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色经典教育小故事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51KB
约9页
文档ID:90948890
红色经典教育小故事_第1页
1/9

1、王二小的故事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2、刘胡兰的故事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3、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4、刘传文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

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

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5、江姐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6、丰碑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他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