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1.92MB
约56页
文档ID:56446306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闻笛_第1页
1/56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zhé仙人”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丽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诗人简介,李白生于西域,长在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内心憧憬和喜悦,以及对家乡、友人的依恋,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é méi 羌:qiāng 三峡:sān xiá 渝州:yú zhōu,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半边,半个,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不见你,我乘着船驶向渝州 清溪—渝州—三峡,出发,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不见你,我乘着船驶向渝州思考:本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山月和江水所展现的千里蜀江行旅图,写诗人离开四川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秋夜行船时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之情炼字炼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开篇点题,点明季节,直抒胸臆,点明路线,炼字炼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历来“入”和“流”被人所称道,为什么? “入”和“流”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写秋夜行船之事静 仰视,动 俯视,炼字炼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其作用是?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景中有人,人已露面,课堂检测,1、诗中写峨眉山月景色的句子是: 2、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3、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历来“入”和“流”被人所称道,为什么?,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é méi 羌:qiāng 三峡:sān xiá 渝州:yú zhōu,江南逢李龟年 (七言绝句),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注: ①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诗人简介,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唐玄宗时的宫廷乐师李龟年偶然重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八年的安史之乱,已经从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跌落下来。

创作背景,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甫:fǔ 岐:qí 寻常:xún chánɡ 崔九:cuī jiǔ,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王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表演,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经常,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是唐朝时的大姓,好几次,唐玄宗时著名的乐师,擅长歌唱,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正好是,恰好是,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当年在岐王王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表演,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思考:本诗的主题思想,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安史之乱后在江南与李龟年偶遇的情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物是人非、人生飘零、国家衰落的感慨之情。

炼字炼句(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现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回忆“开元全盛日”的唐王朝的繁荣昌盛,表达诗人对过去盛世的怀念之情炼字炼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用江南美景反衬国家衰落,把当年“开元盛世”的风光无限和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悲惨事实做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人生飘零、国家衰落的感慨之情对比,反衬,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炼字炼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有人说“落花时节”一语三关,请问有哪三层的意思? 自然景色,暮春时节;国家衰落;作者及李龟年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颠 沛 流 离 :形容生活困苦,流落异乡,无安身之所对比,反衬,课堂检测,1、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接触的句子是: 2、诗中描绘作者与李龟年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句子是: 3、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 4、有人说“落花时节”一语三关,请问有哪三层的意思?,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甫:fǔ 岐:qí 寻常:xún chánɡ 崔九:cuī ji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五言绝句),岑参 岑(cén) 参(shēn),岑参(约715年—770年),中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诗人简介,思考:边塞诗的主题,岑参(约715年—770年),中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诗歌内容多为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解释战争的残酷和悲惨诗人简介,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创作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强:qiǎng 强迫;勉强 傍:bàn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用典,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来勉强,尽力,遥知兄弟登高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可怜的菊花,这时应该靠近战场盛开靠近,可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可怜的菊花,这时应该靠近战场盛开思考:本诗的主题思想 注意其是边塞诗,写该诗时长安未收复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诗人行军途中重阳节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关切同情炼字炼句(赏析),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凄凉冷清)心境 反用典故暗含“行军”的特定环境。

开篇点题,反用典故,炼字炼句(赏析),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菊花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作用①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②照应题目,点明节日是重阳节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关切同情照应题目,想象,虚实结合,直抒胸臆,课堂检测,1、诗中点名写作时间、表明诗人心情的句子是: 2、诗中通过写长安的菊花,表达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同情的句子是: 3、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强:qiǎng 强迫;勉强 傍:bànɡ,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言绝句),李益,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中国唐朝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诗风豪放明快诗人简介,思考:边塞诗的主题,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诗歌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降:xiáng 烽: fēng 芦管: lú guǎn 征人: zhēng rén,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当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当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思考:本诗的主题思想 注意其是边塞诗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受降城夜间闻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满心的哀愁炼字炼句(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意象—意境—情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下沙漠比作白雪,把明月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荒凉寒冷和月色的凄清寒冷 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了凄清和寒冷的环境,为下文戍边将士思想做铺垫,奠定凄凉哀愁的感情基调比喻,炼字炼句(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直接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直接描写,课堂检测,1、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诗中表现征人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3、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