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西襄陵方言见组声母的腭化历程

缘***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5.12KB
约3页
文档ID:253577195
山西襄陵方言见组声母的腭化历程_第1页
1/3

山西襄陵方言见组声母的腭化历程0.引言襄陵镇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襄汾县境内,汾河中下游,东为赵曲,西连乡宁,北接临汾,南邻汾城历史上一直为县制单位,至1954年才与汾城县合并为现今的襄汾县当地居民使用的方言与汾城、赵曲、乡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根据“清、次浊入声字今归阴平,全浊入声字今归阳平”这一条件,将襄陵方言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B7)1.襄陵方言见组字腭化链条襄陵地处晋南重镇临汾地区,汾河从中横穿而过,其方言属于汾河片的平阳小片方言区乔全生(2004)认为,“今汾河片方音继承了宋西夏西北汉语方音的诸多特点,理应视为宋代西北方言的直系后裔”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的嫡系支裔就是现代晋方言……唐五代时的西北方言地盘较大……相当于唐时的陇右道……河东道(全部)所在的广阔地区”而唐时的临汾全境皆属河东道,所以今襄陵方言中应当同时保留有唐五代及宋西北方音的诸多特点关于见组细音字腭化过程的起始时间,乔全生先生在《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等文中多有论述,认为古见系字腭化的时间可能始于晚唐五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韵母的角度,加以验证。

见组三、四等字的腭化在各方言中较为常见调查中发现,襄汾方言中存在许多见组开口二等的文白异读,开口二等的假摄、蟹摄、效摄、咸摄、江摄字是如何像三四等字一样实现腭化的?王力先生(1985:555〜556)认为,中古时期存在大量的四呼转化现象,“而由开口呼变为齐齿呼的都是开口二等喉牙字”,存在着规律性的演变,具体而言:开口二等“交”“胶”类由隋唐五代的[au]转变为宋以后的[iau];开口二等“街”类由隋唐至元代的[ai]转变为明清的[iai],再转变为现代的[ie];合口二等(后来变为开口二等)“觉”类由宋代的[ak]转变为元明清的[iau];开口二等“间”类由隋唐五代的[an]转变为宋代的[ean],再变为元代以后的[ian]等如上文所述,这些开口二等字转变为齐齿呼后,其腭化的条件已经具备,腭化自然会同三四等一样慢慢产生进一步看,王力先生所研究的韵母变化是以普通话音系为发展终点的,其论述当是官话的演化发展情况交”“胶”的转呼处于隋唐至宋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说i介音在此阶段已经渐露端倪,并发挥作用而晋南襄汾等地所属的西北方言音系其见组腭化起始时间当早于官话那么,就整个见组细音字腭化的大趋势来说,晋南襄汾等地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有可能随后汇入自唐宋时期开始的见组三四等腭化的洪流中。

这从韵母角度证实了我们“见组细音字声母k、k?开始腭化应当萌芬于唐五代时期”的判断??那么,晋南襄汾等地见组细音字腭化为、?,又始于何时呢?王??1985:605)认为,到了明代,全部知照系字都转化为[、?]这时,[、?]的位置空出来了,由精系齐撮字和见系齐撮字先后变为[、?]出来填补知照系的遗缺另外,“大多数学者都同意这样的看法,即乾隆癸亥年间(1743)的无名氏《圆音正考》,首次确凿地表明,官话中精见二组已完全腭化”(袁宾等,2001:94)由此可见,在官话中,见系字的腭化在明代已经开始,并且这种腭化所走的路线较为直接,即3.结语襄陵方言见组字的腭化走在普通话的前面,这种超前不但体现在同一音类实现的时间早,而且体现在出现了新的音类这种新的音类,是该方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是顺应语音自由发展潮流的,而普通话语音由于自身的人工性与规范性,因而具有相当大的保守性与滞后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