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春秋笔法 2、谥号 3、学习第一段,《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传•成十四》,《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一、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 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1、出处《左转》(《春秋左氏传》) 2、灵:谥(shì)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二、题解,1、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3、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 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三、讲解课文,分析第一段,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厚敛——加重赋税敛:收取赋税 以:连词,来 雕:刻画,绘制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 辟——同“避” 宰夫——厨师 胹(ér)——烂熟 蹯(fán)——足、掌 诸——兼词‘“之于” 患——忧虑 将谏——将要进谏 入——纳,指被采纳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的前面宾语前置 先——用如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指先去进谏 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 三进——三次向前走及——到 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屋檐下 所过——犯的过错,错误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稽:稽留 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指能改过)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靡:没有谁初:开始 夫——发语词 如是——照这样改过固——巩固 惟——同“唯”,仅仅 赖——依赖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缺”,过失 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全君位。
暗含君位难保之意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改正它翻 译,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的,但很少能有始有终’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难道仅仅是群臣们依靠它《诗经》又说:‘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可以保全啦翻 译,,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不行君道,思考与探究,第二课时,学习内容 1、学习第二段 2、学习第三段,1、讲解课文,分析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
骤——数,多次 患——憎恶,意动用法,以……为患 贼——刺杀 辟——开 盛(chéng)服——穿戴好朝服 朝——上朝 假寐——不脱冠衣睡觉打盹 民之主——百姓的依靠 触——撞本段写赵盾骤谏,晋灵公要暗杀赵盾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前往,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必有一种,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翻 译,通过鉏麑反衬赵盾的忠诚但是鉏麑是愚忠在这次暗地较量中,忠义获胜2、讲解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饮(yìn)——让赵盾喝酒饮:使动用法,让……饮,这是一个双宾语句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 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士 攻——杀 趋登——快步登上堂 何为——做什么,有什么用? 且——边……边…… 死之——为赵盾而死死:为……而死,为动用法翻 译,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本段晋灵公和赵盾发生正面冲突,由于赵盾识人、善于用人,所以获胜暗示赵盾有才干、知人善任第三课时,学习内容: 1、学习第四段 2、学习第五段 3、小结课文,一、讲解课文,分析第四段,田——同“畋”,打猎 舍于翳桑——住在翳桑 饿——饿倒 病——问题 食(sì)之——给他东西吃食:使动用法 遗(wèi)——留给 尽——全,用作动词,指全部吃掉 倒戟——倒戈 御——抵御 自亡——自己逃亡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让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他原因,答道:“我在外当贵族的仆隶已经多年,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为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就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幸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
接着赵盾也逃亡了翻 译,二、讲解课文,分析第五段,复——返回 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叫弑 不然——不是这样,不对然:代词 竟——同“境”,指晋国国境 讨——讨伐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由于我对国家的怀恋,结果给自己招来了忧伤 书法——记事的原则 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翻 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招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孔子对赵盾表示惋惜感慨表现了赵盾是个忠直之臣,对祖国一片赤诚为什么说赵盾是“左之良大夫”?,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③恩惠养民,体贴下情(例见对灵辄的态度) ④虽然“为法受恶”,但尊重史官,赵 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三、课文小结,本文通篇的中心人物是赵盾,写他的忠心、正直。
虽然文字不多,但他的形象非常丰满而且多是通过别人的行为和言语来反衬他光辉的形象 然而从今天来看,我们更赞赏赵穿晋灵公残害百姓和臣子、祸害国家,赵穿做得正确赵盾也有时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