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共6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6页
文档ID:212299420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共6页)_第1页
1/6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探 光山县文殊高中 罗超 摘要 新课标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在实际考查中,文本多是社科类文章,考点涵盖高考考纲的六个方面,从理解重要概念、句子的含意到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路、归纳要点,再到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一般是三道选择题,选项多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因果混乱、曲解文意、混淆模态时态或模糊范围等方面设置干扰项 关键词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材 考点 设置干扰项 阅读对策 2008年以前的“考纲”对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自2008年后,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和说明类”四个字删掉了,本考点只剩论述类文章所谓论述类文章一般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一类文章在实际考查中,论述类文本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从选材看,本考点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命题范围涉及民间传统艺术、经典文化、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如2013课标全国I 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摘编(经典文化) 2013课标全国二卷 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摘编(文化习俗) 2012课标全国 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科技理论) 2011课标全国 金开诚《诗经》摘编(经典文化) 2010课标全国 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摘编(传统艺术) 2009课标全国 陈鹏举《诗与歌词》摘编(文学艺术) 二、从字数段落看,材料长度一般是800字左右,三至五个段落 三、从考点内容看,考题涵盖了考纲六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级) 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关于“书”的表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I卷第1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段一、二句的理解,B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三句的理解,c选项是对第二段第二句的理解,D选项则是对第二段最后一句的理解。

2013年课标全国二卷第1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一句的理解,B选项是对第一段第二句的理解,C选项是对首段末句的理解,D项则是对第二段首句的理解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级) 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A选项是对第一、二段内容信息的整合,B选项是对第三段内容信息的整合,D选项是对第四段内容信息的整合20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各选项则是对文章第二段文字信息的筛选整合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I卷第3小题A选项“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就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级) 如2013年课标全国二卷第3小题A选项“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就是对选文中心意思的概括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 如2011年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A、C、D三个选项就分别是对作者在文中第二、四、五段中所体现的观点态度的概括,B选项则是对作者在文中第三段中的观点态度的错误概括。

四、从题型看,一般为三道选择题(9分) ,题干基本有以下几种形式:1、下列关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于……的理解,不正确(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理解和分析(或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下列关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仅见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 五、从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1小题B选项,此项岀处在第1段第3句,原文“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并非指代“《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而应指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又如2010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B选项将原文“(真书)写得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说成“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2、偷换概念 命题者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2小题D选项,对应信息在最后一段,原文说“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其中“这一条”指的是朱熹的话,选项故意将“这一条”偷换为“一句”。

又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1小题B选项故意将原文第一段“似凫而大”表述为“一般大”2012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C选项将文中的“选择”换成了“修正”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岀来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岀这种说法如2013课标全国I卷第3小题C选项“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就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第4段可知引用阐发的目的是论证《黄帝书》产生的时代,进而推知《老子》一书形成的时代而已又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A选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原文一、二段并无与此相关表述2010课标全国卷第1小题B选项“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在原文中无此意,也属无中生有4、混淆是非(肯否颠倒) 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2小题A选项将原文第二段“同时岀现”表述为“还没有岀现”5、因果混乱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如2013课标全国二卷第3小题B选项将周武王参拜商人神庙的原因强加为“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据原文最后一段,“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原因又如09年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B项“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则是将原文中的因果倒置6、曲解文意 故意错误地解释或转述原文某些词句的意思,把本来是这个意思的,说成另外一个意思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2小题c选项将原文第四段末“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曲解为“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7、混淆模态、时态 把在原文中是可能岀现的情况说成是必然岀现的情况,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如2011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B选项“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这个结论,在文中其实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必然8、模糊范围 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如2010课标全国卷第3小题C项,就将“唐人碑版的书法”范围缩小了,“唐人碑版的书法”也并不全指皇帝、大官所写,无名书法家的作品也在此列。

六、阅读对策 1、要特别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等,避免以偏概全,模糊范围2、要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以及“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避免混淆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3、仔細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岀来4、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岀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5、注意选项转述文意时是否有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情况,辨析是否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颠倒肯否6、注意审读原文,弄清事情的主次、轻重方面,避免主次颠倒、混淆程度而曲解文意 参考文献 1、《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岀版社 2014B版) 2、《优化探究》(中国书籍岀版社 2011河南专版) 3、《天一信息卷•分类周周练》(2009—2013)(海燕岀版社) 4、《高考1号文件》(2009 首都师范大学岀版社)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微探 光山县文殊高中 罗超 摘要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从选材看,紧扣考纲“浅易”二字,聚焦于唐、宋、明三代的史传文章。

从设题看,共设四道题,分值共19分从考点看,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到筛选文中的信息,再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后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做题技巧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常用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筛选信息常用排除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用“读找比判法”,而翻译句子则常采用“对、留、换、删、补、调”六字法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 选材 设题 考点 做题技巧 透彻领悟高考命题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走向,才能针锋相对、有的放矢地备战2014年的高考,才能在2014年的高考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观察2009至2013年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愿在此交流并就教于方家 一、从选材看,文言文阅读紧扣高考考纲“浅易”二字,避开了先秦汉晋文章,聚焦于唐、宋、明三代的史传文章如2013课标全国I卷节选的是《明史•马文升传》,2013课标全国二卷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2012课标全国卷节选了《宋史•萧燧传》,2011课标全国卷节选了《宋史•何灌传》,2010课标全国卷节选的是《明史•花云传》,20O9课标全国卷则节选了《宋史•朱昭传》。

节选材料的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二、从设题看,文言文阅读共设四道题,作为试卷的4至7题,分值共19分其中4至6题为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第7题为两小题的句子翻译,每小题5分,共10分题干设计依次为以下四种形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内容的一组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从考点看,第4题 考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如2013课标全国I卷考了“登、录、振、勒”四个实词,二卷考了“代、属、昧、恣”四个实词,2012课标全国卷考了“属、怀、易、阙”四个实词,2011课标全国卷考的是“汲、迎、敛、彻”四个实词,2010课标全国卷考的是“杖、翼、徇、趣”四个实词,2009课标全国卷则考了“摄、婴、薄、乘”四个实词这里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一是指古今都常用,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二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第5题考点是筛选文中的信息(C级)其具体涉及的方面主要有:(1)筛选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如2010、2011及2013课标全国卷);(2)筛选表现人物思想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