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遗传学实验讲义(16年修改)汇总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0MB
约22页
文档ID:100025686
遗传学实验讲义(16年修改)汇总_第1页
1/22

实验一、果蝇的饲养与形态观察一、果蝇简介果蝇是在世界各地常见的昆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果蝇属有3000多种,我国已经发现800多种,遗传学研究中通常用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果蝇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它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方便,世代周期短,约12 d就可繁殖一代,突变性状多,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小,实验处理十分方便,容易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互换等方面十分突出,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果蝇仍然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二、实验目的 1. 掌握果蝇的基本特征及鉴别雌雄果蝇的方法,熟悉常见突变型2. 了解果蝇生活周期特征及各阶段的形态变化三、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显微镜、指型管、毛笔药品与试剂:乙醚、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生活周期的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与家蝇是不同的种,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完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用放大镜从培养瓶外即可观察到这四个时期,也可取出用立体解剖镜仔细观察。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低温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减低,高于30℃使果蝇不育甚至死亡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0~25℃,25℃培养条件下果蝇从受精卵到成虫约10 d,其中卵和幼虫期5 d,蛹4 d成虫果蝇在25℃条件下约成活15 d 卵:受精卵白色,椭圆形,腹面稍扁平,长约0.5 mm,在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食物上幼虫:受精卵经24 h就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 mm肉眼观察可见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的钩状口器蛹:幼虫生活4 d左右即开始化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表面,如培养瓶壁,渐次形成一个菱形的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刚从蛹壳中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较肥大,翅膀还未展开,体表也未完全几丁质化,所以呈半透明的乳白色透过腹部体壁还可以观察到消化道和性腺约1 h后,蝇体即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伸展,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初为浅灰,后变成灰褐色成虫果蝇羽化后8 h即可交配雄果蝇的精子可贮存于雌果蝇的受精囊,以后逐渐释放到输卵管,雌蝇2 d后即开始产卵,最初几天每天可产50~70个,随后逐渐减少。

2. 果蝇的形态特征和常见突变的类型 果蝇的雌雄性别的鉴别 果蝇有雌雄之分,幼虫时很难区别,但成虫区别很容易雄性的腹部环纹5节,末端钝而圆,颜色深第一对足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雌性腹部环文7节,末端尖,颜色浅,跗节前端无黑色鬃毛性梳雄性个体一般比雌性小一些常见的突变性状果蝇的突变性状很多,已知的达几百种,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发现或诱变产生更多的突变性状果蝇的许多突变都是明显而且稳定的,大多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3. 果蝇的麻醉的方法 对果蝇进行检查时,一般用乙醚进行麻醉,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由于果蝇对乙醚比较敏感,因此麻醉时应根据实验要求而定,作种蝇以轻度麻醉为宜,做观察时可深度麻醉,致死也可麻醉程度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麻醉不够,果蝇就会飞掉,麻醉过头又会杀死果蝇果蝇翅膀外展45度角表示已经死亡麻醉的操作步骤如下:1) 轻摇或轻拍培养瓶使果蝇落到培养瓶底部2) 右手两指取下培养瓶塞,迅速将麻醉瓶口与培养瓶口对接严密3) 左手握紧两瓶接口处, 倒转使培养瓶在上4) 紧握两瓶接口,使两瓶稍微倾斜,右手轻拍培养瓶将果蝇振落到麻醉瓶中注意不要让培养瓶中的培养基掉入麻醉瓶中,如培养基已变得太稀而易脱落,可采用麻醉瓶在上,而用黒纸或双手遮住培养瓶,使果蝇趋光自动飞入麻醉瓶中。

5) 当果蝇进入麻醉瓶后,迅速分开,将两瓶各自盖好然后再将麻醉瓶的果蝇拍到瓶底,迅速拔开塞子,在塞子上滴几滴乙醚,重新塞上麻醉瓶6) 观察麻醉瓶中的果蝇,约半分钟后果蝇便不再爬动,转动瓶子,果蝇在瓶壁上站不稳,麻醉就算成功了,即可倒在白瓷板上进行观察7) 果蝇麻醉状态通常可维持5~10 min,如果观察中苏醒过来,可进行补救麻醉,即用一平皿,内贴一带乙醚的滤纸条,罩住果蝇形成一临时麻醉小室4. 果蝇培养 将果蝇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并在培养基上薄博铺上一层玉米粉,然后接入5~10对果蝇,待果蝇清醒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果蝇培养基A:糖6.2 g,加琼脂0.62 g,再加水38 ml煮沸溶解 B:玉米粉8.25 g,加水38 ml,加热搅拌均匀A、B混和加热后成糊状后,加0.5 ml丙酸,充分混匀后,再加0.7 g酵母粉,搅拌均匀后,趁热分装至指型管中,每管约2 cm厚 注意事项分装时不要把培养基倒在瓶壁上刚配制完的培养基放凉后在瓶壁上会有许多水滴,这时如果将果蝇放进去,水滴可能将果蝇的翅膀粘住为避免发生此事,可将配好的果蝇培养基放置温箱内2~3 d,待水分蒸发后再使用,或用酒精棉球将瓶壁上的水分擦掉。

5. 实验交配 果蝇雌体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保留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大量的卵受精,因此在做品系间杂交时,雌体必须选用处女蝇雌果蝇一般孵出8 h后才会交配,所以把老果蝇除去后,8 h内所收集到的雌蝇必定为处女蝇由于雌蝇两天内不产卵,所以雄果蝇可以直接放到处女蝇培养瓶中 实验二、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一、实验原理图 果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示意图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如果蝇、摇蚊幼虫唾液腺中的巨大染色体,双翅目昆虫的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永久停留在分裂间期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唾液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且不分开,经过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直径达5 μm,长度达400 μm,比普通细胞中期染色体大约100~150倍,所以称为多线染色体或者巨大染色体唾腺染色体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核蛋白纤维丝结合在一起,紧密盘绕所以细胞中染色体只呈单倍数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目2n=8,其中第II、第III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IV和第I(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形成一个染色体中心,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中心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中5条为长臂,1条为紧靠染色体中心的很短的臂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颜色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的从其横纹分布特征可对物种的进化特征进行比较,而一旦染色体上发生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化,也可较容易地在唾腺染色体上观察识别出来二、实验目的1. 学习取出果蝇等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2. 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这种材料既易饲养,又易取得唾腺,但为了得到更好的染色体标本,需要在20~25℃和营养良好的条件下饲养幼虫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管壁的三龄幼虫(就要化蛹了)做标本最佳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绘图纸药品:果蝇培养基,苯酚品红,果蝇用生理盐水(NaCl 7.5g、KCl 0.35g、CaCl2 0.21g,顺次溶解于1000 ml蒸馏水中)。

配方Ⅰ:石碳酸品红(carbol fuchsin)母液A:3 g碱性品红,溶解于100 ml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母液B:取母液A10 ml,加入90 ml的5%石碳酸水溶液(两周内使用)图 唾液腺分离示意图石碳酸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 4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 37%甲醛配方Ⅱ:改良石碳酸品红取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 ml,加入90~98 ml 45%的醋酸和1.8 g山梨醇五、实验步骤 取一条三龄幼虫(往往已爬上培养瓶壁),置于载玻片上,并加一滴生理盐水,置双筒解剖镜下观察首先熟悉幼虫具一钝尾和一带黑色口器的尖头端 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压住头部,压点尽可能靠头部口器处 幼虫头部固定之后,再用另一针压住尾部(或用尖头镊子夹住),平稳快速一拉,使口器部分断开,体内各器官也从切口挤出,一对唾液腺也随之而出唾液腺是对透明的香蕉状腺体,仔细观察可发现由一个个较大的唾液腺细胞组成分离的腺体可能伴有消化道和脂肪体在载玻片上再加一滴生理盐水,用刀片或解剖针仔细剔除这些杂物,仅让腺体留下用滤纸将多余生理盐水吸去,注意不要碰着腺体,以防吸走然后滴上石碳酸品红,染色10 min左右。

染色后,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轻吸去多余染料,然后平放在实验桌上,用大拇指压下盖片,用力适当即可获得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制片,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一、实验原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二、实验目的1. 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 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交、反交的差别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果蝇:红眼三隐性果蝇:白眼,此基因在X染色体上四、实验用具和药品1. 用具:毛笔,培养瓶,麻醉瓶,解剖镜2. 药品:乙醚3. 果蝇培养基:A:糖6.2 g,加琼脂0.62 g,再加水38 ml,煮沸溶解B:玉米粉8.25 g,加水38 ml,加热搅拌均匀将A和B混合继续加热成糊状,加入0.5 ml丙酸和0.7 g酵母粉,混匀后分装到培养瓶中,约2 cm厚五、实验步骤1. 果蝇的饲养与观察;2. 收集处女蝇;3. 杂交;按正、反交组合,把已经麻醉的红眼♀、白眼♂和红眼♂、白眼♀分别放入不同瓶内进行杂交,贴上标签标签形式如下:A组合++× wY日期姓名A组合ww ×+Y日期姓名6~7 d后,见到有F1幼虫出现,即除去亲本果蝇,注意:一定要清除干净!4. 再过3~4 d后,观察F1成蝇的性状,正、反交有何不同,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如何?5. 所出现的F1♀、♂果蝇麻醉后,挑3~5对果蝇换入新的培养基继续饲养,此处不需处女蝇。

两组合后代不能混合,应分别培养6. 培养6~7 d后去掉F1代亲本果蝇7. 再过3~4 d后,F2代成蝇出现,麻醉后倒在白瓷板上观察颜色和性别,进行统计8. 每隔1~2 d统计一次,累积6~7 d的数据一般要求不少于250只六、实验报告F1 A组合:正交♀++×wY♂观察结果统计日期各类果蝇的数目红眼♂(+)白眼♀(w)B组合:反交♀ww×+Y♂观察结果统计日期各类果蝇的数目白眼♀(w)红眼♂(+)F2 A组合:正交♀++×wY♂观察结果统计日期各类果蝇数目红眼♂(+)白眼♂(w)红眼♀(+)白眼♀(w)合计百分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