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 讲解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厅》,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墙上的这幅画,是成吉思汗行进中的金帐以及成吉思汗对鄂尔多斯的赞美诗句成吉思汗去世后,在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就带着成吉思汗四大宫帐迁徙到了鄂尔多斯,由此,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详细的内容我们会在展厅当中通过四个板块来为您介绍这边请首先来看第一板块,成吉思汗看准的故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祭文,是当时文化发展的表现祭文叫伊金颂,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颂词,在鄂尔多斯流行非常广泛这是圣旨金牌,刻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朝国字,对研究元朝文化有珍贵的价值这是成吉思汗的宝剑,成吉思汗的马鞍,及弓箭成吉思汗有着太多的丰功伟绩,我们可以从1162年一直讲到1226年,可我们最不想提及的就是1227年,因为这一年,成吉思汗去世了成吉思汗去世后,守护奉祀成吉思汗灵帐的部分鄂尔多斯人就留在了宝日陶亥,大量的宫帐也就随之留了下来,宝日陶亥就被冠以鄂尔多斯的称号 所以,不难理解,鄂尔多斯就是“众多的宫殿” 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很多的故事,我们着重来看看这幅“成吉思汗在阿尔寨的狩猎图”。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多次围猎在阿尔寨《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随马受伤的地方就在阿尔寨,就是今天的阿尔巴斯山这是成吉思汗六次征讨西夏线路图,共历经22年其中,第六次征讨讲述的就是成吉思汗在今天的鄂尔多斯活动的情况,这一活动在民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口碑资料成吉思汗去世后,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史称大元接下来,一起走进元朝时期的鄂尔多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这一组文物展出的是元代黑陶俑,从外观看,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从作工看,是比较粗率的,但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又是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的这一组展出的元代精品文物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铜模具、铜钱模具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在元代,货币的流通手段是纸币,仅出现少量铸币——铜钱,这就是当时铸造铜钱的铜模具铜钱模具另外一件代表物是“大元国内铭文画花瓷罐”,出土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是鄂尔多斯境内首次发现的最早刻有铭文纪年的元代瓷器再来看这个沙盘是蒙元疆域图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到黑海,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公里。
再往后,就到了北元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鄂尔多斯部将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迁移到了宝日陶亥这是迁徙的路线图这是元代军事用品铁炮、铁帽这些青花瓷盘、画花瓷盘是元代手工业发达的一个显照这是全体蒙古可汗表,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共有37位可汗即汗位每一位都深得牧民的尊敬为您展出的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至北元最后一个可汗)到了清朝,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走进第二板块,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1649年,清政府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扎萨克,合为一个盟,叫做伊克昭盟到1736年,清政府又增加一个扎萨克旗,就成了现在的七个旗而现在的东胜区,则是在1907年设立的,当时叫东胜厅,1912年改为县形成七旗一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八旗区这是随着各旗区的成立,而产生的扎萨克及盟长印扎萨克是旗的行政长官,就是旗长盟是对各旗行使协调和监督的机构盟的首领为盟长这种盟旗制度是17世纪30年代开始,清政府在蒙古草原推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很好的证实了清王朝对蒙古实行的有效统治六个旗第一次会盟是在伊克昭,就是现在的王爱召,所以被叫做“伊克昭盟”在这次会议上,钦差大臣宣读了顺治皇帝的圣旨,把鄂尔多斯分为六个旗,任命成吉思汗后裔额磷臣及其同族分别为六个旗的扎萨克,并分别册封了郡主、贝勒、贝子等爵衔。
这是详细的扎萨克爵位表腰刀、七星宝剑,火药葫芦,是清朝军事装备拥有这些装备的精兵强将们不仅要听候于扎萨克和盟长的命令,更听候于清朝政府在边疆设立的将军和都统的命令这些装备体现了清朝军队精良的装备这是清代男子的官帽按照清朝的礼仪:不同等级官员,官帽不同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没有等级的官员,则没有顶珠这个大型展柜中的是龙袍、绣花龙袍、无领金丝龙袍他们是满族公主下嫁时的陪嫁品,是蒙满联姻的真实写照同时,他也是蒙满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体现这是清朝时期,鄂尔多斯各旗蒙古族妇女头饰头饰越重,代表家庭越富足最重的头饰有近30斤这边展出的是清朝的生活用具,代表是三彩杯、瓷酒壶,瓷酒壶最早以前是被叫做执壶,到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才被叫做酒壶当时酒壶以瓷制为主,有少量的金银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制酒壶,但是现在很难见到了他的外形与我们的酥油桶差不多,所以,现在的木制酒壶,是很珍贵的到现在,就有太多材制的酒壶了,像不锈钢酒壶,玻璃酒壶等等景泰蓝铜碗,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故而得名“景泰蓝”在清朝,礼节是被高度重视的典型代表物是鼻烟壶和扳指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大小约一立方寸,原料是烟草,将它碾成粉末,再配香料和麝香等药材经过加工,密封发酵,存放数年后才可使用。
之间,相互递鼻烟壶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传统礼节他同汉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都是常见的见面礼扳指,我们都比较熟悉,戴在右手的拇指说,象征权势地方在鄂尔多斯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伟大人物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这位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他曾担任鄂尔多斯的执政理事,为保证边界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定,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幅大型油画是扎萨克一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朝时期的文化盛极一时特别是文学创作开始繁荣由此,就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代表人物是萨刚彻辰和罗卜桑丹津萨刚彻辰是乌审旗人,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孙,编著了《蒙古源流》,是蒙古族史诗性著作之一;罗卜桑丹津,是达拉特旗一位十分博学的喇嘛,由他编著的《蒙古黄金史》,详细记述了蒙古族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共同被称作蒙古经典史学著作待补充: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宗教文化方面,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鎏金转金筒是蒙古族佛教的信仰物,表面刻有六字真言,佛教认为,转金筒转动一周,等于念诵一遍筒上的六字真言,也就是积了功德这些都是佛教的相关器物这一件是喇嘛印,他告诉我们清朝时佛教已经非常盛行,当时喇嘛占到了蒙古人口的22%,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则在于清政府实行的“兴黄教之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这就是当时执政理事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与三世达赖喇嘛的会面图,时间在1578年1583年,鄂尔多斯建立一座寺庙,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在达拉特旗从成吉思汗时期,到元明清,再到现在的革命史,鄂尔多斯人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代表人物是席尼喇嘛和旺丹尼玛,他们领导了著名的独贵龙运动,为鄂尔多斯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位是准格尔旗的二少爷拉布丹,这是“二少爷招兵油画”二少爷游走全国不少地方,与进步人士接触,受到革命教育回到家乡后,招兵买马,建立军队,与封建制度进行斗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是第一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地方代表事件鄂尔多斯革命武装,伊盟事变,代表人物是奇金山和原伊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这一部分先为您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您可以到鄂尔多斯革命历史馆进行了解接下来,看看最后一个版块,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这一部分主要向您介绍的是成吉思汗祭祀和鄂尔多斯婚礼现在看到的是成吉思汗祭祀春季的察汗苏鲁克大典,也叫鲜奶大典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在成吉思汗陵举行,全世界的蒙古人都会前来祭拜这是著名的成吉思汗祭奠,它属于宫廷祭祀,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祭祀,我们叫做“成吉思汗四祭大典”。
从这个3D效果图中,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朝圣和祭拜的场景祭拜是很有讲究的,由祭文、祭词、祭歌组成在这个位置,您可以很好的听到祭歌再来看看祭文,成吉思汗祭文、延安祭文、国民党祭文,现在的祭文表达的不仅是对成吉思汗的虔诚,还有对于家人平平安安的祝福成吉思汗祭祀在2006年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现在看到的是祭祀禄马风旗的场景禄马风旗又叫黑幕热,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的他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的标志这边展出的是祭祀用具,有奶桶、扬奶器、大小不等的酥油灯等等民间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祭祀是敖包祭祀敖包是锥子的意思,早期的作用是指路标,后来被人们赋予了祭祀的含义,表达人们祈求苍天赐予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祭祀在鄂尔多斯仍然非常流行 套马、挤奶、赶马群、剪羊毛等等,展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一天,这是当时的生活生产用具鄂尔多斯婚礼同成吉思汗祭祀一样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录鄂尔多斯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两夜的时间,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都会纷纷跳起筷子舞、盅碗舞,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婚礼上众多的仪式,也体现出了鄂尔多斯婚礼庄重的一面有挎弓娶亲、拦门迎亲、求名问更等等这是蒙古扬琴,蒙古古筝,鄂尔多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乐器。
这是幅大型沙画,讲述的是成吉思汗与两匹银合骏马互相信任,建立功勋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特别创作了一首民歌,《圣主的两匹银合骏马》这是鄂尔多斯民间乐器,三弦、四胡、马头琴等相传马头琴是牧民为了纪念死去的小马,在琴上刻上马的名字,故而得名马头琴最后为您介绍苏勒德祭祀苏勒德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面大旗就是苏勒德,查干苏勒德,哈日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汉语简称为黑苏勒德,白苏勒德,花苏勒德,墙上这幅油画就是黑苏勒德在龙年的威猛大祭表达了人们对长生天、对祖先、对英雄的一种崇拜之情苏勒德祭祀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部位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让我们将其镌刻在绚丽的文化长河中,奏响辉煌的乐章黄褐色,湿,软塑~可塑,含少量粉粒,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分布于卵石层之上稍密,该层有轻微摇震反应,干强度较差,部分地段接近与粉砂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与砂卵石之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