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2页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KB
约10页
文档ID:54422466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试卷集锦思考与练习 第2页_第1页
1/10

8.简述左翼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1935 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当时的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全民抗日救亡运动 的新高潮,同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应合当时救亡运动的需要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 主张,左联领导人周扬等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作为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文艺工 作者口号,这个口号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口号没有正面提出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和掌握统一 战线的领导权,努力扶植和发展进步的民主的和革命的文学,具有片面性和宗派主义的倾 向,不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胡风在鲁迅、冯雪峰的支持下发表《人 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第一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口号1936 年春,在左翼文艺运动内部发生了关于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鲁迅为此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 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对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族革命 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名词本身含义上的缺陷,而不是代替它,否定 它 “国防文学”为广大作家在爱国旗帜下联合的口号,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则主 要是对原先左翼作家提倡的口号。

1936 年 10 月,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巴金、谢冰心、周瘦鹃、林语堂联合发表了《文 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这个宣言的发表,不但表明两个口号论争的结束, 而且也说明了新形势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两个口号的论争是针对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紧迫形势而提出来的通过论争进一步宣传了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明确了文艺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 左倾幼稚思想、宗派思想和右倾思想的苗头,为文艺界更加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 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论争双方就如何执行党的政策,建立广泛的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上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都认为应该团结出了汉奸以外的一切作家,破除一切宗派 情绪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不应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是要更加重视和 加大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提倡广义的爱国主义文学,要鼓励作家,特别是左翼作家更多 的创作有关国防的民族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这次论争在诸如“左联”是否应该解散,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作为统一战线口号是否合适等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两个口号,一个作为抗日统一战线联合的口号,一个作为统一战线内部对进步文艺工作者 指明前进方向的口号,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并非根本对立,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更好的促进了抗日救亡形势下文艺创作的发展,共同担负起文学救亡功能的历史使命9.怎样认识文学史上“民族形式的讨论”?1939 年至 1941 年展开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民族形式问题是与大众化问 题联系在一起的在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作家、理论家们对于“利用旧形式” (又称“旧 瓶装新酒” )很是重视,分歧也颇大,因而争论热烈,这成为“民族形式大讨论”的序曲 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位》的报告,其中提出民族形式问题毛泽东号召要创造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 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940 年初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毛泽东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 “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 年首先在延安文艺界展开讨论,陈博达、艾思奇、萧三、 周扬等人都参加了讨论尽管参加讨论者在具体论述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但 讨论并未展开国统区的讨论在 1940 年展开,较解放区晚,但论争的分歧较大论争的焦点是如可看待 “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一 文中指出: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向林冰的文章把民间形式的地位提升到如此 的高度,同时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却持否定的态度,引起强烈的反应论争的另一方 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持形而上学的观 点,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1940 年 4 月 21 日 《文学月报》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召开“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 6 月 9 日《新华日 报》副刊邀请以群、黑丁、胡绳、光未然、白薇等人座谈民族形式的问题论争不再停留 于“中心源泉”上,而是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如何评价“民间形式问题;对五四 新文学的评价问题;对于新文学的“欧化”问题以及“民族形式的”的理解等更实质性的 问题郭沫若的《“民族形式”的商兑》 ,胡风的《论民族形式的问题的提出和重点》和茅 盾的《旧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等几篇文章理论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是抗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讨论,同时也是分歧最大的 一次讨论无论是对于“民族形式”的理解,还是对于民间形式即“五四”新文学的评价, 创造民族形式的道路等等问题,都莫衷一是,并未得出结论这次论争的深刻意义在于, 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及讨论中的不断扩展,形成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文艺、 “五 四”新文学——现代文学史,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民群众,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内容与 形式等等内容丰富的大讨论。

在讨论中,作家理论家们所表现出来的严肃思考、大胆探索、 自由讨论的精神,其意义远远高于讨论题目本身 “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最大成就,是在 建设“中国化” 、 “民族化”的抗战文学方面,取得了共识,为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 指明了道路10、如何理解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性? 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是诗人、文艺理论评论家、文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湖北 省蕲春县人胡风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有《文艺笔谈》 、 《文学与生活》 (青年自然丛书) 、 《密云期风习小记》 (以上抗战前) 、 《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 、 《论民族形式问题》 、 《在混乱 里》 、 《逆流的日子》 (以上抗战期间) 、 《为了明天》 、 《论现实主义的路》 (以上为抗战以后) 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胡风的文艺思想来源于:世 界进步学的影响;对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学习与仿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对鲁迅文 艺思想的继承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⑴现实主义理论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依存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强 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并把这种主观精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决定的因素。

胡风高扬生命主体哲学,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作家的人格力量,主张作家的作品应该表现“文艺家自己”的 “精神力量” 提倡作家要有“主观战斗精神”和“敏感的感受力” “燃烧的热情” ①客观 现实生活必须通过作家的主观精神的拥抱和战斗热情的燃烧,才能使自然形态的现实生活 转化为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写出真正的生活真实同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只有通过 创作实践活动来改造主观世界⑵主张文艺批评应是民主政治下面的民主性行为是和火热的人生要求相呼应的文艺批评 应在艺术作品的世界和现实人生的世界中间跋涉,探寻,从实际的生活来理解具体的作品, 解释一个作家、一篇作品或一种文艺现象对于现世的人生所能给予的意义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并把这 种主观精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的决定因素;他既反对文学的感性世界脱离革命理性指导或 关照的非理性倾向,又反对用理性代替文学感性世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因此,胡风 的现实主义理论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依存的体现了辨证思想的理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既是哲学,又是历史,是人生观,也是艺术论,它除了主观战斗精神外还 包括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

民族形式是民族的现实内容的反映胡风认为,大胆的吸收外来文化和外来形式,特别是 接受“国际革命文艺的经验或方法” ,批判形形色色的封建意识和“民族复古主义” ,在艺 术表现中“更深刻底通过活的面貌把握民族的现实” ,才能创造反映新民主主义内容的“民 族的形式” ②他反对笼统的用民间艺术、传统文艺来改造“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同时 他批判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民粹主义,在坚持民族形式的同时,他又坚持向世界开放,破除 狭隘的民族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指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道主义精神即突出强调主体 能动的实践,反对把人当作容纳客观对象的“死的容器”或表现抽象思想的“工具” 他认 为人道主义精神同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一致的,试图以人道主义反对客观主义,反对用宿命 态度对待“必然的法则”的公式主义胡风的理论主张及其文艺思想有其复杂和驳杂的特性,这主要是由胡风思想的理论来源和 形成条件所决定的应正确对待胡风思想的历史及时代意义,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思考 胡风文艺思想对 40 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其理论主张对“七月派”作 家的影响 (王晓文)①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 《胡风评论集》第 349,35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②胡风:《民族革命战争与文艺》 《胡风评论集》第 32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11.怎样理解京派作家的文艺思想特征?京派是指 20 世纪 30 年代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一群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当中包括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如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他们围绕 《现代评论》 、 《水星》 、 《骆驼草》 、 《大公报·文艺副刊〉 、 《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 学报刊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京派是与海派相对峙的一个流派京派一个根本性的特征在于他们都是文人学者型的作家,在北平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 氛围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态因此有必要探讨和研究的这一个流派的文艺思想特征他 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真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 “节制”与 “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他们以此显示出与上海文坛各种文学群体的根本区别 其主要的文艺思想特征如下:⑴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 京派作家虽然大多出身于学院派,接受过西方思想的熏陶 和感染,但是他们的作品却着力表现“乡村中国”的状貌,在叙写乡土中国的同时带有明 显的现代意识他们主张新文学要继承五四文学的传统,深深的植根于社会人生与民族文 化的土壤里,作家需要多从文化思想(而不是政治斗争)的背景里吸取营养,以十分严肃 认真的态度努力于文学创作,需要有一种厚重、诚实有点顽固甚至是呆气的性格。

与北平 文化古都安逸的氛围相吻合,和北大清华等经院学风的文化宽容性相适应,京派文学超然 于党派争斗的现实功利,力求在开阔的历史时空里强调文学与民族生存、社会进步的介入 作用,超出于现代文坛的固步自封,企图在文学的历史积淀中融合中西,以达到新文学多 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⑵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 京派作家们多数人面对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与阶级 斗争保持超然的态度,他们不赞成文学靠近政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与左右,也不赞成 “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倡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的自由发展与创造,重视各 种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的创新 京派诸人的文化性格多笃厚、通达、从容、中和状,少昂 扬激烈,其创作的小说往往达到一种和谐、圆润、精美的境地,表现出一种纯清性京派 文学超然于党派争斗的现实功利,力求在开阔的历史时空里强调文学与民族生存、社会进 步的介入作用;超然于现代文坛的固步自封,企图在文学的历史积淀中融合中西,以达到 新文学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 ⑶注重知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京派强调批评主体意识对文本的渗入,其批评有浓重的心 理氛围因此京派理论家们多以“和谐” “纯粹” “完美” “圆融”等理念作为他们分析批评 作品的尺度,而李健吾的作家作品批评则是这些理念的完美体现。

12、朱光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朱光潜(18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