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第一节 大学课程的类型一、概述课程也称 教学科目 ,广义的课程 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 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 ,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在西方, 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 是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他在 1861 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 curriculum ”, 指学生的学习路线、学习进程 我国南宋 朱熹 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 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系统二、课程的类型(一)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按课程基础性 分类)1.公共课程公共课程 通常简称为公共课,一般是所有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目前我国规定的公共课程有三类: 政治类 、外语类 、体育类 公共课具有 普及性 的特点公共课的教学对象群体较大,一般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
由于公共课涉及不同专业,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不同专业的差异2.基础课程基础课程 通常是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它所提供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重要工具3.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包括本专业的 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课程(亦称“三基” )4.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根据国家对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业务素质上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包括专业理论课 、专业技术课 和专业实践课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具体专业的特点,实践性较强,在课堂讲授之外,可适当地辅以案例教学及实验课等较生动的教学方法二) 必修课程 与选修课程 (按 学生修习的必要性 分类,这种分类与 学分制 紧密联系)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是指 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 必须修习的课程, 在课程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设立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必修课程可分为 公共必修课程 (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 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 是指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个人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根据内容特点,选修课分为: (1)拓展与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 ( 2)训练应用技能的课程; ( 3)培养研究方法的课程; (4)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课程; ( 5)跨学科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爱好特长而开设的,一般不如必修课程稳定,可以及时调整,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选修课程分为: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限制性选修课程 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不限制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的课程习情况和兴趣自由选读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中不宜占太大比重,以在选修课程中占较大比重,以巩固知识和开阔思路免增加学生负担套餐式拼盘式规定学生必须从所提供的几组选修让学生从指定的社会、自然、人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课程中选择其中一组课程文等类课程中选择一二门课程拼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择的成一组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侧重于扩大知识面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教师必须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给予指导,防止因放任自流而造成学生盲目选课或者片面地选择“易学”的课程,进而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 理论性课程 与实践性课程 (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 分类)分类 教育内容以科学知识的理论理论性课程 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实践性课程 起来的教育内容,比如各种实验、实习、考察等地位 特点和作用(1)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 理论性课程的内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容属于间接经验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2)从内容的结构方面看, 理论性课程的系统用学时较多, 是大学课性较强程的主要部分3)理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理论研究能力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1)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 实践性课程的内的必要补充, 对某些实 容属于直接经验践性强的学科来说尤 (2)有利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有利于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二节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 (也称“ 培养计划 ”或“ 教学计划 ”)是由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为了保证某一种专门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集中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是学校安排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 、修业年限 、总学时或总学分 、课程设置 (教学科目、课程类别、学分学时比例等) 、教学形式 (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考试和考查等)、教学进程安排 (课程顺序、开课时间、时间分配、学年学期学周的编制、假期等) 、必要说明 (主干课程、各类课程的分量、课程要求等)等。
二)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1.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 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 社会需要 制定的课程计划是围绕 专业培养目标 编制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计划的实施方案上,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课程计划应处理好的关系: 思想与业务 、知识与能力 、理论与实践 、学习与健康 1)必须在重视学生业务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3)必须在切实加强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4)必须在教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2. 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 整体性 和有序性 ,有纵横两方面 1)横向的系统性 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及完整性○1 要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合理的比例 ○2 要防止课程内容分割过细、简单拼凑, 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加强教育内容的整体统筹和协调,使各课程相互配合 2)纵向的系统性 是指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
○1 一般来说,基础课程先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先于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2 在排列课程顺序时,要注意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以防倒置和脱节3. 合理地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正确处理好保证教育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1)每门课程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须视课程特点和学生年级而定○ 理工科教学时数多于文科;○2选修课程时数较少;○3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的学时也不一样,1如理科类的高等数学学时比经济管理类的多;○4 高年级的学时应少于低年级的学时 2)目前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2000 多学时 ;对于大学本科,一门课程一周最好不要超过6个学时 ;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一般以5~7 门为宜;需要同一学期上的难度大的课程,不宜超过4 门 4. 前瞻性教育是一种超前性的工作,这就要求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应当有“超前”意识:( 1)必须及时引进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新成果;( 2)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对学生就业时的社会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调整专业目录或课程体系5. 统一性和灵活性( 1)从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 课程计划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应具有 统一性,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质量。
2)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在坚持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允许有一定的 灵活性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1.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是针对 一门课程 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是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也是教学工作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南 ,一般由 说明 和正文两部分组成说明 部分叙述本课程的意义、 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指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对教材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教学建议正文 部分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 它以 学科的科学体系 为基础,结合 教学法的特点 ,安排该课程教学内容,并以篇、章、节、目的顺序编制成严密的授课内容体系大纲正文的具体项目为:( 1)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进度 2)规定实验、实习或其他作业的主题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3)介绍各章节的教科书、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2. 教科书教科书 又称 课本 或教材 ,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的基本材料 ,它以简洁准确的文字,明晰而系统地阐述一门课程的知识,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制的原则1. 教学大纲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课程计划是关于 某专业的全部课程 的整体规划,教学大纲则是关于 某一门具体课程 的实施方案 因此,教学大纲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2)作为以一门课程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在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保持该课程科学体系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与课程计划中有关课程的配合2.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 1)要注意有关具体结论和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和可靠的,以及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2)教学内容 应当以 成熟的知识 为主, 如果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需要介绍一些不成熟的研究, 则一般不宜轻易作出定论同时,应注意排除陈旧繁琐的东西,及时增加一些可靠的新成果 3)在思想方法方面,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于各种非唯物主义的学术观点,如果有必要介绍,也要注意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3.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1)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