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经济学复习提纲(共9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50KB
约9页
文档ID:217748104
公共经济学复习提纲(共9页)_第1页
1/9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公共经济学》复习提纲基本说明:1.考试形式:半开卷2.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3.考试时长90分钟4.复习与考试以教材为根本,以本提纲为参考5.答题尽量详细,需要答出提纲要点,并参考教材扩展论述提纲内容:政府职能调控宏观经济(第九章)解决市场失灵外部性(第五章)公共物品(第四章)信息不对称(第六章)垄断(第二、三章)促进社会公平(第十章)总纲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一、政府的界定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是一个特定的主体(经济组织),其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组织有两大特性:①强制性:收入来源具有强制性②公共性:政府提供的产品一般是公共物品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1.亚当斯密《国富论》市场有效,政府从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沦为“守夜人”的角色2.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供给侧改革理论源泉)3.以马歇尔为守得新古典学派作为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以供给需求为基本框架,论证了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市场效率,强调市场的有效性4.凯恩斯主义市场本身存在缺陷,政府应当相机抉择,采取主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干预经济5.供给学派①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的现象②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强调通过减税等政策改善供给,促进经济发展。

6.货币主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行为,政府应采用“单一原则”,即排除其他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三、政府的经济职能见总纲第二章 促进竞争、限制垄断一、完全竞争1.四个基本假设: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着和卖着,他们对价格没有控制力,是价格的接受者;②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同质;③资源完全流动性,市场不存在进入和退出的壁垒;④信息完全2.结论: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市场满足帕累托最优,是效率的二、非完全竞争1.非完全竞争的三种形式垄断:单一厂商为整个市场提供全部产品;寡头:少数几个厂商为整个市场提供全部产品,例如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垄断竞争:2.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①无谓损失(图2-2)②寻租行为③X-无效率3.垄断的好处垄断厂商资金雄厚,可以进行大型研发的投入三、限制垄断政策下的可操作竞争1.可操作竞争(有效竞争)2.衡量可操作竞争的标准①行业结构标准; ②行为标准; ③营业标准四、美国的反垄断法1.三部主要的法律①1890年《谢尔曼法》 共8条②1914年《克莱顿法》③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以上反垄断法统称为反托拉斯法2.反托拉斯法规范的反竞争行为①联合限制竞争行为。

指企业间横向联合,比如企业之间达成价格协议,共同控制进入市场的产品数量等行为②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常用的表现形式有限定转售价格、搭售、独家交易等③价格歧视行为包括压价竞争、向若干买主索取不同的价格两种情况④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兼并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垄断,限制竞争⑤其他反竞争行为包括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等⑥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包括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标签等3.政策原则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五、中国限制垄断的举措1.执法机构国家工商总局:针对非价格垄断行为,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等;国家发改委:针对价格垄断行为;商务部:针对经营者集中行为2.限制垄断立法①1993年 《反不当竞争法》②2007年 《反垄断法》3.《反不当竞争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①适用范围②内容:参照国际做法,不直接规则垄断状态,而是规制垄断行为规制针对以下四种行为:(1)垄断协议;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经营者集中; (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第三章 自然垄断及其规制一、自然垄断1.自然垄断的含义2.自然垄断的特点①规模经济效应; ②资本刚性沉淀; ③网络效应; ④社会公益性。

二、自然垄断的政府规制1.规制责任政府规制一方面要维持独家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要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其垄断地位来攫取超额利润,损害公众利益2.政府规制方式(1)进入规制①垄断企业国有化; ②授予特许权经营; ③垄断企业分解2)价格规制ⅰ.价格规制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分配效率、激励企业生产、保障企业利益ⅱ.定价方式选择①企业自行定价:利润最大化时MR=MC,企业有超额利润,价格水平较高,供给不足,产生效率损失图3-2)②边际成本定价:MR=AR,理论上有分配效率;但是AC>MC,企业发生亏损,除非政府进行补贴否则企业将退出市场图3-3)③平均成本定价:MR=AC,企业不存在超额利润,也不存在亏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图3-3)ⅲ.价格规制方式①投资回报率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采取平均成本定价,允许企业在正常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一个合理的或公正的资本收益率②收费结构规制两段收费; 高峰负荷收费; 服务成本收费③价格上限制ⅳ.目前中国的价格规制办法名义上采用规制报酬率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有特殊含义的“价格下限制”或没有限制第四章 提供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的识别1.定义:2.特性:①排他性:可以阻止他人使用某种物品称为排他性;②竞争性:一个人使用某种物品会减少他人使用该种物品称为竞争性;③公共物品指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物品。

3.分类:4.判断步骤 竞争性排他性是否是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否公共资源公共物品5.公共物品举例:国防、基础研究、消除贫穷计划、有效率的政府二、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1.搭便车行为所谓搭便车指某些人虽然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但却没有支付其生产成本现象因为搭便车者的存在,公共物品无法由私人提供,只能有政府供给2.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的缺陷①造成缺乏供给或供给不足;②造成公共物品利用不足;③某些公共物品不适合由市场力量提供三、公共物品均衡分析1.私人物品局部均衡(图4-5)2.公共物品局部均衡(图4-6)3.有效定价原则(P=MC)私人物品:OPA=OPB=OP=MC,私人物品可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OPA+OPB=OP=MC,OPA和OPB无法确定,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提供四、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需求显示①支持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 ②利益集团游说政府;③投票决定是否参加公共物品提供计划; ④其他方式2.公共物品提供决策①民主投票; ②行政决策3.提供方式选择①免费提供与有偿提供;②直接提供与间接提供;③直接经营与委托经营4.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分析①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效率低下,滋生腐败;②解决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五章 抑制外部性一、外部性1.定义:外部性指某些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2.分类:①正外部性; ②负外部性3.外部性的后果负外部性:供给过度; 正外部性:供给不足二、外部性与市场失效1.社会最优边际私人净效益等于边际外部成本,即MNPB=MEC图5-1)2.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效①负外部性:(图5-2)私人产出大于社会最优产出,导致无效率②正外部性:(图5-3)私人产出小于社会最优产出,导致无效率三、外部性解决办法1.私人解决办法①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②慈善行为,如社会捐赠,希望工程等③市场行为,如企业合并、利益各方签订合约④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假设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才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2.抑制外部性的公共政策①规定排污标准;②对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征收庇古税,对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补贴;③排污权交易第六章 消除信息不对称一、信息不对称1.概念和特征交易双方了解信息的程度不同,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这种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2.主要表现①逆向选择(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②道德风险(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3.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①交易者的知识局限 ②搜寻信息成本③信息优势方的信息垄断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解决办法1.信息传递①做广告:愿意以昂贵代价做广告的厂商,主要目的在于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过硬的信息;②产品质量担保:产品质量高的厂商愿意期间更长的产品质量担保期间;③建立信誉:有信誉的厂商倾向于维护自己的信誉,从而不会提供劣质产品2.信息甄别①搜寻:通过货比三家来搜寻产品信息;②制定不同的合同:比如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保险合同3. 经济激励①委托代理问题:比如对董事会和高管的委托代理问题,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解决;②道德风险解决:比如保险市场上,对不出险的客户提供奖励三、信息不对称的政府解决办法1.通过立法,强制卖方披露充分的信息;2.政府管制,对违反法律的对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的一方重罚;3.制定和实施经济合同法,保证合同履行,打击欺诈和不公平问题;4.交易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行业准入方面,规定交易双方的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方面,规范产品标准;5.政府向市场提供部分信息第九章 调控宏观经济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1.充分就业; 2.经济增长;3.物价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手段1.财政政策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平抑经济波动的干预措施1)财政政策的类型①自动稳定器(表现在三个方面:累进的税收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②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反周期政策”)(2)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采用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作用机制为:财政支出↑ →总需求↑ →总产出↑ (图9-1(b))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在经济过热期间,政府采用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等政策减缓经济过热作用机制为:财政支出↓ →总需求↓ →总产出↓ (图9-2(b))2.货币政策国家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政策1)货币政策目标①最终目标:名义国名收入;②中间目标(监测指标):通常有货币供应量(M1/M2)、利率水平2)货币政策工具①一般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货币供给,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会增加货币供给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息;央行放松银根,降低再贴现率会增加货币供给;央行紧缩银根,提高再贴现率会减少货币供给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从市场买入有价证券会增加货币供给,向市场卖出有价证券会减少货币供给。

相对前面两种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有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