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名人名师2014年07月12日 07:22来源:凤凰网文化岳麓书院著名山长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式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张栻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著作有《南轩集》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
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凌登龙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正学又回归岳麓欧阳守道约1211-1276,字公权,一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宋史》有传除在岳麓书院执教外,还在白鹭洲书院执教,有较好的教育业绩,文天祥是他的学生文天祥说欧阳守道学通经史,有本有根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文集中的《赠了敬序》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叶性福建福州人明代弘治九年(1496)聘为山长叶氏主院书院停学百年之后,一切都需从头开始叶氏以人品和德行闻名于天下,致力振兴湖南文教,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求学,岳麓书院又开始走向中兴陈论字思鲁,攸县人师事著名学者湛若水,潜心于理学正德三年(1508)被聘为山长,首编《岳麓书院志》。
以理学施教,精通《易》,远方来求学者甚众,而他总是教诲不倦首创射圃,让学生练习射击,主张文可载道,武可安邦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为学主张经世致用,表现了一定的事功思想首编《崇祯岳麓志》明末张献忠攻克长沙,痛感明廷将亡,逃往岳麓山中,绝食而死培养了著名学生王夫之李中素字子鹄,湖北麻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山长该年书院得到了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还得到了十三经和二十-史等16种书籍,巩固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地位李文炤1627-1735,字元朗,号恒斋,长沙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山长潜心朱张学,学术成就高,时人称为继王夫之之后,在学术方面最有造诣的大家教学上,他有一整套的教育方法,续订学规,编订讲义,因材施教,成绩卓著,从游者众多著作有《学庸讲义》、《恒斋文集》等房逢年湖北嘉鱼人乾隆十年(1745)主教岳麓书院其功绩有二:一是解决春汛期间学生读书的渡江问题,每年春天将学生安排到城南书院上课,秋天返回岳麓;二是修订书院章程,制订学规,以法治院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两任山长,享年91岁。
手定《岳麓书院学规》治学严谨,门下有成就的学生多达400余人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还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成就甚大,与王夫之、王运、王先谦四人并称湖南“四王”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旷敏本1699-1782,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在翰林院为官,后因病告归,潜心著述,人称岣嵝先生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山长,任职时间大约4年,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旷氏学术成就大,精通经史子集,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著作有《周易启蒙》、《南岳志》等欧阳正焕字尧章,一字瑶冈,号慕耕,一号竹淦,衡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聘为山长是较有成就的山长之一,曾建自卑亭又书“整齐严肃”四字,有诗示诸生张九镒字权万,号桔洲,又号退谷,湘潭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左右聘为山长张氏世代诗家,祖孙数代享有诗名其中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镒、张九铖、张九键等张氏祖孙与岳麓书院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先后在此读书或任职,被传为佳话《清史列传》、《国朝先正事略》等书中有传著有《退谷诗抄》二十四卷熊为霖字学桥,江西新建人约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聘为院长。
在任期间,书院大修,新建文泉,作涛《文泉纪事》著有《筮策洞书》十四卷等罗典1719-1808,宁徽五,号慎斋,湘潭人授编修官,督学四川,后转任御史,官至鸿胪寺少卿,后以侍奉老母为由回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聘为山长先后提奏4次,吏部记录8次,两赴鹿鸣宴,历任时间长达27年罗氏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清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3年为期)学生为60名,罗氏掌教27年中,肄业人数3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其二,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修岳麓书院八景欧阳厚均1766-1846,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先后获准记录8次,得旨议叙3次,倍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丁善庆1790-1869,字伊辅,号自庵,亦号养斋祖籍湖南衡阳,生于长沙,长于北京任广西学政、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聘为山长,连续任职达22年之久,仅次于罗典和欧阳厚均弟子著录者数百人,曾国荃、刘长佑出其门下目前尚存的主要著作有《岳麓续志》及有关诗文、奏稿和书法周玉麒1804-1875,字韩城,长沙人。
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鸿胪寺卿、太常寺卿等职督理浙江学政,所取之士多有才华咸丰八年(1858)相继聘主城南、求实书院,同治七年(1868)聘为岳麓书院院长,历任5年弟子著录者数千人,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徐棻1811-1896,字芸渠,望城人光绪二年(1876)任山长,二十二年(1896)卒于任上在位时,功勋卓著,倍受清廷嘉奖,两赴鹿鸣宴,并加恩赏给二品顶戴晚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岳麓、城南两书院主讲达25年,学子遍及三湘四水,著名弟子数以百计卒后曾有120余名生徒联名为其刻石立碑,以颂扬他的功绩主要著作有《鹿鸣雅咏》等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江苏学政光绪二十年(1894)任院长,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学堂止,系最后一任山长学术成就甚大,人称巨儒,著书满室,学子无数湖南“四王”之一一生博览群书,潜心经学,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有《诗三家义集疏》、《汉书补注》、《受虚堂文集》、《后汉书集解》、《十朝东华录》等多种曾邀揽文人,设局刻书,编校刊印古籍和历史文献,曾汇刻了《皇清经解续编》三)岳麓书院名师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常委、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近些年来,不断地被邀请至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讲学、访学、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主持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清史》、《中华大典》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以及其它部省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十多项主持“中国书院博物馆”的筹备建设以及岳麓书院及中国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电视媒体联合并主持“千年学府论坛”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编丛刊《中国书院》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多篇其学术著作有多种被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湖南省及教育部的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成果奖。
陈戍国,男,194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柏水村1964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68年毕业(此依常规而言)1979年至1982年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古音韵学家、《龙》(《文心雕龙》)学家、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郭君重晋稀教授1987年至1989年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当今治礼经之第一人”沈凤笙文倬教授1994年,湖南省人事厅批准陈戍国为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2000年,陈戍国受聘于湖南大学,此后到现在,为该校岳麓书院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三十年来,陈戍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礼制礼学,其次为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古代史学、古代文献学著作已出版者,有《中国礼制史》系列专著凡六卷,此为中国第一部礼制通史,凡280万字;还有《诗经刍议》、《十子平议》论文代表作有《说“桃之夭夭”与“原隰裒矣”》、《论以礼说<诗>与以诗说<诗>》、《唐代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大金祭祀与相关问题》、《关于<白沙宋墓>注释的三点意见》、《懂点礼制于古籍整理有益》等没有在所谓一级出版社、刊物发表的东西岳麓书社(湖南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书五经》(点校本)与《四书五经校注》(连同经典原文凡246万字),是陈戍国整理古籍的主要成果。
正式出版而由陈戍国整理的古籍另有数种(如《四书集注》、《周礼仪礼礼记》等)陈先初,1955年出生,湖南临澧人史学博士1977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曾参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湖湘文化研究”等国家课题,主持“侵华日军在湘暴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宪政思潮研究”等部、省级课题,在研项目有国家重大课题“清史·湘军”(参加)、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资助课题“民国时期中国民主思潮研究”(主持)等已出版学术专著《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程潜与近代中国》、《军界元老程潜》、《侵华日军在湘暴行研究》及合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民国学案》、《二十世纪中国史》、《湖南近现代史》、《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或被《新华文摘》转载、摘录,或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收录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级奖。
姜广辉,中国黑龙江省安达县人,1948年5月生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学习,师从侯外庐先生修中国思想史1981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