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言 学 史,第一章 导论,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补充讲解语言的本质) 语言学史的任务 语言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 语言学各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语言研究方法论的演进历史,讲授和学习语言学史应遵循的顺序 国别史:按国家线索讲授各国语言学史 学科史:按学科线索讲授语音学史、词汇学史、语法学史…… 编年史:不论国别、不管学科,纯粹按照年代顺次教学,混合叙述 专题史(问题中心主义):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以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兼顾流派和时期方法中心主义为主),第一章 导论,语言学史的分期 语言学史的分期标准 语言学史的总体分期——前科学时期(语文学时期,19世纪以前)和科学时期(19世纪以后) 苏联契科巴瓦教授《就斯大林的观点论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只有应用历史观去研究语言时,语言研究才变成科学研究,19世纪以前,语言研究不系统、不全面、附庸于经学(比如为读懂古代[文学、史学、宗教、法学]经典著作,为探究语言表达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的两次转向])、局限于书面语、围绕字词(在汉语中就是字本位的)。
19世纪以后,学者开始为语言研究语言,就语言研究语言追求研究的自主性、全面化和系统性经学:解释古代经典文献之学在中国常被狭隘地理解为解释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学封建帝王靠五经统治天下,士子靠读经博取功名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小学本经学附庸,而音韵又为小学附庸但清儒在此方面用力颇勤久已蔚然大国→至清代音韵学已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为什么说小学是经学之附庸? 在《四库全书》中“训诂”是附在经部之末的 小学家公开承认小学为经学服务 许慎《说文解字》: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道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戴震《六书音均(韵)表序》 :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经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义学的差别 训诂学研究具体文本、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涉及字词句章,注重实用(为解释典籍服务);语义学研究是跨语言的,研究脱离具体语境的意义,主要针对词义和句义,注重思辨所以,训诂学是解释学而非语义学 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音学的差别 音韵学研究具体语言的音系(声、韵、调系统),现代语音学研究是跨语言的,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社会属性人类因惊奇于宇宙的神秘而开始追问世界的本质,因疑惑于人生的短暂而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
对宇宙自然之真实存在和终极奥秘的探究,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的牵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并以此发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了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古代本体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宇宙和生命起源(气、五行……)、人类归宿、生存价值和意义[此岸的表象→彼岸的本质],近代认识论(笛卡尔):[思想也是一种存在→]思想的形成、知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经验,还是来源于理性?);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主体能否反映客体?如何反映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主体能否超越自身达到对客体的纯客观的认识?,现代语言论:通过分析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来解释存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1)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性存在物,人的语言观决定着人的存在观,人的言说方式影响着人与世界的关联;2)语言通过“切分-组合”机制构筑了一个“逻辑空间”,世界便是在这个逻辑空间中呈现并在语词水平上成像的现实,因此语言与世界同构(通过分析语言中的基本句型句式[如主谓句、存在句],可以了解世界中事件、状态、关系的主要类型),语言是事物的逻辑形式,思想是现实的逻辑形式,,语言学史的分期表,古代: 上古(B.C.5~A.D.5):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 中古(A.D.5~A.D.15):阿拉伯、欧洲中世纪、古中国 近古(A.D.16~A.D.18):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近代: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 现代: 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下半叶至今 Chomsky 1957) 系统功能语言学(20世纪下半叶至今 Halliday 1956) 认知语言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学习语言学史的作用 学习语言学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语言研究和各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经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语言教学和研究。
第二章 上古语言学研究 (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上古的语言神授说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 古中国的语言研究 古希腊的语言研究 古罗马的语言研究,第一节 上古的语言神授说,基督教圣经旧约的《创世纪》关于语言起源的“通天塔”的故事(←犹太人传说的希伯来语神话) 补充:直到近代17-18世纪,语言神授说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苏斯密希坚持主张语言神授,因为语言装置如此复杂和精巧,绝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第二节 上古印度的语言研究,古印度人研究语言是为了保存口耳相传的婆罗门教义《吠陀经》的原文和梵语文学 公元前四世纪:巴尼尼/波尼尼(Panini)著《梵语语法》(即《八章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语法学著作 古印度语言研究不偏重理论,而多基于观察它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文学或哲学争论相关如:象声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一切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一)古印度语言研究的成就,语音研究:按生理和物理属性给语音分类 ①按声门开闭:无声音和有声音(清浊) ②按口腔开合度:元音、半元、紧缩、闭塞音 ③按发音部位:喉、腭、头、齿、唇音,语法研究:古印度的语法研究基本采用分析法,所以又叫“语法分析” ①词类:古印度人认为词法是研究词的类别、构成和变化的。
他们把词分为四类:名词(含今之代词)、动词(含今之副词)、前置词(犹今之“饰词”)和小品词(下分比较类、联接类),②词的构成:通过对形和义相似的词的比较区分出词的各个部分,即词根、后缀、词尾 把“词根+后缀”统称为词干词根:原始词根、派生词根 ③词的变化:动词的人称、态、式等形变 名词的八种格(主、宾、工具、与、离、属、方位和呼)的形变,语义研究 (1)考察了意义的多变性和伸展性他们认为,词义是通过观察语境得到的,或是由师长教授的比如,在“大猫正带着几只小猫玩耍”中,“大猫”指母猫在“最好买几只鸡给那个产妇吃”中“鸡”指母鸡 评价:这种研究混淆了词语的概括义(即义位)和语境实现(即义面)之间的关系试比较:烤土豆~烤面包,(2)句子与其包含的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当时有两派:一派认为句义等于作为其组成成分的词义的总和;另一派认为句义大于其组成成分之和 评价:句子如果是一个构式,则不是其组成成分的意义的函项如:有的是、你看你、美得你、爱理不理,(二)古印度语言研究的影响,对欧美语言学 16-17世纪,梵语及其语法知识 传教士传到欧洲 18世纪,在印度的英国人 更准确的介绍 19世纪,梵语知识成为欧洲学者必须具备的修养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 威廉·汤姆逊《19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说史》 巴尼尼《梵语语法》已经蕴含有比较法。
他曾将吠陀语与其它梵语比较可见,在古印度语法研究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已经有所萌芽 近代语音学的建立,对阿拉伯语文学的影响 古阿拉伯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借鉴了古印度和古希腊语文学的一般范畴和描写原则 对中国古音韵学的影响 反切、清音/浊音、“喉、牙、舌、齿、唇”五音是在古印度语音分析方法的影响下形成,第三节 上古中国的语言研究,古代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小学”) 中国先秦哲学家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 1. 名:从夕从口夜晚黑暗中报名以招呼名”在先秦有‘名称’、‘概念’、‘名号’、‘名声’、‘命名’、‘说出’(如“莫名其妙”、“不可名状”)等诸多意义跟“实”相对的 “名”是主要表示‘名称’、‘概念’、‘字词’、‘语音’等意义孔子的“以名定实”、“循名责实”:政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其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出现名存实亡、有名无实、名不副实等情况,这时则要正名孔子“正名论”的提出背景与基本主张,提出背景:孔子处于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之中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犯上作乱”、大夫专权、政权下移、礼崩乐坏。
祖国鲁国是周王朝管辖的文化中心所谓“周礼尽在鲁” 基本主张:孔子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他认为政治混乱是政治制度的言论苟且造成的言论苟且导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实践目的:正名就是让名代表它应代表的,让政治制度中的一切关系符合其理想中的含义,以重建社会政治关系与制度 评价:孔子正名论是一种实践论语言观,高度重视语言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孔子“正名论”的实践目的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尤其先秦两汉)围绕词语(尤其文化词)的释义展开了很多正名活动如:伯(霸)→王→帝在本质论者那里,声训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力图从名称用语中抽绎出政治、伦理、道德意蕴,以发挥其政治主张如: 君:不失其群者也《春秋繁露·灭国》) 君:群也,群下所归心也《白虎通·三纲》),王:天下所归往也/民之所往也同上) 鬼:人之所归为龟 妇:服也 征: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征”之言正也→阐发儒家“仁者无敌”的思想《释名·释亲属》:天子之妃曰后后,言在后不敢副言也 《白虎通·嫁娶》:天于之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 《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 《白虎通·嫁娶》 :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没从子也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也董仲舒把名号看作是“达天意”的结果,是“圣人所发大意”,将本是约定俗成的名号完今神秘化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说的指导下,进而又把名号完全政治化既然名号是“圣人所发天意”,那么名实关系自然是由上天根据事物的本质所定、而圣人则揣摩上天之圣意而将名传于人间所以,名实关系非凡人约定俗成 《洞察名号》:名生其真非其真,弗以为名2. 荀子的“制名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3.惠施、公孙龙的名辩之学更强调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辩论的重要性反对辩论活动中偷换概念名家对名实关系的看法去除了孔子看法中的为社会政治改革服务的因素,重在逻辑思辨第三节 古中国的语言研究,中国秦汉时代的语言文字研究 《尔雅》——中国第一本词典/训诂学著作(春秋战国时出现,增订成书于西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国第一本字书/字典 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国第一本方言学著作 刘熙《释名》,第四节 上古希腊语言研究,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思考 1. B.C5~B.C4关于词物关系的两次争论 A. 本质论:词物之间的联系出于天然,词语不过是人们给事物所起的自然的名称。
所以,语言有规则和合逻辑(赫尔摩根、柏拉图),本质论认为名实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名应副其实,名不副实,则要正名第四节 上古希腊语言研究,B. 约定论:词物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语言有许多不规则和不合逻辑之处(克拉底洛、亚里士多德)如:“差点儿没摔死”;“好不蛮横/容易”、“不敢说半个‘不’字”、“半个字都不会吐露”、“十二分喜爱”、“粗~细”的不完全对立(粗线~细线;粗粮~细粮;粗话~*细话),对本质论与约定论之争的评价:本质论与约定论之争贯穿整个语言学史比如,在近古,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莱布尼茨和卢梭 本质论者看到的是语言整齐划一的一面,约定论者(和构式语法学者Goldberg一样)看到的是语言斑驳参差的一面其观点都有对有错我们要区分语言在源生阶段和派生阶段的生成状况,要区分一般现象和个别现象语言结构分析,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 A.柏拉图将词分为名、动两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