有避免定势效应,才能做到与时俱进3、 避免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马太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名人和凡人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会得到肯定和赞扬,各种荣誉和利益接踵而来;而后者往往毫不起眼,甚至被压抑和诬陷再比如有钱人会越有钱,而没钱人会越没钱马3 太效应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常见的“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好学生享受表扬、鼓励和优秀的教学资源,而差学生则遭忽视和冷落,甚至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教师的 “偏心” ,也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关心、爱护好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扶持其他学生4、 避免权威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 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然后, 这位 “ 化学家 ”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 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 有些气味 , 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 , 结果多数学生都举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 所谓 “ 权威效应” , 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 受人敬重 , 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 即 “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反映在班级里,就是教师的言行往往成了权威,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这不利于学生发展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造成沉闷的班级气氛和统一的个性心理 权威效应也容易抹杀学生创新的苗头,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想法,成为“听话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避免“一言堂”、 “家长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5、 避免禁果效应,巧妙地教育学生“ 禁果 ” 一词源于 《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 禁果效应 ” 逆反心理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人类的天性反应,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都可能变得倔强而固执,对某人压制过度肯定会导致反抗。
当班级的管制过于严厉,当教师的行为常常不一致、不公平,当教学和生活内容过于枯燥, 学生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美好的想法得不到认同,学生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他们就会用违规行为以示反抗逆反心理的特点是越压制越反抗一般教师都给学生下许多“ 禁令 ” :禁止打电游;禁止吃零食;禁止学生外出旅游等等,其结果是越禁止的, 学生违反的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尝试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的心理 禁果效应 ” 告诉我们:知之深方能行之正教育学生,切记粗暴硬性禁止,应该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 “ 知行 ” 才能协调一致,禁果效应才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或避免6、 避免超限效应,合理地教育学生据说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聆听神父摹捐演讲,首先他觉得神父讲得很好,于是决定捐一大笔钱; 过了一阵, 神父还没讲完, 他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只捐一半;又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再过了一阵,神父还没收场,他烦得不得了,不仅没捐钱,反而从摹捐箱偷走了一些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这个效应启示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 , “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尤其对于后进生,在批评教育中不能“新老账一起算”,在布置任务时不能“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否则会物极必反,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