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第三节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第四节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第五节第五节 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第六节第六节 复合油气藏复合油气藏第六章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1第一节 概述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分 类方案众多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 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 及流体性质 2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以下两种:(1) 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混合三大类型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等 类型 3构造圈闭:构造成因非构造圈闭:非构造成因隐蔽圈闭:常规勘探技术难以发现的各类圈闭主体是岩性、地层油气藏4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据孙志道简化,1996) 油气藏 相态类态类 型原始 气油比(m3/t)相态态地面原油特征典型的烃组烃组 成 (mol,%)大类类细细分类类储层储层地面颜颜色相对对密度粘度 (mPa.s)C1C5气藏干气藏无油气相气相无油无油无油960.0 湿气藏>1500气相气液透明0.61000气相气液透明-淡黄0.6~0.80.8730~1002071 中度重质质油藏微量气液相气液黑色0.9~1.0100~4000重度重质质油藏基本无气液相气液黑色>1.0>400沥沥青质质油矿矿无气无液固相固相黑色>1.0 >9051.分类原则: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 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 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2.分类方案: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 6断块油气藏地 层 油 气 藏潜山油气藏地层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 油气藏岩 性 油 气 藏岩性上倾尖 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水 动 力 油 气 藏构造鼻型水 动力油气藏单斜型水动 力油气藏复 合 油 气 藏构造—地层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7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定义: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8构造油气藏的类型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9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 形,形成向周围倾伏 的背斜,称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称为背斜油气藏10一、背斜油气藏19世纪末“背斜学说”背斜油气藏占世界大 油气田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11挤压背斜油气藏按背斜构造的成因分为: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121、 挤压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与褶皱作用有关)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 。
特点:两翼地层陡,一般不对称,特点:两翼地层陡,一般不对称,H H闭大、闭大、S S闭小,常伴有闭小,常伴有 逆断层,常成排出带出现逆断层,常成排出带出现——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含油气区13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特点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多分布 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隆 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14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 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15盐、膏、欠压实泥岩盐、膏、欠压实泥岩, 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受不均衡压力作用,上拱形成背斜4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底辟拱升背斜 油气藏刺穿接触 油气藏16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同生断层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常伴逆牵引(滚动背斜)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 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滚动 背斜”圈闭 17分布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 洲,盆倾同生断层下降盘, 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其 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层面平 行。
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特点:深陡浅缓、近陡 远缓轴线基本平行断层面 ,常沿断层成串珠状成带分 布18二、断层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形成断层圈闭,其中 聚集了油气19前提条件:断层封闭;断层与储层构成闭合的空 间,断层线与构造等高线闭合 1.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 20断层的封闭机理:对置封闭、泥岩涂抹封闭、颗 粒破碎封闭、成岩封闭1)对置封闭:储层上倾方向与非渗透层对接, “砂岩不见面”21②两侧储层对置时,上倾地 层的排替压力大,则封闭; 否则不封闭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与 断层另一盘的非渗透性 层接触:封闭22断层的封闭机理:(2)泥岩涂抹封闭:塑 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使 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压力 ,封闭 23断层封闭机理:(3)颗粒碎裂封闭:碎裂作用使断裂带中 颗粒颗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颗粒破碎形成 细粒的断层泥4)成岩封闭:胶结作用使断裂带渗透性 降低 24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②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①遮挡物——封闭作用油砂山油田构造图(a)及剖面图(b) (据青海石油勘探局) 253、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1 1)断层性质)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
2 2)断面产状)断面产状:——缓:封闭;陡:开启性大26——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3 3)断开地层岩性)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脆性地层多:开启4 4)断层带内流体活动)断层带内流体活动: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27——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断层活动时期:——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间歇期:——封闭•多期活动性断层:((5 5)) 断层活动性断层活动性28(1)正断层遮挡油正断层遮挡油 气藏:气藏: 顺向断块(阶梯 状)、反向屋脊断块(掀 斜断块)(2)逆断层遮挡油逆断层遮挡油 气藏气藏:如叠瓦状断层油气 藏1)按断层性质4. 断层油气藏类型29断鼻构造及油藏① 断鼻油气藏断层与鼻状构造组 成的油气藏2)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30② 断块油气藏(a)弧形断块油气藏;(b)交叉断块油气藏;(c)多几何形状断块油气藏由断层和倾斜储集层构成封闭的空间,储层无明显的 构造形态,具有多种组合形式 31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造图(a)及剖面图(b)② 断块油气藏•弧形断块油气藏32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造图(a)及剖面图(b)•交叉断块油气藏33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多断层断块油气藏 34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 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 刺穿圈闭。
地下岩体:盐岩、膏盐岩、膏 岩、软泥岩、软泥、岩浆岩岩浆岩等罗马尼亚莫连尼油田横剖面图35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1.形成机理地下岩体侵入→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上覆沉积岩层变 形或变位→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36盐、膏、欠压实泥岩盐、膏、欠压实泥岩,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在 不均衡压力作用,向上侵入或拱起而形成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372.主要类型按刺穿岩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1)盐体刺穿油气藏2)泥火山刺穿油气藏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381)盐体刺穿油气藏罗马尼亚莫连尼油田横剖面图地下深处的盐体 ,侵入并刺穿上覆的 沉积岩层,形成盐体 刺穿圈闭刺穿圈闭 39洛克巴丹油气田剖面图2. 泥火山刺穿油气藏由于泥火山刺穿 上覆沉积岩层,直接 遮挡储集层上倾方向 形成圈闭,其中聚集 油气而形成40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地下深处的岩 浆侵入并刺穿上覆 沉积岩层,形成岩 浆岩体刺穿圈闭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41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孔、渗低,不 具备储集条件由于构造等作用,产生了裂隙和溶洞,形成 裂缝性圈闭四、裂缝性油气藏定义: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42(1) 油气藏常呈块状:具有共同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2) 钻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3) 实验室测定的油层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所测相差悬殊4) 同一个油气藏,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复杂的油气藏类型,裂缝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1.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43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地层圈闭: :因储集层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 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B、C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D、E分别为潜山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A、F分别为岩性尖灭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 44一、潜山油气藏潜山:被不整合埋藏于年轻沉积盖层之下的盆地基底的 基岩突起,具有一定构造形态的突起潜山油气藏也有人称“古地貌”油气藏 451、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区域上升---岩层受强烈风化、剥蚀----形成潜山--- 不渗透地层覆盖--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聚集其 中 (A) 地层隆起成背斜;(B) 背斜遭剥蚀;(C) 沉积物覆盖,石油聚集462、潜山油气藏类型按照潜山的形态,可将潜山油气藏划分为古地貌山、断 块山和褶皱山。
47油气源:潜山上覆及侧翼新沉积层 储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火山岩、岩浆 岩及变质岩 盖层:潜山上覆泥质岩 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油源断裂 生储组合类型:新生古储3、潜山油气藏的特点48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定义: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储集层上倾方向被剥蚀,后来又为新沉积的非渗透性岩层遮挡,在不整合之下形成了 圈闭及其油气的聚集特点:特点:无明显地形突起,位 于盆地边缘,油气来自下倾方向 烃源岩49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潜山油气藏差异:1.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储集层为沉积岩潜山油气藏的储 集层可以是沉积岩,也可是岩浆岩或变质岩 2.潜山油气藏-“新生古储” 3.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具有原生孔隙潜山油气藏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构造或古地形突起 形态 50水体渐进时,水盆逐渐扩大,沿着沉积坳陷边缘沉 积了孔隙性砂岩,随水体加深,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 不渗透泥岩,形成圈闭 1、形成机理三、地层超覆油气藏三、地层超覆油气藏51三、地层超覆油气藏三、地层超覆油气藏储集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上①油气分布受地层超覆面和底板不渗透层控制 ②含油范围受地层超覆线与构造等高线控制; ③以层状油气藏为主521)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2)充足的油源、鼻状构造、油气运聚动力以及复 合输导体系是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的必要条件;3)浅部大气水的作用使原油稠化。
2 2、成藏条件分析、成藏条件分析53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使地层岩性、物性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圈 闭中聚集了油气——岩性油气藏54n共同特征:n(1) 储集体往往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 油气源充足,储盖组合良好;n(2)圈闭形成时间早,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n(3)成因上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有关n(4)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常成 群成组出现55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一、岩性尖灭油气藏二、透镜体油气藏三、物性封闭油气藏四、生物礁油气藏分类:56定义:由于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 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前苏联卡杜辛油田渐新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据A.I.Levorsen) 57定义:由透镜状或其他不规则状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限,组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二、透镜体油气藏砂岩尖灭体及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a)砂岩尖灭体油气藏;(b)砂岩透镜体油气藏;(c)低渗透砂岩中之高渗透带58①与河道砂坝有关:带状、剖面透镜状、心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