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 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 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s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 国,产业工人 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 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 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 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 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 革 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 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 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 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 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 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 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 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 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 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 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 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 16年前即1999年 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 电 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 网及电 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 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 战,德 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 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 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 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 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 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 造业的现代化水平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 发达 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 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 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 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 ” 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 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基于 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 工业革命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一)汽车行业德国是老牌汽车工业大国,他们有汽车业的“三驾马车” -奔驰,宝马和奥迪德国汽车一直以来就品质不错,做工优 良,外观具有典型的日尔曼特点,科技创新不停的推动着 汽车行业 的向前发展,德国一度成为欧洲的汽车大国二)机械工程制造 在制造业产量方面,机械工程行业仅排 在德国强大的汽车行业之后总体来看,这两个结构上各自独立、 但却互 相联系的行业代表着德国工业经济的双子引擎无论怎样强调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的在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性 都是不足为过的在德国的就业问题上,该行业提供 的就业机会比 其它任何制造业都要多,有873, 000人从事机 械设备制造这比 德国电子工程行业和电子行业的就业总人 数还要多为什么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们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其 中一个答案可以从弗劳恩霍夫系统及创新研究所去年11月公布的 研究报告中找到这所座落于卡尔斯鲁厄市的机构在阐述研究成果 时提到:“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之所以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原因在于 它有能力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特别定制的生产设施,并能满足质 量、精密度和灵活度的最高要求。
该机构还发现该行业德国公司 在客户需求至上方面显示了非同寻常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也用来 培育不懈创新的文化三)机床生产技术用单晶金刚石车刀或聚晶金刚石车刀对铝合金工件和其它 非铁系金属及其合金工件进行镜面车削,德国一直是世界机床技术 先进、机床工业发达的国家其机床生产比美国晚50年,但由于 人员素质高,熟悉加工工艺、深入机床 试验以及勇于创新,其机床 技术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又赶上了美国,并于1969年实现了 机床出口额居世界第一1976年,德国的机床产值又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首位德国目前 人口为8500万人,机床工业从业人员约 7.2万,有306家企业2014年,国内和海外订单实现10%的 增长,机床产值增长3%,达到148亿欧元,成为历史最高点德国政府重视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需要装备,因此特别重 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认为机床工业是整个机器制造业中最重要、最 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部门在19世纪开始修建铁路时,法国政府 的政策是买机床,而德国政府的政策是自己造机床他们学习当时 英、美的先进机床技术,并在世界上首先建立机床试验室,不断进 行对比试验,加以改进他 们还派技术人员、工人出国学习因 此,其机床生产和机床制造技术进步很快。
为发展采矿、动力、船 舶工业,德国还逐步建立了一些重型机床厂,成为重型机床的生产 基地世界上许多最大的重型机床,如加工工件直径为6米的车 床、12米的滚齿机、工作台5X29米的龙门机床、加工直径为25 米的立式车床等,都是德国制造的由于质量好、精度高、价 格适中,致使德国生产的重型机床、大型精密机床及许多NC重型 机床(如导轨磨床等)在国际上很有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 国政府竭力加强机床工业的发展,如订立机床精度标准,更新产品 结构,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电子相结合,发 展各种NC机床,抢回丧 失的世界市场四)机械工程产品德国出口的机械工程产品比其它任何国 家都要多,包 括美国和日本(该行业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最大出口 国)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 A的数据,2014 年销量可以达到2120亿欧元,产值达到1990亿欧元,均超过 2008年的最高纪录,实现年中预测1%的同比增幅,并预计2015 年德国机械设备产值有望实现2%增幅所有这些产品都毫无疑问 是德国人设计的,这些工程师也被《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描述为 该行业成功的“担保人”,该报告还提到“在当今德国,全球工程 领域的精英和技能员工携手合作来确保全球技术的领导地位。
该 行业的迅速扩张同样反映在就业方 面,德国的机械工程师数量过去 20年中每10年就会翻一番和过去几年受市场波动影响的其它 周期性行业不同,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德 国生产的机械和设 备70%销往国外,这个全国冠军行业对整个世 界来说都举足轻重在全球许多地方,德国机械工程都一直是行 业的基准,代表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水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 始用 德国制造的机械和设备来实现本国的工业进步由于机械工 程作为“脊梁”技术的重要性,设备和机械产品的买家们都坚持购 买德国质量水平的产品许多尝试过替代选择的人最后都发现高质 量的唯一可靠来源就是德国五) 环保技术德国的环保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以 18.7 %独占鳌头在欧洲,钢铁工业的环境保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欧盟 环境保护技术的情况,可以德国为例,更准确地说是杜伊斯堡的德 国蒂森克虏伯钢厂(ThyssenKrupp Stahl AG),其粗钢产量约占 德国总产量的35%o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仍然是维护空气质 量,在此目的下,进行除尘处理由烟囱处取样获得的除尘水平 看,今后的除尘主要是控制粉尘扩散和减少细小微粒的排放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的关键策略就是循环利用,它能起到与环 境协调一致的作用,能够解决相关工艺中需要的大量的原料问题。
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钢厂(ThyssenKrupp Stahl AG)现在炉渣的综合 回收率水平已接近95%,其中冶金渣的回收利用率尤为突出在德 国,高炉渣利用率达到了 100%,同时炼钢渣的利用率也超过了 90%,每吨粗钢的耗水量也控制在100 m3的范围内大量的努力不 仅保证了有效的回收和再生 利用工序,而且冷却水的利用也保证了 新水的补充率降低到每吨粗钢15m3左右污染控制除与主要环境即空气、水和土壤有关外,已扩展到 回收过程再利用的水平,更多地重点渐渐地放到相关产 品的环境保 护产品和原料却日益受到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重点检验,有点与环 境协调性标准相反组织机构的环境保护手段包括环境管理系统的 认可、生态平衡、政府部门的自愿协议以及提高公众的信息、教育 水平欧洲的钢铁工业,当然也包括德国,都已经意识到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同工业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处于同等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超薄板汽车用钢项目,这个与产品相关 的研究引入了 35家合作厂商共同研究一个比目前传 统的汽车车身 更结实、更轻的项目欧洲钢铁厂家的联合合作已经成功研究出应 用于烧结厂的减少二恶英(dioxin)排放物的吸收工艺用褐煤焦 尘作为吸附剂,已能够平均减少排放物大约70%o很可能2003年 在杜伊斯堡的ThyssenKrupp Stahl AG将被授权建全世界最先进的 焦化厂。
在这个项目过程中研究出的主要部分成果,例如低尘低烟 煤湿熄法和减少PAH排放物的单室压力控制系统,会恰当地应用于 新的工厂另一个主要进步是ThyssenKruppStahl AG研制的 Hamborn Oxi Cup竖炉,它有湿法冶炼和排除含铁残渣的功能此 技术预计成为回收利用铁水和钢产品中产生的粉尘和泥浆这一难 题的解决方案德国尤其显示出环境法规的落实正开始对经济发展 和劳动力市场起到不利影响未来的经济技术条件需要合法的体制来治理环境保护,既要 获得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六)信息产业德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在 世界电子市场上曾与美国争霸,称雄一时早在1888年,德国物 理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德国的电子技术尤 其在理 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工业方面,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通信设 备企业西门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重要电气垄断企业 40年代初,它们瓜分了国内市场,垄断了德国电气设备的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法西斯 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设备随着德 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德国电子工业也遭到严重破 坏战后,民用电子 工业的发展,为军用电工技术及军用电子产品 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联邦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 为1945-1956 , 1956-1975 , 1975-2009三个阶段,现主要介绍 第三阶段联邦德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和生 产,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实现了军用电子产品的国产化为了实 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了综合军用电子系 统例如,在 这期间研制了 “奥列斯特”(Onest)三坐标雷达、莱姆斯特” 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统;通用电气-德律风 根公司研制了 ETM180c高频调制解调器,E-1800通用接收机,西门子公司研制了 CHR532/533高频通信接收机、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频通信系 统、CTM200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罗 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 HF-850 系列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XK403高频收发信机等联邦 德国研制的通信设备完全取代了美式装备已研制成阿德勒和阿雷 斯两种地炮火控系 统,并开始实施军民两用的比格风(Bigfon) 光纤通信工程,耗资149亿马克,以取代联邦德国现有的电缆通 信,以及研制陆军防空侦察、指挥系统等1984-1988年用于侦 察、指挥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增长 33%。
2000年,德国信息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虽居世界第三,但仅占5.7 %,远远落后于美国36 2 %)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