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好 组 织 学 与 胚 胎 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组 织 学 与 胚 胎 学 主编 邹仲之,主讲人: 陈小囡,Email :xiaonanqiqi@ TEI:13018960180 :1581328217,第1章 绪论,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1. 组织学: (Histology) 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细胞: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组织:细胞 和 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 四类 — 器官: 系统: 2.胚胎学(Embryology): 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学科 意义: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组织学 Histology,研究内容:细胞、组织、 亚细胞及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畸形的成因,胚胎学 Embryology,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细胞的发现 1665: R.Hooke 首先描述 “Cell”; 1677:Leewenhook发现精子、红细胞等; 1831:Brown:发现细胞核; 1838~1839:Schleiden和Schwann: 创立“细胞学说”,*组织学简史 1801:Bichat首次提出“组织”(分21种); 1819:Meyer首先使用“histology”(分8类); 19世纪中期后:新的分类法(组织器官系统); 20世纪初至中期:多种特殊显微镜应用; 20世纪40年代:电镜问世,深入到微细结构; 20世纪以来,新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各门学科的 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如:组织工程学、 机能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胚胎学简史 1651:Harvey提出“一切生命皆来自卵”假设; 1855:Remark提出“三胚层”学说; 19世纪末:Spenmann奠定了“实验胚胎学”; 20世纪50年代:诞生“分子生物学”并形成“分子 胚胎学”; 以上学科相互渗透,发展建立了“发育生物学”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组织学的四个水平或层次 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2.器官的层次和主要细胞的分布 3.注意形态与功能的联系 4.培养观察能力 与空间想象能力,问题 解决方法 观察对象太小 放大 显微镜 观察对象无色,无反差 染色(HE染色) 观察对象生化成分不同 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 观察对象是活体 培养,组织学研究技术的由来,,,,,四、组织学技术简介 (一)光镜技术(LM) 最大分辨率0.2μm; 把物象放大1500倍 1.切片法 (1)石蜡切片术—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最常用的染色法 HE染色法— 苏木精(Hemotoxylin) 细胞核嗜碱性呈紫蓝色 伊 红 (Eosin) 细胞质嗜酸性呈红色,一般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LM)技术,1,2,3,4,5,HE染色,垂体远侧部,镀银染色,大脑皮质神经元,(2) 冰冻切片术 组织块经液氮(-196℃)冷冻后,用恒 冷箱切片机切片。
2.涂片法 将游离的细胞直接涂于玻片 3.铺片法 将疏松结缔组织或肠系膜等 撕成薄片铺 在载玻片上 4.磨片法 骨和牙等组织可磨为薄片涂片法,铺片法 甲苯胺蓝与醛复红染色,磨片法 骨和牙等组织可磨为薄片二)电镜技术(EM): 与一般光镜相比,电镜用电子束代替了可见 光,用电磁透镜代替了光学透镜,用荧光屏将肉眼不可见的电子束呈象物象放大几千—几十万倍,甚至100万倍 透射电镜:用电子束穿透样品,产生物象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组织表面的立体结构 肉眼 LM EM 分辩率 0.2mm 0.2μm 0.2nm,,透射电镜像,浆细胞,扫描电镜像,血细胞 P32,扫描电镜,(三) 组织化学术: 1.一般组织化学术:在切片上加某种试剂,和 组织中的待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原位形成 沉淀,通过观察,可对某种化学物质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2.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中肽和蛋白质的技术 3.原位杂交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 (四)图像分析技术: (五)组织培养术和作者工程: 将活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体外模拟在体内 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
PAS反应,小肠上皮杯状细胞的粘原颗粒,免疫组织化学(荧光素标记)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 胰岛B细胞呈胰岛素阳性,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的图像,实验中的组织工程耳,学习要点:,,1.石蜡切片术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什么? 2.HE染色染料的名称及特性. 3.光镜与电镜的分辨率分别是多少?,第2章 上 皮 组 织 Epithelial tissue,,,概述 组 成: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特 点: 1.细胞多、排列紧密规则、细胞外基质少 2.有极性 游离面 基底面(与基膜相连) 3.大多无血管、可有神经末梢 功 能:保护、吸收、分泌与排泄等,,,分 类: 被覆上皮 腺 上 皮 特化上皮(略),,,一、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分布:① 体表 ② 体内管、腔、囊 的内表面 分类依据:细胞排列层数 细胞形状,,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内皮 其他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 未角化~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被覆上皮的分类P10,,,,,单层上皮,,复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 形态:扁平多边形,边缘锯齿状。
分布:内皮 间皮 其他 功能:,,,,*间皮和内皮的分布部位.,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单层扁平上皮,,2、单层立方上皮 形态:立方形,核圆位于中央 分布:甲状腺、肾小管等处 功能: 分泌、吸收,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 形态:一层 棱柱状细胞 核呈长圆形,位于近基部 分布:胃、肠道等处 *杯状细胞(Goblet cell) P.10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杯状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单层柱状上皮(小肠),小肠粘膜上皮 (↑纹状缘P14;油镜),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形态 纤毛柱状细胞(主要) 梭 形细胞 锥体形细胞 杯 状 细胞 分布:呼吸管道 功能:分泌 保护,,,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纤毛,,基膜,,气管粘膜扫描电镜像 (示纤毛),5、复层扁平上皮 形态:多层细胞构成 浅 层:扁平梭形 中间层:多边形 基底层:一层立方形细胞 具增生分裂能力 分布:表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功能:保护为主,,,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角 化 的 复 层 扁 平 上 皮 (表皮),6.复层柱状上皮(睑结膜),复层柱状上皮模式图,7、变移上皮 又称移行上皮 形态: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 能状态而有变化。
分布:泌尿管道,,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变移上皮,盖细胞,二、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 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Gland): 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 的器官 腺体分类: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外分泌腺:有导管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外分泌腺的结构 1、分泌部 腺泡:一层腺细胞围成,中央有腔 外可有肌上皮细胞 浆液性细胞:蛋白质分泌细胞(后述) 粘液性细胞 根据分泌物性质分: 混合性腺泡 * 浆液性腺泡 粘液性腺泡,,,,浆液性腺 粘液性腺 混合型(浆半月) 2、导管(Duct) 单层或复层上皮,,混合性腺(下颌下腺)光镜像,浆半月,,,,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 微绒毛(Microvillus) 形态: 微丝 终末网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 LM 纹状缘,,小肠粘膜上皮 (↑纹状缘P14;油镜),微绒毛电镜像,2 纤 毛 (Cilium) 形态:微管(9×2 + 2) 动力蛋白、基体 功能: 产生节律性摆动,,,(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细胞连接的概念: 邻细胞间特化的细胞膜、 细胞质及细胞间隙组成。
1 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 又称封闭连接 结构: 功能:具屏障作用,,Mv 微绒毛 TJ 紧密连接 IJ 中间连接 De 桥粒 GJ 缝隙连接,细胞连接电镜像,2 粘合带 Intermediate junction 结构:钙黏蛋白 功能:粘着 保持细胞形状 传递细胞间收缩力 3 桥粒 Desmosome 结构:锚定蛋白、桥粒斑 功能:机械性连接 (是最牢固的连接),桥粒电镜像,4 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又称通讯连接 结构:连接小体 (六个连接蛋白) 功能:交换小分子物 质和离子,借以传 递化学信息 ** 连接复合体—P16,,,缝隙连接示意图,(三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又称基底膜 分层:基板:透明层 致密层 网板:网状纤维 + 基质 功能:连接、半透膜,,,,,层黏连蛋白,2 质膜内褶 结构: 功能:扩大细胞的 基底面积 3 半桥粒,,基膜,质膜内褶与基膜电镜像 (肾小管),*学习要点: 1.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2.写出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特点 (形态.分布部位及主要功能) 3.写出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及主要功能。
4.什么叫连接复合体? 5.简述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据腺细胞分 泌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哪三类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