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31.50KB
约20页
文档ID:3803684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1/20

1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 ,1882 年 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 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 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2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 、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 、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4)按生产部门分类通常以生产部门来划分区位,研究农业区位的为农业区位论,以杜能的著作为代表;研究工业区位的为工业区位论,以韦伯的著作为代表;专门研究海港区位的为海港区位论,以高兹的著作为代表;等等5)按研究领域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经济部门研究的区位属于经济学领域的区位论,地理学研究的区位为空间理论的区位论,政府计划部门研究的区位为政策基础的区位论,等等。

尽管上述对区位论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通常应用的还是静态与动态的分类,以及按生产部门的分类 (6)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教材上分为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 见书P.35)阶段项目古典区位论 近代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1.起始时期2.涉及对象3.追求目标4.理论特色5.代表人物19 世纪 -1920’s第一、二产业成本最低微观静态平衡杜能、韦伯1930’s第二三产业、城市市场最优宏观的静态平衡克里斯泰勒、廖什1960’以来城市和区域优势最显宏观动态平衡俄林、哈格斯特朗注:俄林:瑞典经济学家,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创立贸易与工业综合区位论 哈格斯特朗:瑞典学者,提出空间扩散理论,被公认为现代区位论大师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1、概念3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也不同 区位条件随其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2、区位条件有主次之分:主要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次要区位条件(见书 P.36 图 2-1 工业区位条件)(二)区位因子1、概念区位因子(或称为“区位因素 ”或“区位力量”)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韦伯的定义: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条件是指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2、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 4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而这种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生产函数: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x=f(y1,y2,…)式中:x 代表产出,y1,y2,…分别代表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930s 初,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根据 1899—1922 年美国制造工业产出(Q) 、雇佣劳动量(L)以及固定资本量( K)数据,提出著名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 = f (L, K) = ALα Kβ 式中的 A、α、β 均为常数,且都大于零, α+ β= 1。

说明:上式中 A 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GNP)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因此 A 不再始终以常数形态存在,而是成为生产函数的重要变量之一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空间位置、形态、地表物质构成、与环境要素的关系等)起决定性作用2.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见教材 P.39 图 2-3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图 2-4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5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 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 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主要包括矿物原料与动植物原料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1.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区位优越性以某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工业企业,在区位上除了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2.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如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能源分类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二)影响机制1、影响企业的能源供给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6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2、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造成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导致大耗能经济活动出现区域差异 3、通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对企业产生间接影响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的类型:金融资本资本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 1、固定资本——具有地理惯性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2、金融资本——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至关重要1980s 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地区获得投资多少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不同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不同。

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 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7(一)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因此大城市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二)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现代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1980s 以来,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因此,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三)劳动力成本(工资)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劳动力成本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 )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进行了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其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 劳动指向四)劳动力移动动因:劳动力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目的:寻求更高的报酬流向: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移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移入地: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地区,如 1950s 中期-1970s 初期的日本东京大都市圈;1970s 的美国“阳光地带”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珠三角地区六、技术因子(1)影响机制新技术的出现 产生新的经济活动、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 改变区位选择效率和成本2)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明显,导致企业区位选择趋于集中,形成产业集聚区衡量技术与知识区域差异的指标:“研究开发经费(R&D)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8(GDP)的比重” 。

对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上的影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