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动与归因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80MB
约77页
文档ID:57903373
运动与归因_第1页
1/77

运动与归因 (Sports and Attribution),请考虑下面的情节: 两个很有经验的排球运动员配合, 在一次内部双人比赛中应付一对 不怎么有经验的选手成绩是预 料之中的:有经验的一方赢得比 赛,比分为15:1和15:3在比 赛之后失败的一方对获胜一方解 释说,他们输掉比赛是由于一位 选手肩膀受伤,所以影响了比赛 事实上,他们失败是由于他们 的对手能力比他们强得多运动与归因,一,各种归因理论,二,,运动中的 归因研究,三,六,五,四,影响运动归因 的因素,运动归因的 研究热点,运动归因中 的个体差异,归因训练与 归因指导,目录,一、各种归因理论,各种归因理论及其评价,归 因 偏 差,(一)各种归因理论及其评价1 Heider的归因理论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归因理论最初是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在书中他写到,所有的行为都被认为可以是由外部或内部因素所决定Heider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一般使用一条“不变原则”(principle of invariance),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假如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这样就可以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要害原因环境力量 (外部的),个人力量 (内部的),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能(或不能),行为结果,,,,,,,,,,图1 简化的Heider(1958)归因模式图,对成绩的归因有内部的,即对人的归因,也有外部的,即对环境的归因有效的个人力量由能力和努力这样的归因因素组成,而有效的环境因素由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样的因素组成 Heider认为,因果推论中个人成分和环境成分是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行为结果=个人力量+环境力量,2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 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 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 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 赛场上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 我们认为这个人生性就具有攻击 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 种相应推断的步骤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个体的行为都有想迎合社会需要的特点,因此,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相反,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2)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个体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3)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就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作出相应推断3 Kelley的协变理论(三度理论)Kelley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协变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即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一贯性(针对情境)、一致性(针对人) 下面来看个例子以更好的了解这三个变量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人在看球赛时高声喊叫,在进行归因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是看这场球赛时才高声喊叫,还是看所有球赛时都高声喊叫,这是区别性信息;这个人是在看球赛时才高声喊叫,还是在别的场合也高声喊叫,这是一贯性信息;这个人是在场看球赛的所有人都高声喊叫,还是只有这个人高声喊叫,这是一致性信息。

4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从运动和训练的角度讲,最有价值的归因理论当属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Weiner根据Heider的4个主要因素,把它们重新调整到两个主要的原因维度中这两个维度分别是稳定性和内外源图2),图2 Weiner(1972)的归因分类图解,稳定性维度,内外源维度,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很多年时间,归因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Weiner的二维分类上然而,这种分类方法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Frieze(1976)最早提出了对Weiner模型的支持,她提出在她的研究中归因的85%都可以划分到图2的四个方格中然而,Roberts和Pascuzzi(1979)报告说,孩子们在青年运动环境中所作的归因只有45%可以很容易地分成是由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者是运气后来, Weiner(1979,1985)在其著作中,将一个叫做可控性的维度加入到归因模型中他成功地为三维模型(图3)进行了辩解图3 Weiner的三维成败归因模型,,,,,,,,,可控,不可控,可控性,内部,外部,内外源,稳定性,不稳定,稳定,5、归因量表,(1)温格特运动成就归因量表(WSARS) 用于评估运动员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中所持的稳定态度和期望。

包括两个版本,一个适用于集体运动项目,一个适用于个人运动项目每一版本有11个成功事件和11个不成功事件,每一条目包括两种选择,外部和内部,要求被试在0(外部)到5(内部)的范围内作答不足之处,WSARS虽经证明是测量运动情境中个体归因倾向的一种有效的和可靠的工具,但它们只能将行为原因区分成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类型 2)运动归因方式量表(SASS)以体育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主观解释为基础,来评估被试归因方式的工具评估分5个维度进行:稳定性、内外源、可控性、整体性和意向性问卷包括8个积极事件和8个消极事件,要求被试逼真地想像自己处于某一事件中,决定一个最有可能引发该事件的原因,并对该事件和该原因进行分析1990年,韩拉罕和拉格福又研究发展了SASS的简缩本,将原来的16个条目简化为10个条目,从而缩短施测时间,增加研究者的选择性SASS问卷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从一份问卷中调查了内外源、 稳定性、控制性、全面性和意向性五个维度,但它依然未能 解决运动归因方式测量中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3)Russell的原因维度量表(CDS)该量表让运动员指出他们对于成绩的归因,然后按照9个问题对原因进行等级分类对于3种维度即内外源、稳定性以及可控性,量表各有3个问题。

每一种维度分数都是从3-27分数越高,运动员就越认为归因是内在的、稳定的和可以控制的从1982年开发出来以来,原因维度量表一直被研究人员广泛应用该量表的可控性维度缺陷便显现出来后来,该量表由麦考利、邓肯和拉塞尔(McAuley,Duncan1992)进行修改,建立了原因维度量表的第二版(CDSⅡ)(图4)内外源,归 因 维 度,稳定性,外部 控制,个人 控制,,,27 21 25 9 3,内部的 外部的,,,27 21 25 9 3,稳定的 不稳定的,,,27 21 25 9 3,他人控制 他人不能控制,,,27 21 25 9 3,自己控制 自己不能控制,,,,,,,,,图4 修订后的CDSⅡ中用来测量因果关系的4种维度McAuley,Duncan&Russell,1992.,原因维度量表的应用研究:运动能力知觉与归因王树明、张静(1998)利用Rusell的归因维度量表等问卷对大学生的运动能力知觉、归因和坚持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优差生无论在运动能力知觉还是在以后的坚持性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高运动能力知觉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内部稳定的和自我可控性归因,锻炼更具坚持性;运动能力知觉和对运动结果的归因与运动坚持性显著性相关。

6、各种归因理论的评价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Kelley的协变理论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都是对Heider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为开端,以探求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为目的但是,相应推断理论主要探求行为者的内在个性是否与其行为相吻合,而且只针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里所发生的行为,对于其他时间和场合所发生的行为并不加以考虑,而这些正是Kelley和Weiner的归因理论中的重要因素,现在行为与过去行为的比较也为观察者提供了稳定与否的主要信息可见,Kelley和Weiner的归因理论所考虑的信息更为全面由于Weiner特别强调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社会观念、个人技巧、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因此,Weiner的归因理论成为当今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二)归因偏差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而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1、认知性偏差 (1)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同的。

原因在于: 着眼点不同——观察者把注意力放在行为者身上,而行为者可能更注意外在因素对自己行为的影响; 可利用的信息不同——观察者更多的注意行为者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者不仅看到当时的情况,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也非常了解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的因素运动员与教练员归因差异的研究(张永强,2004) 通过对112名(共测140名运动员,回收132份,无效问卷20份)运动员和71名教练员(共测80名教练员,回收问卷78份,无效7份)进行地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CDS量表在内外源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上有较好的信度,可控性信度不太高,效度经专家评定较高,因此,可以作为研究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归因差异的测量工具.第二,在面临比赛不同的结果时,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归因的维度上存在不同,而且会随着导致比赛结果的原因的不同而不同.第三,在归因的三维度上,运动员和教练员主要的归因差异集中在内外源和稳定性上.第四,在面临具体情景时,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归因并不总是不一致的,他们之间也有一致的成分.,(2)忽视一致性信息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大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注重具体的、生动的、独一无二的事情,忽视抽象的、空洞的和统计类型的信息;人们觉得直接信息比非直接信息更可靠,一致性信息涉及到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观察者难以一一获取;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与行为者本人相比,处于不突出的位置。

2、动机性偏差 (1)归因中的利己主义倾向: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按照逻辑来归因,其不符合逻辑的归因表现为利用自我满足的策略来归因自我夸张自我满足的策略自我保护(表现为自我设阻),,(2)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的等做比较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当有关的背景因素相当时,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然而,人们出于自尊心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做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二、运动中的归因研究,内 外 部 归 因,归 因 与 情 绪 反 应,归 因 稳 定 性,(一)内外部归因,,与归因的内外部维度有关的研究有很多类,其中两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是关于内外源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协相关的原则1、内外源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的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成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通过运用归因量表或观察,人们能够发现有些学生或运动员把大部分成绩归因于外部原因。

教师和教练员应该鼓励这些学生或运动员通过建立自信心和在合适的时候对成绩进行内部归因而变得更具有内部归因倾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