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分工探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10页
文档ID:45205223
古代、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分工探析_第1页
1/10

古代、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分工探析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 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 论的专门论述,肇始于巴黎手稿即《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 这一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已经初步认识到分工是产生异化、导致人 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 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进一步考察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且展 开了其独特的、具有真正发生学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性批判在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了两类分 工的思想:一般分工和个别分工在《资本论》中,他着重深入考 察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对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的影响,具体指明了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的前提条件和 现实途径--消灭 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消灭了旧 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未来的共 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 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一、古代社会的分工: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分工还不发达,个人 社会关系的贫乏以及人的内在本质的局限,人们的生产活动(同时 就是其生活活动)自始至终表现为一种浑然的综合性--一种低级的、 混沌的全面性。

这种浑然的综合性在于,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 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占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占优势的自 然联系,使得个人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共同体,从而成为一定的狭隘 人群的附属物因此,原始共同体中的人只是作为依附的个人而存 在在这一阶段,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全面性正如马克思 指出的,在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之所以显得比较全面,一是 因为他们还没有造就自己丰富的关系,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使这种关 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① 在这种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人的发展的这种原始全面性呈现着一 种圆满境界--一种有限的圆满.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发达,人的脑力活 动和体力活动还未分离,个人作为劳动者独立完成生产过程的全部 活动,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生成并体现着人的 本质力量这种带有局限性的圆满境界,马克思称之为原始的丰富-- 一种由人的劳动活动浑然一体而产生的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而人的发展之所以是原始的,乃是因为人的活动和活动能力是 不发展的、不充分的、不深刻的,具有简单、粗陋的性质或者说 人的能力发展是不自由、不充分和缺乏深刻内容的,而且只限于一 定范围之内(一个共同体内部).②在分工尚未形成的原始状态中, 人与动物一样融合在大自然之中,是完全受制于自然界的自然人,对 大自然都像牲畜般服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有动物性质,其意识也只是 纯粹畜群的意识,处于一种极低水平的原始有机统一体中。

在这个统 一体中,动物式的机体生理的需要不断推动着人们去从事占有现成 的自然对象的活动,自己为自己谋取一切生存所需要的东西,劳动 与劳动者的物质前提表现出天然的统一性由于每个人都是相互独 立、自我满足的封闭性个体,人们之间几乎不发生交换,因而实际 上没有任何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社会的野人在自然给他提 供庇护和享受的天然洞穴中,并不感到更陌生,反而感到如鱼得水 般的自在③但是,人们一旦开始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动物式的生存需要, 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紧密地互 相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生产的联系和合作,交互式共享对方的劳动 及其成果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社会,生产从一开始就立即表现为双重 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④这里,自然关 系当然具有自在的优先性,而社会关系则是人即社会的人的本质属 性,它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劳动合作方式有生产的合作,就必然有 分工因为在劳动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改造自然对 象个人凭借自身的力量单独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小于分工系统 整体所产生的社会力量提供个人生存资料的能力这样,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分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人们的 需要,也即本性,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 系、交换、分工),以至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⑤在原始社会初期, 分工主要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分工--自然分工。

从上文所引马克思 的(两性关系、交换、分工)的顺序可以看出,原初的自然分工无 疑地发生在交换之前马克思说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分工不仅 以人本身的自然差别为基础,而且以各个公社所拥有的生产的自然因 素为基础⑥在自然分工的情况下,劳动者同劳动的物质前提是天 然统一的,劳动产品完全与人自身相一致每个人都把自己劳动和 再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属于他的条件,看作客观的条件,看作自己的财产,看作他在无机自然界发现的他的主体的躯体⑦那时,土 地这种自然资源无疑是财富创造的最重要因素土地财产犹如人的 感官一样,是他的活动的前提,这些客观的存在方式在他的生命过 程中被他再生产和发展着从生产的目的来看,人们只是为了直接 享用和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集体或个人的直接需要,让每 一个人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生产与消费活 动尚未分离,每个人既是劳动产品的创造者,又是劳动产品的享用 者在马克思看来,那时的劳动者虽然发挥和运用的是小规模的知 识、判断力和意志,但是人的多种自然潜能多少得到了一些挖掘, 人的能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以一定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的某些 部门开始从母体中游离出来,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由此形 成了固定的社会分工。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这种分工的可能性,譬如 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等各种活动,由不同的 人来分担①,而且指出了其现实性诚然,每一个人仍然把劳动的 客观条件看作属于他的条件,看作自己的财产,但是,他们在事实 上却失去了曾经拥有的财产,或者说只是拥有了间接的财产,因为他 们只有在固有的自然联系中,作为依附于某一血缘的、地域的共同 体的实体成员,才能真正占有以土地、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主 的劳动对象,自然地、实际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 孤立的个人是完全不可能有土地财产的②,即使他能够像动物那样, 把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把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当作 自己的实体财产,这种人与物之间的支配关系总是以自然形成的, 或历史地发展了的共同体形式(部落或公社)的占领土地(和平的 或暴力的)为媒介的在此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的 进一步发展,劳动者与土地、工具及其他劳动资料相分离但是,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分离,人的依赖关系即 人们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受到各种地域的、血缘的、政治的、宗教的关系的限制。

所不 同的是人们以前依赖的是氏族、部落,后来依赖的是农村公社、城 市公社和行会等③在这种情况下,在公社这一共同体中,单个人绝不是独立的, 生产的目的、范围仅限于自给自足,生产的方式也通常只是农业和 手工业等等结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都不可能有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只是表现出一种有限 的圆满--不发达的完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资本主义之前,物质 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领域,在物质生产过程 内部,二者还是融为一体的在整个自然经济形态中,自给自足的 生活方式使劳动者的活动始终保有一种不发达的完满,单个人必须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土具的全部或大部,必须熟悉生产的全 过程,通晓多种劳动技能个人在某一范围内,完整的劳动能力并 未被肢解④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的枷锁终日套在奴隶的脖子 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不仅劳动产品不属于自身,而且连自身 (人身)也不属于自己所有,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只是被当 作会说话的动物看待在封建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虽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较奴隶有保障,也能少部分地支配自己的产品但是,奴隶、农奴的劳动无论如何都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的生产的基础,而且必须使奴隶、农奴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 能够作为奴隶、农奴来生存。

拿奴隶来说,奴隶受到剥夺的国家的 生产必须安排得容许奴隶劳动,或者必须建立一种适于使用奴隶的 生产方式(如在南美等)⑤正是在陶冶事物的劳动过程中,奴隶 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熔铸在一起,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⑥总之,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缺失或者不发达, 人与对象条件始终呈现着一种自然的一体性虽然人的发展表现为共同体或群体的人的发展,而不是作为 个体的人的发展,但是,人们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虽然 他们也可能造成剩余劳动),而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并把自己作 为共同体的成员--依附的个人,再生产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 这一共同体内表现为比较明显的作为人的人的关系,人自身的价值 显得比较高贵这也正是马克思之所以说稚气的古代社会显得较为 崇高的原因,即使这种崇高只是体现在人们力图寻求闭锁的形态、 形式以及寻求既定的限制的一切方面①二、现代社会的分工:人 的片面、畸形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蒸汽机为基础产生的是资本主义 社会,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②的现代社会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不仅人与自然的统一体完全瓦解,作为单个的人逐渐 摆脱了天然的血缘关系如形形色色的各种人身依附关系--纯粹的自然联系,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个人人身自由,获得了独立的人 格--人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主要是法律和市场意义上的人身 独立,实质上是彼此关系上的漠不关心,因而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和 一种表面形式,因为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以人对物的依赖基础之上 的。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剩下的唯一财产只有劳动力结 果,只有资本才真正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却被剥夺了独 立性和个性③,个人受不以他人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 被物、金钱所统治,成为偶然的个人--个人完全不能支配自己的命 运,其生活条件纯粹受偶然性即价值规律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资本主义分工进 而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劳动者个体的劳动受强制分工的支配,每 个人都被分工隔离开来,终身只从事一种局部的活动,成为某种局 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④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的享用 和使用价值的创造,不是为了人自身,而是为了创造与获取更多的 交换价值或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论生产活 动采取何种表现形式,也不论生产活动的产品具有何种特性,活动 和这种活动的产品都是交换价值⑤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处 于普遍交换关系之中的人们,拜倒在商品、货币以及资本面前,以 致物的命运支配着人的命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异化的物对人的 全面统治,人却走向了片面、畸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考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工包括两种, 一种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种是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马克思 把第一种分工即社会内部的分工,也就是社会生产的特殊部门分为 农业和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称为 个别的分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特殊 劳动分为一定数量的简单的、在不同工人之间分配而又相互联系的 工序⑥这种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分工,是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 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场手工业分工就整个社会内的分工来说,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作为媒介, 它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但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却完全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⑦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个显着特 征是,它使不同的劳动者个体终身束缚在一定的局部操作和工具之 上,把工人变成能力畸形发展的个人--片面的局部工人.马克思认为,总体工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构成工场手工业活机构的结合总 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的⑧,因为他们终生从 事的是同一种简单操作,结果把自己的整个身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