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一、垄断组织(p185)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关系 同类产品同类产品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多部门经营协议规定产量、市场份额和售价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原料统一生产,财物、销售大垄断 企业为核心经营生产、销售和法律生产、法律丧失形式上混合联合公司投资 经营 分散、非长期化 异类性二、金融资本及其垄断统治银行垄断形成 银行资本集中垄断银行的新作用 万能的垄断者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和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形成途径:1.资本相互参与2. 人事结合金融寡头:是指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或金融资本家财团金融寡头统治:经济上—参与制 政治上—个人联合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形成3.迅速发展的原因⑴它是解决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的需要; ⑵它是经济恢复的需要;⑶它是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⑷它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有企业—最典型、最高层次⑴途径: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实行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 ⑵分类①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 ②从事公用事业的国有企业 ③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④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国私共有企业—战后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资企业 • 由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资本企业合并而成 • 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参股 • 国有企业转由私人承包或租赁经营 3.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⑴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 ⑵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 ⑶国家用大量资金发展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⑷国家科研投资委托私人企业进行科研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和各种阶级矛盾,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积累及其后果㈠资本积累1.概念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源泉 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实质⑴必然性①追求剩余价值—内在动力 ②市场竞争—外在压力⑵实质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榨取更多M⑶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利润率的高低预付资本的多少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积累率的高低㈡资本积累的后果1.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形成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⑴产生原因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进入生产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K总额 C:V C V 需要工人(设工资20元/人) 每千元需要人数10,000 4:1 8000 2000 100 10 40,000 7:1 35000 5000 250 6.25 K总额 C:V C V 需要工人数(设工资20元/人) 10,000 4:1 8,000 2,000 10010,000 7:1 8,750 1,250 62.5⑵含义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失业或半失业人口。
之所以是相对过剩,是因为这些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是多余的,而不意味着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需要的⑶作用A.劳动力蓄水池 B.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⑷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⑴原因资本积累 C:V提高 V在总资本中比重减少P’下降 P’下降⑵注意:①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②不意味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⑶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M’提高 C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⑷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 社会各阶级阶层矛盾的加深 二、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1.经济危机⑴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⑵实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⑶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主周期:朱格拉周期(7-11年),又称投资周期• 次周期:基钦周期(3-5年)• 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 长波或康德拉捷夫周期(45-60年)题1.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经济危机2.资本积累如何引起相对过剩人口产生?3.资本积累如何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理论的形成⑴马克思、恩格斯的划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⑵列宁的划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⑶斯大林1936—社会主义社会1939—共产主义第一向第二阶段过渡⑷我国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涵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3.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⑴我国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⑵生产力发展总水平仍然很低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⑷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4.理论和实践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实践结合的结晶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5.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2.公有制及其形式⑴含义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或支配的一种所有制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在绝对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它的质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要因地制宜①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形式—国家所有制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个协调中心B.全民是个整体概念,要有个代表整体的机构来行使所有权②集体所有制: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与全民所有制的关系 联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区别—A.范围不同 B.同一集体内部同工同酬,不同集体之间可能同工不同酬 C.每个集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式 A.农村集体所有制 B.城镇集体所有制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A.股份制—财产组织形式特点a.以资本占有量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b.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c.产权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类型a.公有企业之间的股份制b.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掌握控股权c.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只参股B.股份合作制—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资本联合、劳动联合 资本联合一人一票 一股一票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结合 按股分红C.社会基金—财产组织形式投资性基金 社会保障性基金公益性基金 科教文方面的资助性基金3.非公有制经济⑴个体经济: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种经济形式。
⑵私营经济: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⑶外资经济:指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构成⑴含义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是国民收入或者说,它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新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⑵构成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⑴含义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⑵过程C + V + m V + m 政府收入 税收、利润 发展基金 企业收入 企业基金 福利基金补偿基金 个人收入 职工工资 奖励基金⑶国家或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种“原始收入”,作为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⑴含义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⑵原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⑶途径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结构1.按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