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自密实高性能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防水等级为1~4级,抗裂要求比较高的的地下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特别适用于薄壁、钢筋密集、结构形状复杂或振动困难的结构以及对施工噪声有特殊要求的地下防水工程不适用环境温度高于80℃或处于耐侵蚀系数小于0.8的侵蚀性介质中使用的地下工程2.基本规定2.1防水混凝土应满足抗渗等级要求,并应根据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和工作条件,满足抗压和抗侵蚀性等耐久性要求 2.2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2.2的规定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表2.2 工程埋置深度( m ) 设计抗渗等级 < 10 P6 10~20 P8 20~30 P10 ≥30P12 2.3应根据结构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筋状态等选用自密实性能等级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分为三级,其指标应符合表2.3的规定 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等级指标 表2.3 性能等级一级二级三级U型箱试验填充高度(mm)320以上(格栅型障碍1型)320以上(格栅型障碍2型)无障碍坍落扩展度(mm)700±50650±50600±50T50 (s)5~203~203~20V漏斗通过时间(s)10~257~254~252.4自密实高性能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2.5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 2.6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2.6.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6.2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2.6.3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施工准备3.1技术准备及要求3.1.1技术准备3.1.1.1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已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公司审批3.1.1.2试验室根据施工要求试配提出自密实高性能防渗混凝土配合比,由此掌握最佳配合比和相应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渗等级、混凝土坍落度等,然后并换算出施工配合比自密实高性能防水混凝土配合比除满足设计规定的强度等级、抗渗性、耐久性外,如有大体积混凝土的构件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特性,并应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采用预拌混凝土的应及时与商品混凝土公司试验室联系确定混凝土配合比3.1.1.3项目部施工员已按设计资料和施工方案对参加防水混凝土施工的操作工人进行了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准备、施工工艺、细部构造要求、质量标准、应注意的事项、成品保护和安全环保措施。
3.1.1.4对参加自密实防水混凝土施工的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3.1.1.5按设计资料计算工程量,制定材料需要量计划3.1.1.6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特殊部位施工技术措施3.1.2技术要求3.1.2.1严格控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宽度,对处于与土体直接接触的混凝土构件,规定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对特殊重要工程、薄壁构件或处于侵蚀性水中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控制在0.1mm~0.05mm3.1.2.2通过掺入复合高效外加剂,合理使用粉煤灰等活性掺和料,优化混凝土集料的级配而提高自密实高性能防水混凝土的流动性、穿越钢筋的能力和抵抗拌合料分离的能力3.1.2.3做好防水混凝土的试配工作是保证防水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3.1.3 质量要求3.1.3.1检查防水混凝土拌合物配料的称量是否准确,如拌合用水量、水泥用量、掺量等,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每工作班检查至少两次3.1.3.2检查模板尺寸、坚固性、有无缝隙、杂物,对欠缺处应及时纠正3.1.3.3检查配筋、钢筋保护层、预埋件、穿墙管等细部构造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后填写隐蔽验收单。
3.1.3.4预拌混凝土到施工现场后应逐车检测坍落扩度、T50,不得发生外延泌浆和中心骨料堆积现象3.1.3.5自密实混凝土含气量与合同规定值之差不应超过±1.5%3.1.3.6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比活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3.1.3.7混凝土结构养护必须认真,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还必须按照专项方案要求采取保温措施3.1.3.8墙、柱模板避免采用穿钢丝拉结,固定结构内部设置的紧固钢筋及绑扎钢丝不得接触模板,以免造成渗漏通路线,引起局部渗漏3.1.3.9如地下水位较高,应采取措施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底板以下0.5m,直至地下结构浇筑完成3.2材料准备及要求3.2.1水泥: 3.2.1.1水泥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 3.2.1.2在设计未有明确要求时,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可选用中热或低热水泥使用矿物掺合料的自密实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3.2.1.3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3.2.2活性掺合料:应选用具有低需水量、高活性的细掺料,通常选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沸石粉及复合矿物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流动度3.2.2.1用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粉煤灰应符合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中Ⅰ级、Ⅱ级技术性能指标应该符合表3.2.2-1的规定,强度等级高于C60的自密实混凝土宜选用Ⅰ级粉煤灰,C类粉煤灰的体积安定性检验必须合格粉煤灰技术性能指标 表3.2.2-1项目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Ⅰ级Ⅱ细度要求(45μm方孔筛筛余)(%)≤12.025.0需水量比(%)≤95105烧失量(%)≤5.05.0含水量(%)≤1.0三氧化硫(%)≤3.0游离氧化钙(%)≤F类粉煤灰1.0C类粉煤灰4.03.2.2.2粒化高炉矿渣粉用于自密实混泥土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08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表3.2.2-2) 粒化高炉矿渣技术性能指标 表3.2.2-2项 目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S105S95S75密度(g/cm3)≥2.8比表面积(m2/kg)≥350活性指数(%)≥7d95755528d1059575续表 表3.2.2-2流动度比(%)≥859095含水量(%) ≤1.0三氧化硫(%)≤4.0氧离子含量(%)≤0.02烧失量(%) ≤3.0 3.2.2.3 沸石粉用于自密实混泥土的沸石粉应符合表3.2.2-3的要求。
指标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200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沸石粉技术性能指标 表3.2.2-3项 目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I级II级吸铵值(mmol/100g)≥130100比表面积(m2/kg)≥700500需水量比(%)≥110115活性指数(%)≥9085 3.2.2.4硅灰用于自密实混泥土的硅灰应符合表3.2.2-4的要求比表面积用BET氮吸附法进行测定,并按仪器说明书给定的方法计算出比表面积;二氧化硅含量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2002中附录A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硅灰技术性能指标表 3.2.2-4项 目技术性能指标比表面积(m2/kg)≥15000二氧化硅含量(%)≥85 3.2.2.5复合矿物掺合料用于自密实混泥土的复合矿物掺合料应符合表3.0.3-5的要求,细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泥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05中的方法进行测定,流动度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泥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2008中的方法测定;其他项目的试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GB/T 18736-200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并依据复合矿物掺合料中的主要组分来选择相关试验方法。
复合矿物掺合料技术性能指标 3.2.2-5项 目级别及技术性能指标F105F95F75比表面积(m2/kg)450400350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10活性指数(%)7d ≥90705028d ≥1059575流动度比(%)≥859575含水量(%)≤1.0三氧化硫(%)≤4.0烧失量(%)≤5.0氯离子(%)≤0.023.2.3粗骨料: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或2个单粒径级配的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石子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宜符合表3.0.5的要求;石子空隙率宜小于40%试验应按《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的相关规定进行 石子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指标表 3.2.3项目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指标≤1.0%≤0.5%≤8%3.2.4细骨料: 细骨料宜选用第2级配区的中砂,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其他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3.2.5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3.2.6外加剂:减水剂应选用高效减水剂,当需要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时,自密实混凝土中可掺入粘性剂所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质量要求3.2.7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kg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3.2.8根据工程需要,自密实混凝土中可加入钢纤维、合成纤维、混杂纤维,其性能应该符合现行标准《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中的规定3.3主要机具3.3.1机械设备: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高速强制式搅拌机、搅拌运输车、混凝土输送泵、塔吊、施工电梯等3.3.2主要工具:插入式振捣器、平板式振捣器、铁板、铁锹、串筒、溜槽、胶轮手推车等3.3.3检测工具:水平尺、卷尺、靠尺、锤线球、混凝土试模等3.4作业条件3.4.1钢筋、预埋件、穿墙管等细部构造已按设计要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