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育改革 与发展v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追求进步的社 会,现代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改革必然成 为它的存在方式v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 不合理的部分或内容应得更好,以适应客观 情况因此,教育既在改革中发展,又在发 展中改革,同时教育又要求相对稳定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 世纪回顾v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v(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v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v地点:1、西欧一些国家(新教育运动)v代表人物:德可乐利、蒙台梭利v主要内容: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的桎梏,提出了 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v“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v为主导的教育纲领v2、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v代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计 划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v主张:反对过分灌输知识,反对传统的学校 课程、反对固定不变的学校生活和呆板的组 织形式,反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v意义:它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 人们原有的对儿童、知识、教学、课程等的 认识,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 影响了这一时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v形成时间:19世纪90年代v主张: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学 校即社会等v意义:杜威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 生活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理论与实 践脱离这三种弊端,其教育理论洋溢着现代 精神,对20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三)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vv一、延长普及教育年限一、延长普及教育年限v英国1918年延长到9年(5~14岁),美国多数州在20世 纪前半期延长至9年或以上vv二、发展初等教育二、发展初等教育v学校数量增多、布局更合理,教育内容更丰富(除读写 算外,增加自然科学、自然常识、历史、音乐、体育等 )vv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v1919年德法两国通过法令,要求对受完义务教育后至 18岁年的青年实施义务职业教育vv四、改革中等教育四、改革中等教育v加强自然学科、实用学科,生物、天文、气象、地理列 入课表v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在19世纪下半叶 拉开的,以科举取士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受到了西 方思想的冲击中国教育近代化在传统教育的改 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艰难 地推进。
v 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私塾、官学和书院为基 本形式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分崩离析,代之而起 的近代新学制的改革在实践中推进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年代——70——70年代年代 ))v(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扩大v“教育先行”vv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v教育投资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 长,在校人数激增v美国70年代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1975年,日本完全普及了中小学义务教育, 而且基本普及高中教育,92%的初中毕业生 升入高中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迷宫”v20世纪初到中叶(1929~1957年),美国运用 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 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迷宫”v“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把生产的增长看作是由 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 合表现其具体公式如下:v式中,Y为产出,At为科技、管理(常量),L 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μ表示随机干 扰的影响 v用这个公式分析美国1929~1957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时,只能求得物的投资增加和劳 动力人数增加,获得总产值的67%,而剩 余的33%余额,不知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出现了剩余因子。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 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 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 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 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 的结果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 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 (1)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主要观点为:v“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v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v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2)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影响:v导致国家竞相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v导致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思潮的流行v导致“经济化教育”的出现。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育手段现代化vv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 ,编写新教材v欧洲国家和日本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核心 都在于充实基础学科、提高科学技术教育v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影、幻灯等现代教学手 段的运用v中国,60——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 更加落后布鲁纳与结构主义教育v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v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教育是以20世纪50年代皮亚 杰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教育思想流派v1.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vv“ “迁移迁移” ”说说v“再现表象”:动作——意象——符号v三个阶段:表演式再现表象——肖像式再现表象—— 象征式再现表象 v2.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必须认真考虑学习的心理倾向、结构、序列和强化诸问题 v学习的心理倾向 :深受文化、动机和个性等因素的制约,尤 其个人的认识水平的促进和调节 v知识材料的排列程序:每一门学科通常都应当有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序列,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学习者v强化的形式和步调 :如果要使一门课程的教材在教室里发挥 作用,那就应当使学科教学在激起儿童的活动、呈现材料的 序列、提供材料的机会以及陈述事物等方面,都具有多种多 样的方式——为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轨道。
v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 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 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 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 是结果v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 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二是激发 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 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 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四是培养学生运用 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 ))v(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v1983年4月,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 势在必行》;v英国颁布《1988年教育改革法》,推进全面的教育 改革;v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v(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v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 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v(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v(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v(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第二节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vv一、学前教育一、学前教育v学前教育指学校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v(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v法国规定幼儿教育与小学一样免费入学;德 国从1996年起,3~6岁儿童上幼儿园获法律 保障v(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v学前教育虽然还不是义务教育,但现代学前 教育已突破传统的单一保育职能,走向保教 相结合的教育专栏: 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v 毛入学率是指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 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v 净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适龄儿童的实际入学人数与该级教育适龄儿童的总人数之比 ,而不是指教育系统的招生能力,因为它不 考虑在校的超龄儿童二、初等教育 v大多数国家把它定义为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小 学教育v(一)初等教育的普及v(二)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v(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v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国家澳大 利亚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南非越南中国年龄龄段6-157-146-166-166-186-156-146-117-15年限1081010129959三、中等教育v 中等教育含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前者属于义务 教育,后者通常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v(一)增加入学机会v 2004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 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 )招生136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7万人,增 长8.03%在校生达到3607.63万人,比上年增加 364.23万人,增长11.2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6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55% v(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v1985-1997年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7.7% 增至70.1%v(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专栏:中学课程计划v 一种平衡的中学课程计划对于学生个人的全 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个人的能力倾向及 兴趣也应得到满足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价与革新 对于避免负担过重和不平衡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所教授的科目应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技术 和社会科学常识应对文化教育、德育、审美教 育和体育以及对与核时代和太空时代的新思维方 式相联系的教育有所规定v——《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大全 60年代建议书》四、高等教育v(一)规模的扩大v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超过 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v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共招收研 究生32.63万人。
其中,招收博士生5.33万人 ,硕士生27.30万人v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布,我国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 专栏:高等教育大众化v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 年和1971年,加州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提出 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 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 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 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v(二)结构与形式多样化v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经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正 式批准举办的有6种: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军 事院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专科教育的学 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以及高等教育本专科自 学考试vv十二大学科门类:哲、文、法、史、教、经十二大学科门类:哲、文、法、史、教、经 、理、工、农、医、管、军、理、工、农、医、管、军第三节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vv一、从一、从“ “学会生存学会生存” ”到到“ “学会关心学会关心” ”vv学会生存:学会生存:1972年,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为 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由此提出了战 后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学会生存v主张: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早期教育, 确定终身教育的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