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章 《声现象》一、 本章内容分析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易于理解,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对声音有个初步的物理认识,学会提问有关声音现象的问题声音的特性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以解决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分别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利弊列举出来,使学生明白物理将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内容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本章课标要求 声现象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对应课标要求:2.3.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三、 本章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十三个概念——声源、介质、声速、回声、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超声波、次声波、乐音、噪声两个辨析——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析,乐音与噪声的辨析 物理思维:四种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时要尊重事实,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噪声的来源与防治途径,建立保护声音世界的意识,不断探究、不断学习,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四、 单元教学目标(一)内容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4.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5.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二)学业目标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和推理的方法3.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解决世纪问题是引用证据,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4.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5.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和指出他人的不当之处6.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2、乐音的三个待性:六、教学难点:1、回声测距离2、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学生对于声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且同学利用实验去研究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知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不全面、不系统,对于肉眼看不到的振动持怀疑态度(通过转换法等方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对于声音的传播和声速的认识有些模糊。
学生在思维方面,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在学法方面,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于物理的学习方法、实验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思维建议引导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回忆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声现象的整个过程,系统地构建知识八、本章活动主题: 琴 诗苏轼〔宋代〕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你认为琴声到底是手指发出的还是琴弦发出的?你又是如何辨别听到的是琴声还是别的声音?学完本单元的知识你就都明白了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学习任务声的产生、传播和噪声声的特性及利用优秀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熟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知道回声现象,并能熟练运用回声来测量实际距离5.熟知噪声的来源,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6. 熟知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能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判断识别7. 熟知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1. 熟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熟知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3. 熟知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能体会到并说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良好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知道回声现象,并会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
5.知道噪声的来源,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6.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能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加以认识7.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并能举例说明1.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合格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了解回声现象,了解回声能测量距离5.了解噪声的来源,能认识噪声6.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7.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1.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及分值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优 良 (10-8)一般 (7-5)需要改进(4-0)生评他评师评活动态度(15%)学习兴趣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与人合作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动手操作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汇报交流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十、 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问题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发声的原理是什么?活动一:实验:敲击音叉。
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任务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任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31页第1题活动一: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学生通过演示现象判断影响声音传播的介质问题2: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远处的呢?声速与什么有关?活动二:通过“土”等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声传播在不同介绍中声速的不同活动一: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声音,通过比较知道音调的概念问题1: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活动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声现象任务二:声音的特性(1课时)活动一:演示实验:探究响度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观看总结结论问题2: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37页第1题问题3:什么是音色?活动一:播放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分辨它们是哪种乐器发出的,从而了解音色的概念活动一: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思考,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任务三:声的利用(2课时)问题:声音与信息、声音与能量,在自然界中可以如何应用?活动二:播放视频:声波具有能量,学生观看并探究声波传可以递能量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41页第1题活动一:你周围有哪些噪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噪声的来源。
问题: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活动二:自学课本,了解噪声的等级;通过举例,总结控制噪声的措施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45页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