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研论文 打破常规 回归文本---关于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加入中原语文骨干老师团队这个大家庭已近一个学期,一路走来仿若参与了一次行程紧锣密鼓、美景目不暇接的旅行,让人在感叹时间短促之时,有太多的回味涤荡心田----由开头的质疑困惑到后来的惊喜恍悟,在一次次的心灵冲击和学问重构中完成了自我的重建和提升作为一个“插班生”,是抱着对语文骨干老师团队的景仰来参与的第一次活动当时是对73中景瑞鸽老师的《老王》一课进行观摩和研讨,意在依据王荣生的《散文怎么教》一书,寻觅散文这一题材的文体特征,哪些是文本的核心学问?在这些学问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教的?这次研讨带给我的震撼之大可以说前若未有,在固有的意识和常规的散文教学里,总是跳脱文章之外“以我观人”,“以我品文”“以我悟情”,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把重点放在“神”的挖掘和理解上就像《背影》一课总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评价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品析文中语朴情醇的文字去体悟“父子情深”可王荣生先生却推陈出新,认为散文是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歌之外的一种“杂文学”,在中学校语文教学中统称其为“文学性散文”,它的着眼点在于自身“共性化的语言表达---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情感认知”。
所以阅读散文要抓住两点:一是共享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阅历;二是体味精确的语言表达严防跑到文本之外去谈论言说对象,严防以自己的阅历去代替的独特感受;严防滞留在对记叙描写客体的评价争论;严防脱离语句跑向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四个“严防”如同一个个洪钟敲击着我的心灵,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原来十多年来我都走着南辕北辙的道路,也无怪乎很多次地尝试创新带来的都是收效甚微,已经还可笑的哀叹同学的阅读水平太低,岂不知是我们做老师的领错了入口,其结果是无论怎样长途跋涉也寻找不到阅读的绿洲这种发觉是痛彻心扉的,同时也让我更加醒悟的熟悉自己,熟悉散文,在反思和批判自我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困惑就拿景老师上的这节《背影》来讲,师者突出奇妙地把教学重点定为“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品析二十年前后对待父亲的感情变化”,既立足于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又引导同学品析独特的语言特色缺憾的是同学在展现活动中总是将品析的重点放在对父亲语言、动作的描写上以此去感受对父爱的体察和感受,却忽视了二十年后的在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在遣词造句时用精确的俭朴的语言所传达的深邃的情感比如文中连用三个“最终”,“最终不宽心、最终打算还是自己送我去、最终讲定了价钱”道尽了“儿行千里父担忧”的挚情,一边是苍老、为生活奔波的父亲,一边是已经二十岁,且在北大上学的儿子。
可父亲屡次嘱咐茶房后仍要亲自送儿子坐上北上的火车才能宽心,“最终”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挣扎,最终那份缄默但深邃的爱子之心仍旧抑制不住地做出了在儿子眼中稚嫩多余的行为这样的词句还有许多,均体现了朱自清语言的风格:华丽而又饱含深情,可为什么我们的同学却在老师的屡次引导之下仍不能敏锐的捕获和玩味呢?这是不是恰恰反映了出我们平常学习散文的缺失---总是流于形,重于神,而轻于言呢?其次点困惑也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本节课的最终一个活动,景老师由“人”到“我”,由体察到端详自己“说出在你的记忆中能表达父亲深邃的爱的一处行为或一个片段”在我们看来这样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也是让同学联系自身走向生活的,必定能激起同学内心感情的波澜将课堂推向高潮可事实却大跌眼镜,三位同学发言,一位共享的是在书中看到的故事;一位体察的是母亲微小的爱;只有一位同学谈到常年出差在外的父亲在自己假装睡着时细心端详自己的情景这样的结果给我震动的同时更令我深思:是课堂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同学不去体察自己父亲深邃的爱,而去共享从书中看到的别人的故事?是同学在成长中认为一切爱都是理所当然选择了忽视,还是现在的他们诚如二十岁时的认为父亲很多爱的行为是稚嫩可笑的,是多此一举的?但不管什么缘由都是应当引起我们的眷注和探究的,由于我们教育的终极是经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同学和谐进展,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但我不明白的是有的老师确认为这个环节是多余的不合理的,是跳出文本之外的感情是虚化的,应当学习行文之理以及理后的法我承认这种说法有必定道理,可我们学习他人不就为了观照自我,启迪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索吗?假如我们在同学情感教育如此缺失的今日,仍旧只注意课文的理和法,或许我们赢得了专业的自尊,却丢失了教育的根本我想真正的抱负教育应当是“理、法”与情感的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语文特色的课堂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