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古代宋词中《苏轼词二首》中的一篇 【指导思想】 本节课教学以初读——再读——细读——诵读贯穿诗词教学始终在初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扫清文言阅读障碍,思考问题(1)“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推动再读教学在细读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生成活动,掌握问题(2)词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在分析诗词重点语句中理解和掌握人物周瑜的形象最后讨论分析问题(3)为何千古英雄聚焦于周瑜这一古人?背诵全文,整个教学设计力争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突破传统诗词教学“解题——介绍作者——分析文本——总结情感——背诵全词”的教学模式,重视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怀古类诗词的特点及写作思路,并学会怀古类诗词的鉴赏方法 【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怀古类诗词鉴赏为抓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怀古类诗词的基本框架: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以三个问题为导向:(1)“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 (2)词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3)为何千古英雄聚焦于周瑜这一古人?推动整体教学过程,重点分析解决词人对周瑜的情感变化,讨论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所包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设计为主线,以师生对话为主体,在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材分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宋词单元苏轼词两首本词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词的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选取眼前赤壁的景物,注入作者的感情,引出英雄人物;下片紧承英雄而来,通过怀古,追忆三国英雄周瑜,从外貌、作战能力等方面刻画周瑜,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倾慕和景仰,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和旷达之情,全文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和旷达的情怀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开课前已经给学生具体讲解了词的基本知识,所以这节课不再设计词的知识。
另外,高一时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加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苏轼的作品,在高一必修二中已经学过《赤壁赋》,因此学生对苏轼文风和人生经历并不陌生,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一定的方法来鉴赏分析怀古类诗歌还不熟练所以这节课将在指导学生在运用诵读法鉴赏古诗词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怀古类诗词的一般方法和策略,通过一篇诗词的学习,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重视诗词鉴赏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一通三,从而提升学生鉴赏同类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怀古类诗词的基本特征,提升学生鉴赏同类诗词的能力 2.理解怀古类诗词的基本框架: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分析中,学习和掌握鉴赏怀古类诗词一般方法 2.在语句品读中,体悟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如何面对逆境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鉴赏怀古类诗词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所包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曲歌词出自明代杨慎的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将我们带进了对三国风云故事的回忆,而在宋代也又一首相类似词却写三国时周瑜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来一起领悟、探究词人蕴含在其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学生齐读标题思考问题: 师:读课文标题,想一想这是一首什么词? 生:怀古词 师:同学们,“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 (出示PPT) 生:“怀”是指思念、想念 生:“古”是指古迹、古人、古事 师:大家还学过类似的诗词吗? 生: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师生一齐背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齐读标题,理解标题的词语的意思,抓住“怀古”两字的意思,并联系已经学过的怀古词,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也为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作内容 1.初读课文,感悟形象临古地,思古人) 师:今天,我们就和苏轼一起凭临赤壁,看看苏轼词作中的“怀古”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朗读全词) 重点字词读音:羽扇纶(guān)巾 樯橹(qiáng lǔ) 酹(lěi) 生:古迹指赤壁、古人指周瑜、古事指周瑜主导的赤壁之战 师:诗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出示PPT) (引导学生朗读赤壁和周瑜相关诗句,归纳、整理问题的答案 生:我从“乱石穿空” 中读出了赤壁的险峻,一个“穿”字写出了赤壁的高峻险要 生:我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读出了长江之水的汹涌澎湃和波澜壮阔 生:我从“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中,读出周瑜年青英俊、风姿洒脱、温文儒雅的形象 生:我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读出了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的从容,洒脱 生:我也从这句中读了周瑜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越的军事家形象 生:我从“小乔初嫁”中,读出了周瑜年青有为,婚姻美满的形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和体悟赤壁特点和周瑜的形象。
目的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诗歌形象时,通过抓住重点和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师:“小乔初嫁”能否改为“小乔出嫁”?为什么?(出示PPT) 生:不能,我以为“出嫁”是一般意义上的女子出嫁,而“初嫁”指的是刚刚出嫁,能够强调出小乔出嫁时的年青美貌 生:我认为用“初嫁”更有文学意味,更具有想象力而“出嫁”太俗气 生:就是很形象,使人浮想联翩 生:小乔初嫁,公瑾新婚,那真是郎才女貌,天下绝配,周郎更显得英俊潇洒,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师:这几句中“小乔初嫁”有什么作用? 生:衬托作用用美女来衬托周瑜的形象,衬托出周瑜的青春焕发,青年有为,少年得志,抱得美人归 生:我认为“小乔初嫁”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暗示周瑜的特殊身份因为由小乔会自然联想到大乔,大乔是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的,所以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就非同一般 生:我以为“小乔初嫁”衬托了周瑜的青春焕发,然后间接衬托了作者自己“早生华发” 【设计意图】 通过思辨问题的设计,抓住不起眼的细节,逐层发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能否改换到词句作用的深入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又让学生掌握鉴赏形象的方法。
让学生地思辨中,品味诗词语言的内涵,增强了语词的文化色彩,加强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再读全词,理解写作目的(抒已怀) 师:文章一开始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宏阔壮观的历史画面:既有壮观的长江,也有千古的英雄下面我们讨论问题2:文章为何由千古江山写到赤壁这一古迹?作者为何对英雄周瑜这一古人这样的钟情?(出示PPT)(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生:从课文下的注释得知本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诗人被贬黄州,必然多次游历赤壁大家以前学过的《赤壁赋》同样也是被贬黄州时所写 生:写“千古江山”是采用大镜头描写,写“赤壁”采用了小镜头特写,这里有镜头的聚焦作用,有一种由远及近,由古到今的感觉,有利于将镜头拉近变化,给人一种时空的变化,在视角上更有冲击力 生:这样更有利于引出作者作者怀念的对象——周瑜 师:提醒:怀念古人周瑜是是否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 生:而本首词写古人周瑜,是为了与作者自己形成对比 师:也就是说文中周瑜的形象,是苏轼眼中的周瑜,在他眼中周瑜是一位年青有为、功业有成、婚姻美满的英雄,那对比之下的苏轼呢?(学生朗读,概括。
生:苏轼命运多舛,多次被贬,仕途不顺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能说明这一点 生:词人通过联想和追忆古人周喻,主要也为了衬托自已人生上的失意和仕途上的不得志 生:“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即言自己生命短促,年华已失,包含着许多无奈和失落 师:在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怀古人,实际上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大家试想一下,在如此情境之下,苏轼想念人生圆满的周瑜,会是怎样的心情?是羡慕,是嫉妒,还是……? 生:苏轼是羡慕,是敬仰,是佩服,是仰慕 师:何以见得 生:感觉生笑) 师;请大家泣意苏轼对周瑜的称呼——“周郎”“公瑾” PPT显示: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功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周瑜,字公瑾) 师:从以上的古人的名和字的称谓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苏轼称周瑜为“周郎”,“郎”本身是古代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说明作者对帅哥——周瑜的羡慕和敬佩 生:从《礼记》中可以看出,以“字”称呼成年男子,是对他们的尊重当苏轼怀念周瑜时,却带有浓烈的主观意味,借“公瑾”字这一称呼来,表达对周瑜的羡慕甚至崇拜。
生:也就是他也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设计意图】 本问题的设计重点解决怀古类诗词的目的和抒情手法的问题,即借古抒怀和对比手法艺术手法问题的设计从聚焦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词人对周瑜的情感,与自己的际遇形成显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怀古类诗词中怀念古人的目的何在,再让学生明白这样写作的手法是什么,在教学中力争突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达到突破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品读重点词句,把握作者情感 师:讨论问题2:你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还是积极情绪,你怎么看 (出示PPT)(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 生:“人生如梦”是说人生如同一场梦,形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生:“人生如梦”是苏轼与周瑜对比后发出的深沉感慨,是说自己人生短暂,功业无成,自己的命运像在梦境一样,难以预测 生:“人生如梦”既有被贬后的内心无奈和悲凉,又有内心的通透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