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的性质和源泉的区别刘汉林(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邮码:610039)【提要】在我国,未能弄清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之间关系者大有人在 “超额利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利润概念, “超常利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利润概念;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而超常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的性质和源泉根本不同,它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经济范畴关键词】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 超常利润 正常利润 在我国,未能弄清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之间关系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之间似乎惟有的一字之差可以忽略,二者是同义词其实不然,他们解释的不是超额利润,而是“超常利润” ,以致以讹传讹,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对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对于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超额利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利润概念, “超常利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利润概念;同时对于其中“利润” ,不但关于利润的本质,而且关于利润的形式,其解释都大相径庭——限于篇幅,关于利润概念在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中的异同,以及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之“超过”基准的区别,拟另文专门探讨,本文仅研究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各自的性质和源泉的解释存在的根本区别,以正本清源,遏止超额利润与超常利润混同论的蔓延。
一、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extra profit”通常译为“超额利润” ,也译为“额外利润” ,是马克思理论经济学的特有范畴超额利润最一般的定义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是农产品的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或者是农产品的普通垄断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或者是稀有产品的真正垄断价格大大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熊彼特在论及利润概念时讲到,李嘉图和马克思承认企业家收益中一种收益的特殊实例,即一种新的改进、例如一种新机器引进经济过程暂时所得到的收益他们不但承认这种收益的存在,而且还把它当作他们的分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收益,马克思称为“超额利润” 马克思认为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他从多个角度解释了超额利润,认为不同的超额利润根源于超额剩余价值的特征在不同部门存在着差异工业部门中,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即一般的超额利润马克思发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除某些个别资本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或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不但关心自己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还千方百计获取超额利润。
在获取超额利润的办2法中,最主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率先采用新技术(例如某个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的先进机器设备)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个别企业,使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的平均水平,这家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它的商品都是按照统一的市场价格出售的,因而可以得到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超额利润) 不过,由于都想获得超额利润,所以,很多企业会纷纷模仿都采用新技术,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剩余价值规律和部门内部的竞争会使先进技术逐渐普及当整个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大多数企业都改善生产技术条件、普遍提高劳动生产力之后,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降低了,个别企业的超额利润也就随之消失这时,竞争和对超额利润的追逐又促使个别企业做出新的努力,率先采用更新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些企业会再度获得超额利润所以,马克思指出:“超额利润在工业中是流动的、不稳定的,时而由这个资本家赚去,时而由那个资本家赚去,并且又不断地消失” 1这就是说,工业部门的超额利润是个别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因而存在暂时性和变动性的特点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保持超额利润,又会竭力保守技术秘密,防止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也采取新技术,排斥无利可图的新技术,这就不能不阻碍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从现象看,超额利润是一个生产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生产条件的差别造成的,主要是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别所产生的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利润规律取决于超额剩余价值规律超额剩余价值(extra surplus value)作为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它归根到底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 , “它加进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由于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生产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生产条件存在差别那些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的价格出售,因而比其他企业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也是靠缩短雇佣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在这种场合资本家“个别所做的,就是资本家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 3由于采用先进技术企业的雇佣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比一般企业更高,大大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而且进行的加强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4,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较多,因而超额剩余价值是由采用先进技术企业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除此以外,这些个别先进企业还获取了本部门其他落后企业,特别是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企业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一部分不能实现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通过利润平均化和生产价格转移到先进企业中成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商业部门也存在着与工业中类似的超额利润某些先进的商业资本企业,由于其个别的纯粹流通费用低于部门平均的纯粹流通费用,个别的资本周转速度快于部门平均的资本周转速度,也会像产业部门的先进企业那样赚到超额利润商业部门的超额利润虽然是靠剥削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获得的,但并不是由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它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工业部门以外的某些生产部门,如经营农场和矿山等资本主义企业同样存在着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在这些部门形成的经济条件,除了与工业部门相同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存在着由3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以及某种土地的有限而造成经营的垄断,因而不具备工业部门那样的自由竞争条件在前一种场合,因人为垄断由社会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则转化为绝对地租;在后一种场合,因自然垄断使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的腰包人为垄断获取的超额利润,在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或社会平均资本构成时,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甚至超过工业部门或社会的平均资本构成时, “由于土地所有权对在未耕地上进行不付地租的投资造成限制,以致谷物不仅要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出售,而且还要高于它的价值出售,那么,地租就会产生垄断价格”5。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限制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阻碍了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参加整个社会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或者说使农产品超额剩余价值被排除了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决定了农产品必须按高于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垄断价格来出售,农产品这种垄断价格超过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余额便形成农业部门的特殊超额利润并转化成绝对地租,为土地所有者所攫取这种超额利润,或者来自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或者来自压低工人的工资所以,尽管有垄断价格, “由商品价值规定的界限也不会因此消失” , “不会改变这个剩余价值本身的界限” 6马克思认为,自然垄断,即对能够使劳动有较大生产力的自然条件(这种自然条件只存在于某些地方,不能由投资创造出来,不是同能够由劳动创造的产品如机器、煤炭等等结合在一起,而是同一部分土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瀑布)的垄断, “这种自然力的占有,在它的占有者手中形成一种垄断,这是所投资本有较高生产力的条件,这种条件是不能由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创造的;能够这样被人垄断的这种自然力,总是和土地分不开的这样的自然力,既不是该生产部门的一般条件,也不是该生产部门都能够创造的条件 ”7这种生产力和一种自然力的利用结合在一起。
对特殊自然条件的垄断而生产产品的价格,只由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而形成的垄断价格,包含着“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 8例如,一个特殊的好葡萄园只能生产小量的特别好的葡萄,从而生产小量的葡萄酒,就会有一个(超过这种葡萄酒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富有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的)垄断价格,葡萄酒生产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这种稀有产品与极少量的特殊地段联系在一起某些资本家垄断并利用这些特殊地段生产出稀有的名贵农产品,或利用这些农产品作原料加工成稀有的名贵产品,就会按照真正的垄断价格出售这些产品由稀有产品的真正垄断价格大大高于价值的余额构成的超额利润,称为“垄断超额利润” 农业中这种超额利润,一方面和工业中的超额利润具有相同的性质,都“等于这个处于有利地位的生产者的个别生产价格和这整个生产部门的一般的、社会的、调节市场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9;另一方面和工业中的超额利润具有不同的性质,它形成级差地租的实体这种超额利润的原因在于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的垄断(表现为土地数量有限,好地的数量尤其有限;谁要是先租种了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 ,使得各个租地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受阻,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农场主能长期保持生产上的优势,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决定——不同于工业品生产价格由中等生产条件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只能由劣等地生产条件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
这样,不但优等地,而且中等地也能获得超额利润可见,利用较好土地(较肥沃、地理位置较优越)的农业资本家就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因而这种超额利润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这种超额利润由租地农业资本家以级差地租形式转移给土地所有者 “农业中由于土地经营垄断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地租,它只有从租地农场主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才能变成现实的地租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得租地农场主只能得到平均利润而不得不把超额利润作为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凡是自然力能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不论是瀑布,4是富饶的矿山,是盛产鱼类的水域,还是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 ,那些因对一部分土地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会以地租形式,从执行职能的资本那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走 ”10马克思指出,较好的土地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而“这个自然基础的代表是土地所有者,所以这种超额利润不是落入资本家的腰包,而是落入土地所有者的腰包” 11,转化为级差地租表面上看,人为垄断获取的超额利润产生于土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自然垄断获取的超额利润主要来自某种较大的自然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土地不同肥沃程度、土地距离市场的远近,以及追加投资的不同生产率等原因造成的,或者表现为土地自身的价值增殖,或自然界的“恩赐” 。
但是,由于农业、采掘业等部门不具备如像在工业中那种自由竞争的条件,从而阻碍着利润率的平均化,由于存在着对土地经营的垄断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因而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便转化为地租而落入土地所有者的腰包,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却被歪曲表现为由于在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的有限性而形成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这样,真实的经济关系完全被掩盖起来了事实上,无论是转化为绝对地租还是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其实质都是农业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