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浅论古希腊城邦制度目录摘要 城邦制度根植于古希腊的城邦,直接演变于原始社会的氏族民主制度,是希腊文化和政治思想的产物,极像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度城邦里即实行民主制度,同时又存在着奴隶制度,因此,希腊的民主政治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民主政治,又称为贵族政治城邦设有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议事会等希腊在城邦体制下达到了其文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关键词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正文一、城邦及城邦制的含义城邦,来源于古希腊语Polis,现在也将其翻译为city-state. [英]H.D.F..基托著 徐卫翔 黄韬译:《希腊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集社,2006,第59页我们可以从这个英文翻译中看出,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就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4页当然,这些独立的主权国家疆域是很小的,相对的,这些独立的主权国家的人口也不多在柏拉图(Polis)的《理想国》中,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和“城邦”相契合在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城邦星罗密布在希腊半岛上。
就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那种不是很成熟的政治结构:有王,像阿克琉斯,统治着他的人民;有人类之主,阿伽门农,像是一个封建君主他们还组成一个定期的商议会(council)来商量处理各种事务城邦制度是希腊的城邦制和兴盛的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制度的不可违背的潮流,同时又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二、城邦及城邦制度的演变(一)城邦的演变城邦是从氏族逐渐演变而来的1、第一阶段希腊原始社会及其以前的那段时期,由于各种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家,即氏族,是唯一的社会组织在那个时期,宗教与政治,即社会组织几乎是一体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仰的神,有各自的祭祀,各个氏族之间除去必要的物质交换之外,很少有交往2、第二阶段 随着宗教观念和社会组织同时发展,几个氏族开始联合起来虽然氏族的宗教不允许氏族混合,但他们想到了另一个折中的方法——几个氏族除了各自保留自己的特别宗教外,还另有一个共同崇祀这若干个氏族合成的团体,便叫居里(curie),其希腊文的名字叫 pluaterie每个居里各有居里长,希腊名为phratriarquc,主祭为其要职。
居里还各有议会、议案、命令 3、第三阶段后来,居里随着发展继续扩大,情况与氏族合组成居里的情况相同,许多居里逐渐组成部落,另有了一个部落神部落与居里大致相同,有议会发布命令,还有首领、法庭及司法4、第四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缓慢)和生产力的增长,临近的几个部落开始结合,其结合的团体我们称之为邦邦成立之后,其中的每个部落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特性与自主,仍旧是自主团体宗教上并存者无数的崇祀,但其上有一个共同的神,有一个共同的宗教;政治上出现无数小政府继续存在的局面,但公共政府出现于上 [法]古朗士著 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02,第102页而城,就是邦这个政治团体集会的地方及住处、神庙后来,城与邦逐渐成为,变成一个固定名词城邦,便是这样渐渐演变形成了二)城邦制度的演变城邦制度的演变是随着城邦的演变过程而进行的,与城邦的演变休戚相关,而城邦是由氏族演变而来的,因此,可以说,城邦制度是从原始公社的氏族制度演变而来的所有的民族都经历过原始公社阶段,氏族民主是原始公社的共同特征但是,原始公社阶段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那便是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因此,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如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波斯等等,其政治历史的演变都具有某种共通之处,即“神授王权”的政体。
黑格尔称之为“东方专制主义” 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22页那为什么都是从原始公社的氏族民主出发,其他古代文明都走上了“神授王权”的“东方专制主义”,而唯独希腊直接演变成为了城邦制度了呢?许多史学家曾对此作了研究和解释,以下亚里士多德的几句话可以说是他们的代表答案蛮族王制(是)僭主性质(按即东方专制主义式)的王制……因为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为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为富于奴性,所以他们常常忍受专制统治而不起来叛乱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第159页虽然在情感上我无法接受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解释,但理智又提醒我这是一个经历史研究被证实了的史实三、城邦制度的内容 (一)公民权1、公民的范围古希腊城邦实行民主制度,但同时又存在着奴隶制度,因此,能享受到民主权利的人只有拥有公民权的人而什么是“公民”呢?公民(polites)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不过,在古希腊任何的时代,任何的城邦,公民都不是像现在一样,指全体成年居民在希腊人之中,妇女、奴隶、边区居民、外邦人都不是公民,所以,他们也不享有公民权 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页。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古希腊,因为宗教与政治联系紧密,公民之位生自参与城邦祭祀公民的一切民权与政权皆由此而生若脱离宗教,亦等同于脱离权利 [法]古朗士著 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02,第158页论起可信度,还是前一种说法更具准确性,当然,后一种说法也是存在的,是一种史实2、公民的权利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第113页无疑,这又将公民的范围缩小了很多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上述定义,是从公民权利方面来解说公民个涵义的如果把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放在一起考虑,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拿起武器保卫城邦和家人的义务,同时,也有权力参加城邦议事或审判的职能当然,这个“主人”也是有限制的,可以理解为公民是城邦的一切非公民——农奴、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甚至他们家里女人与小孩的“主人”因此,在古希腊城邦虽然实行民主政治,但由于公民的限制,也只有少数部分有公民权的人可以享受到民主比如,在希腊的某个时期,仅仅只有几千人可以享有公民权所以,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也是有局限性的。
二)官制希腊城邦奉行“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因此,他们的官制也有自己的特色 1、官职的设定和人选希腊城邦所设行政官员一般有:将军或统帅,市场监理,城市监护,公共水源监理,乡区监护,司库,登记民间契约或法庭判决的“注册司”,执行法庭判决刑法的“执罚员”及“典狱官”等等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第329页~第338页和现在的公职人员有薪金不同,城邦的这些行政官员都是义务制,不支薪金,没有酬劳其中,执法员或典狱官需要青年公民帮助他们执行职务在小邦,政务少而简单,无需常任吏员,然而在大邦,如雅典、斯巴达等,因为人口众多,政务繁忙,常任吏员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城邦公民平常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所以这些吏员就由国家奴隶充当 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5页 因此,在希腊城邦,就出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国家奴隶充当常任吏员,管理整个城邦和城邦公民比如,雅典的常备警察便是由国家买来的奴隶,通常是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居于黑海北岸南俄草原的一个民族,又称为“弓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奴隶的待遇还不错,每人每天领取的“给养”相对于出席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的公民所领取的津贴,也可以自行寻找居住的地方等等。
2、民主与议事会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制还有一个特点: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部由公民大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这种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公民大会直接体现和代表了希腊的“主权在民”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当然,这样一来,公民大会便要直接处理大量的具体行政事务,难免会导致轻重并列或本末倒置的危险为了补救这个缺点,于是议事会 议事会:由公民大会选任,或由城邦的每一个基层组织如村坊(Demos)各别推选定额人员组成对应该提交公民大会的各项议案和报告先行预审,分出轻重缓急并,并附加处理意见,然后提交议会因此,议事会就成了一个实际掌握行政权的机构三)法治 希腊人制定法律的思想,出现于邦的晚期希腊城邦有一套自己的国法和司法,它是一个“轮番为治” “公民是自己的主人”“公民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团体,体现了城邦的“城邦集体主义”——一种以公民最高主权为基础的民主集体主义所以,它必须有各种法律规章,并这用些法律规章来规定公民的资格、公民的权力和公民的义务,议事机构和行政机构的选任、组织、权限、责任;维持已有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城邦的公民是分阶级的,因此,城邦的法律的适用也是分了阶级的在古希腊,城邦的法律反映统治城邦的阶级的意志虽然这样,但包含在公民团体内的各阶级,一样都有参与政事和审判的权力这些阶级相互之间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如公民大会内、议事机构内、陪审法庭内的合法斗争至于在公民团体之外的阶级,他们在法律上没有政治权利他们之间的斗争或他们对公民团体和公民团体内的某个阶级的斗争,只有采取法律范围之外的激烈的手段和形式比如斯巴达的农奴暴动,雅典等城邦的奴隶逃亡和奴隶暴动等等四)陶片放逐法1、陶片放逐法的概念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又称为“陶片放逐制”,因为它使用的工具有时是贝壳,因此又叫“贝壳放逐法”,“贝壳放逐制”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城邦,如雅典,在“主权在民”的基础上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它举行于公民大会期间,由大会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公民们在陶片或贝壳上刻上他们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投票箱,在根据票数来决定是否放逐或放逐谁被放逐者一般是被认为威胁了城邦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2、陶片放逐法的利与弊陶片放逐法使城邦的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约束官员的行为。
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但是,历史事实表明,陶片放逐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即依此法做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容易受一些政治家鼓动的公民的波动不定的情绪用陶片放逐法做出的判决也就未必准确四、城邦制度最兴盛时期城邦制度在古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催化下向前发展着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于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49年发生战争,最终希腊取得胜利之后,希腊城邦制度,尤其是其中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又称为“伯里克利时代”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的影响,古希腊城邦积极进行着殖民扩张在公元前六世纪末,地中海和黑海周围的可以殖民的地方都已经分割完毕自此,以本土为中心的希腊世界到公元前六世纪末已经定型所以,希腊城邦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到此时也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 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44页希腊城邦进入公元前五世纪以后,希腊人便面临着对外战争的考验其中又以波希战争为代表当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