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杂豆栽培技术和问题.pdf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4.55KB
约3页
文档ID:86722892
杂豆栽培技术和问题.pdf_第1页
1/3

杂 豆 栽 培技术和问题 斋藤正隆 在日本 , 把食用 的小豆 、 菜豆 、 虹豆 、 蚕豆 、 豌 豆等通称为杂豆 主要用做馅的原料 , 其次用于煮豆 和糯点 , 都不是做主食 其中生产和需要较多的是小 豆和菜豆 , 主要产地均为北海道 北海道在日本曾被誉为 “豆 之国 ” , 特别是十胜 地区 , 包括大豆在内的豆类作物曾达总 播 种 面 积的 6 0肠 19 65年种植面积大大下降 主要原因 : 第一 , 产盈提高相当慢 尤其小豆易受低温影响产量不稳 第二 , 机械化程度很低 , 费人工 第三 , 产品价格有 问题 ‘ 一 、 小豆等栽培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一)品种 小豆 、 菜豆的品种改良 , 主要是在北海道下胜农 业试脸场进行的(农林水产省指定的小豆育种 试验 场) 就小豆而言 , 生产上长期保持相 当地位的 “ 宝 小豆 ” , 由于 “早手” 、 “襟裳” 等品种的育成而渐 被取代 小豆品种的熟期有早 、 中 、 晚之分 , 但在成 熟晚的年份 , 因早霜危害对质量影响很大 , 在十胜 、 网走地区 . 希望采用早熟品种 另外 , 由于四年一次 周期性的冷害 , 还需考虑品种耐寒性问题 。

现在 , 通 过低温试脸室培育耐低温品种 , 在低温下仍能保持稳 定产量的 “早手” 、 “ 襟裳 ” 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育成 的 关于小豆的抗病性 , 主要是落叶病 , 已经育成具 有一定抗性的品系 , 并 已进行抗病鉴定 水早轮作田 和排水不良的地块 , 易发生小豆茎疫病 , 因不同品种 感病程度不同 , 现已开始选育抗病品种 菜豆从形态上 , 分为有限型和无限型 有限型夕 分为矮生性和丛生性 , 其代表品种有 “大正金时” 和 “ 姬手亡 , 等 无限型又分为半 艾 性 , 如 “福 粒 中 长, 、 “大 手亡” , 蔓 性 , 如 “大 福分 、 “虎 豆 ” 等 关于菜豆的抗病性问题 , 现已着手培育抗菜豆伞 枯病 、 菜豆炭疽病的品种 (二)轮作 目前 , 十胜地区主要旱田作物是冬小麦 、 甜菜 、 马铃薯和豆类 其中冬小麦最好在九月中 旬以前 播 完 , 但在此之前能收割的作物不多 菜豆中的 “金 时,系统可选做小麦前茬 尽管轮作休系还没有固定 形式 , 但以豆类为中心时 , 既能保证豆类稳定增产 , 又可能形成新的轮作制度 在轮作中不同前茬作物对 后茬小豆产量及线虫抱子密度有不同影响 。

大豆茬土 壤中线虫抱子密度最大 , 小豆产量最低 , 小豆 、 菜豆 为前茬的小豆产量明显低于甜菜 、 马铃若茬 小豆落 叶病的危害 , 随着小豆连作次数越多而越 加重 , 对 此 . 安排轮作时必须充分注意 衰l ,住种类与后住小豆产, 及幼虫抽子窗度 ~ 一~ _ _ 项 目 后茬小豆的产母 (公斤/ 1 0公亩) 后茬线虫抱子密度 一 一丁刃福不矿飞丁叮一下 一门厂 ⋯一川丁二丁 万 下下 处 豆 !!l小 豆}小麦I 王 术 l与铃 署l甜 莱 十 斗翌婴丝斗一卡一千一{一 - 斗 , 一 竺竺 一 } 一翌一⋯ 止竺{ 兰⋯ 竺竺 二⋯ 里兰} 三燮 一 ⋯ 里竺 巴尹 _ { _ _ 竺钊 _ 少} ’0 . 8 } 6. 2 1’ . 1 1 6 . 0 上 _ 竺 注 : 抱子密度为5 0 克干土 中抱子数 (三)施肥技术 一般认为豆类靠施肥不能大幅度增产 实际豆 类 生育初期根溜很少 , 之后根溜及其活性才迅速增加 , 直到开花结英期达到最高峰 , 以后又逐渐下降 , 因而 一、6一 汇豆荚鼓粒期需要从外部补给氮素 一 卜 胜农业试验场 的试验结果 . 用氮素做基肥 (按表2标准施用) , 然 后根据生育状况 , 在7月上 、 中旬每1 0公亩追施 5 公 斤氮素 , 一 可获高产 。

但须考虑土壤的肥力 , 否则便会造 成倒伏或生育延迟 对于菜豆 , 特别是矮生品种 . 石 - 开花期前后追施氮肥可使英数和籽粒重晕增加 月 裹2北海道小豆 . 集豆施肥标准(单位 : 公斤/1 0公亩) 缸l圣酬共弃盔若沂陈哥玉王衬 中中央部 、 南部部 2 ·C、2. 6 6 68 . 0 0 07 . 0 0 0 2 .[ 、3 . 0 0 0 12 ·0 0 0 北北部部 2 . e、2 . 6 6 6〔 . 0 0 07 . 0 0 03 ‘0 0 0 12 ·0 0 0 东东部 ’’ 2 . 6 6 6 10 . 0 0 0 7 . 0 ‘‘ 2 ·t‘3. 0 0 012 ·0 0 0 中中央部 、 南部 部 8 .0‘ 3 . 6 , , 9 ·O、1 0 ·0 卜卜卜 3 ·石 、4 . 0 0 012 ·0 0 0 北北部部 3 . 0、3 . 5 5 5 : 10 ·O O O 8 .0 0 0 4 ·0 0 0 12 0 0 0 东东部部 3 . 6、4 . 0 0 0 : ’ 10 . 0 0 0 仑 . 0 0 03 ·6‘4一0 0 0 120 0 0 8 8 8 8 8 8 8 8 8 .0 0 0 0 0 0 0 巷 盏 、 (四)防止缺株 . 小豆 、 菜豆 的适宜播种期由于种类及品种不同而 异以地温平均达 1 0 OC 以上为标准 , 还要考 虑晚霜 危害来确定播种期 。

栽培密度以每1 0公亩 830按 (行 距6厘米 , 按距2 0厘米 . “按双株)为标准 〔 合每市 亩 5 533按) , 防止缺裸是争取高产的重要措施 (五)病容防治 ’ 一 ’ 豆类病害每年均有发生 , 特别是多雨年份 近年 来 , 土壤传染性病害已引起重视 小豆遭受小豆落叶 病的危害很普遍 , 这种病害不仅在小豆连作或轮作期 短的情况下危害很大 , 即或比较长期的轮作也时有发 生 因此 , 要彻底消灭这种病害比较困难 十胜地区 有把小豆与牧草倒茬轮作 、 一 或与畜牧农户饲料地变换 播种避免病害的例子 小豆落 叶 病(C e p h咖a P‘双仍 夕佗卯囱” , 褐腐菌)是197 年开始引起重视的 , 该病由 上壤传染 , 病菌由根部侵入 , 然后引起茎维管 束洲变 褐 , 豆叶急剧枯萎 . 最后叶柄下垂干枯落叶 , 生长发 育停止 , 影响籽粒膨大 有的减产可达 3 0肠以上 十胜农业试验场发现南朝鲜产的 “赤豆” 等品种 受害较轻 ,、 用其做母本培育抗病品种 , 现已获得很有 希望的品系 可见 , 目前对世界各国品种的搜集 , 特 别是对正趋于消失的稀有品种的搜集 , 乃是当务之急 。

小豆茎疫病近年来在水早轮作田等湿 润地上日趋 严重 ‘沐病从苗 期到收获期均有发生 , 其症状是 : ‘苗 期呈立枯状,中后期近地面部分 (茎叶) 发生水浸状 病斑 , 并在其表面生长白粉状的霉 对该病虽然还有 许多不明 卜之处, 但从 “寿小豆, 受害较轻来看 , 品种 间受害程度是有差异的 , 今后也可育成抗病品种 菜豆也是易遭病窖的作物 , 用药剂适时防治菜豆 菌核病的效果非常好 菜豆伞枯病十年前曾有过大发 生 , 当时主要对策是使用无病种子就几乎消灭了 此 病 , 但近年来又有明显发生 防治办法 . 首先是使用 无病种子 , 其次进行种子消毒 . 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 除 , 对第二次感染可通过喷洒药剂 , 彻底防除 ‘ 二 、 今后的生产抹术要点 (一)稳产高产 小豆 、 菜豆产量的增长率虽然不高 , 但十胜地队 高产纪录会上的平均产最比本地平均产量高二倍 特 别是19 8年那样低温冷害年份 . 技术水平高的农户仍 能保持稳定产量 , 这是值得重视的 农3十胜地区豆类的离产纪, (公斤/均公亩) 霭一 一目一 几一竺} 叫 1哩1} 1980 协 首首位记录录 24肠 肠 354 4 43了0 0 0 记记录会上前十名平均均 228 8 8 329 9 9325 5 5 272 2 2 十十胜平均均 110 0 0162 2 2116 6 6116 6 6 首首位记 录录285 5 5 343 3 3361 1 142. . . 记记录会上前十名平均均 2B9 9 9 310 0 0335 5 53钧 钧 十十 胜平均均 144 4 4168 8 8143 3 313. . . 一 5慈一 四 倍体荞麦的栽培 技 、术 H . A . M 几C刀兄H 唬 苏联伊兹马伊尔良种区多年试验表明 , 四倍体荞 麦优于普通的二倍体荞麦 . 其茎秆粗壮 . 叶片 、 花 、 种子均较大 , 千粒重为3 7~4 0克(普通荞 麦仅2 4 ~ 2 8克》 , 且子实饱满 . 米粒显著大于普通 荞 麦 。

此 外 , 蛋白质含t高(l S ~ 1 6肠) , 蒸煮性好 , 饭味香 在试验地农业技术墓础好的情况下 , 四倍体荞麦产量 为2 7~ 3 2公担/公顷 在一般收创后 的留茬地 . 试验 年份平均产最1 5~ 17公担/公顷 ,’四倍体养衰在轮作中作复种 栽培 . 可以提高谷物 生产平衡性和滋滋地的经济效益 为了发挥其增产潜 力 , 首先应尽快收获前作 . 然后进行播前整地 良种区试脸和布尔什维克 4 号初次在生产七种植 的结果表明 , 在综合的农业技术措施中 . 7 月上旬适 期播种有着重要作用 这时播种 , 可在比较凉爽的 8 月下旬和.月大t井花 . 形成产童 再晚播种(8 月) . 由于有效温度减少 , 有效花开花时间短而导致 减产 在收获鲜草 、 青贮饲料和子实等的早熟作物后进 行荞麦X 播 , 可获得较好收成 为此 . 播前整地质量 很盆要 对杂草不多和根茬少的地块 , 实行不 翻土的 表层耕作 , 既节省费用又缩短播前时间 . 产最亦不亚 于耕翻 为给种子整齐发芽创造最适条件 , 缩短播前 整地和播种时间 , 最好采用联合机组 , 一 次完成整 地 镇压等多项作业 ‘ 播种方法及播种量对四倍体荞麦的产量也有明显 影响 。

研究表明 ,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 四倍体荞麦 植株粗壮并有着高度稳定的经济性状 . 每公顷可获 得 4 0~5 0公担的子实产量 宽距单行( 4 5~7 0 厘米)和 双行(45~ 15厘米) 播种 , 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光照和 营养条件 , 因此 , 植株分枝多 , 根系强 , 叶面 积大 , 能形成更多的花和果实 , 但必须进行两次行间中耕 如行间中耕没有保证 , 即应采用标准播吸的窄 行播 种 荞麦对播种量的反应比其他作物更为敏感 夏播 研究证明 . 在小行内播种量愈高 , 其田间 发 芽 率 愈 低 . 植株在营养生长期内死亡比稀植的多 这是由于 随着密度增加 , 单株的营养面积减少 , 水分供应和光 照条件变差 , 从而导致植株大t死亡 研究表明 , 不 论是宽距单行 、 双行和窄行播种 , 最遭宜擂 种l为 15万粒/公顷 . 换言之 . 每公顷的摇种且应为6 2~6 5 公斤 . 盛花期到结实期是四倍体荞麦形成高产的关键时 刻 在通过少量灌水(3~ 40 0 立方米)达到适宜土 坡湿度的条件下 , 这时天气条件最能充分满足形成高 产的需要 从始花期起组织好荞麦的放蜂授粉 , 可提 高子实产量 5~6公担/ 公顷 。

(二)品质方面 对品质的评价目前过于强调外观 . 将来应该制订 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意见一致的合理品质评价标准 其次 , 现今豆类仅限千做点心的原料 , 今后应积极努 力开辟新的用途 (三) 节省资翻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端贫乏的国家 , 对以前那种投 资多的农业需要重新考虑 豆类可充分利用前作的肥 料残效以及很瘤菌的固氮作用来减少施肥盈 土城诊 断的发展 . 也将有利于田间土城改良和施肥工作 还 有旱田农户用麦秆等副产物与畜收农户的堆展肥等 交 换利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