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社会发展的含义一、社会发展的含义 1、社会发展的定义:社会发展是社会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以实现社会系统、经济系 统、自然系统的协调和最佳功能耦合,从而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 程和状态 2、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方向性:社会发展是正向社会变迁 (2)目的性:社会发展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 (3)合理性: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4)整体性:社会发展不是社会某一组成部分的片面发展,而是整体的发展 (5)多样性: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和人口 素质不同,因而社会发展的模式必然是多样的 (6)阶段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首先体现为人类社会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针对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与发展其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还体现在不同的时期因特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而呈现出的阶段性 二、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二、社会发展与现代化 1、现代化的含义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指从中世纪结束一直到今天这样的长时段;一 层是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事务发生迅速变革的过程的一般概念”,是“反映着人类 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 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从近代开始发生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社会转变 2、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现代化与社会发展有共同点它们都用来描述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与社会进步,只不过社会发 展这一概念更有包容性,外延更广,可以指人类社会任何阶段的社会进步现代化一词带有比较明 显的现代化理论的痕迹,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会使人误会我们赞成这样的假设:传统与现代对立, 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三、三、 发展社会学的历史沿革发展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1、前发展社会学阶段 (1)社会土壤:近代西方的社会发展 传统社会没有也很难有明晰的发展观念与思想西方国家率先从传统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后,人类社 会就开始有了明晰的发展的观念与思想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导致西方社会从传统农 业社会迅速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由工业革命等因素所导致的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构成了十九世纪至 二十世纪初发展思想与理论产生的社会土壤。
(2)十八世纪的进步哲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的解放、人类精神与社会的进步 (3)十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社会”被看成是一种成长中的有机体,它要通过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进步发展的总趋势是: 从较简单的形式发展到较复杂的结构与组织两种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4)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化理论社会分工与社会进步 两种社会类型: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5)韦伯的合理化思想近代西方的发展本质是合理化、理性化资本主义精神(价值观)的作用 2、发展社会学的产生 产生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工作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国家的主 权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国家经济的社会的发展产生标志: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3、发展社会学的发展 (1)背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挫折与失败 (2)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 4、八十年代以来:发展社会学的多元化发展(1)背景: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多元化发展趋势与转型社会学的研究 四、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四、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 1、思维方法与具体方法理论思维方法是观察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的要领和假定所组成。
发展社会学的具体方法发展社会学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过程中所要应用的一流的技术和手段,它包括调查技术、统计 技术等,具体有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等 2、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视野与方法 社会进化的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数量方法、制度分 析方法、国家与社会的视角第二章第二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世界现代化进程#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一、第一次浪潮一、第一次浪潮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先导,由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双重推动而产生整体性社会变革过程其时 间大约为从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囊括的国家包括两类,一类是西欧诸国,包括最早开始 现代化的英国、法国、和随后的荷兰、比利时、挪威、丹麦、意大利、瑞典等;另一类是西欧的海 外移民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有几个特点: 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 第二,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与“原创性”的特征 第三,对外扩张为其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民间力量是其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第五,现代与传统的更替比较顺利 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指现代化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越出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向其他异质文化 地区传播与扩散的过程。
其时间大致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卷入第二次浪潮的国家大致分为 两类,一类是位于西欧文化边缘地带的德、俄等中东欧国家,另一类是相对西方文化而言属异质文 化的中国、日本和土耳其等 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点: 第一,政治变革是现代化发展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 第二,现代化的“外生性”与政府的人为干预紧密相联 第三,能否充分利用“后发”的优势和正确面对后发困境,是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第四,一系列的现实和历史因素使政治民主难产 三、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三、第三次现代化浪潮 出现在 20 世纪下半叶,是一次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变革的大浪潮,在新科技和工业革命带动下, 西欧、北美、日本等 20 世纪前期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继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尤其 是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 较为成熟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获得政治独立的新兴国家纷纷将现代化置于国家目标的首位 第三批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 第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依然存在 第二, “两难窘境”凸显,现代化的发展出现错位与失调 第三,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激烈 现代化的总特征现代化的总特征 一、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革过程一、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革过程 现代化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 整体性社会变革。
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呈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呈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现代化并非瀑布式的直线流动,而是呈现波浪似的跳跃推进 三、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四、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 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程度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出现的控制与 反控制、依附与反依附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本节学者观点为重点)现代化理论(本节学者观点为重点) —、现代化理论概述、现代化理论概述 1 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 :: 现代化理论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展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他们 的理论和方法论主要来自于结构功能主义;他们继承了古典社会学家提出的两极社会模型,只不过 名称上有所区别,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自西方社会开始的、向世界 扩展的普遍过程;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还停留在传统社会阶段,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传统 因素的制约与束缚;现代化的道路是通过输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制度与管理、文化与价值 观念,从而克服“传统”的障碍,成功地实现社会现代化。
2.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与现实基础.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与现实基础 (1)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直接的影响来自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坚持社会均衡论的观点,强调社会结构 因素的相互影响,主张对社会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帕森斯用“五对模式变项”来描述传统社会与现 代社会,用结构功能的方法分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2)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1.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奇迹 2.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 二、列维的现代化理论二、列维的现代化理论 1、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的概念:社会主要使用非生物能源,即非人力畜力而是机械动力列维认为某一社会使 用非生物性能源的比率愈高,现代化程度就愈高 2、现代化的相对性与现代化的特征、现代化的相对性与现代化的特征 列维认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是相对的提出“较现代化的社会”与“较不现代化的社会”的划分 “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征:(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2)在现代化社会, 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系统相互依存,功能是非自足的。
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亲属群体和近邻 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3)在现代化社会,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 现代化社会,由于家庭亲属的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伦理具有个别的性质;(4)现代化社会的国家 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的,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如同封建制一样,即使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情 况下,其性质仍然是专制的;(5)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 情中立的,而非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和具有感情色彩的;(6)现 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交换媒介和市场尚未发展起来;(7)现 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而在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科层制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的 社会关系之上的;(8)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向小家庭发展,其功能也日益减少,而非现代化社会的 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是多重的 3、社会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社会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 模式变量:模式变量:是指任一社会内行动者角色期望中价值取向的选择模式 列维提出的六对模式变量如下: (1)认识方面,理性的对应于传统的; (2)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对应于特殊主义的; (3)实质界限方面,功能特定的对应于功能混同的;(4)情感方面,回避的对应于亲近的; (5)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对应于对他人负责的; (6)社会分层方面,分层的对应于非分层的。
三、艾森斯塔德的现代化理论三、艾森斯塔德的现代化理论 研究的重心:从论证现代化的必然性、普遍性以及现代化的特征转移到现代化的挫折与问题上来1、现代化的中心问题、现代化的中心问题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体制变革和新的因素持续增长的过程 “随着现 代化而产生的关键问题,乃是形成中的新社会结构处理这种持续变迁问题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 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形成一种能够容纳持续变迁的问题与要求的制度结构正是这一点,构成现代 化的中心课题与挑战 ” 2、转型能力的概念及其解释力、转型能力的概念及其解释力 转型能力转型能力:应付和解决由结构分化和社会流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制度结构的形成能力 他用转型能力来解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挫折与艰难艾森斯塔德 认为,自我转型的现代化国家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始以前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以及有 活力的民间社会这种结构特征的国家可以和平地、渐进地根除自身的局限性,通过社会动员、工 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方式进入现代化持续增长的阶段,从而满足大众和各个集团不断增长的愿望 顺应型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动员是突然的和极其快速的,政治、生态、教育等领域的分化过程 和社会动员过程比在工业和经济领域更快和更强烈。
这些国家的大众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