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各地地级市市名的由来.doc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10页
文档ID:103203752
全国各地地级市市名的由来.doc_第1页
1/10

全国各地地级市市名的由来河南省郑州:《郡县释名》河南卷上:郑州“周管叔鲜封于此有管仲城,后为郑国州从国名也”开封:开封“以开拓封域为名”洛阳:《寰宇通志》卷85载:“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许昌:三国魏黄初十年(公元221年)以“魏基昌于许”,遂将许昌改许县许昌之名始于此平顶山:以境内平顶山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24载:平顶山“绝顶平坦无峰峦,故名”新乡:《太平寰宇记》卷56说:新乡县“取新中乡以为名”三门峡:1957年设三门峡市,以北临黄河三门峡而命名信阳:西周时为申伯封地,秦置义阳乡,汉置县宋代避太宗名讳,改“义”为“信”,定名信阳南阳:王莽时,改南阳郡为前队,改宛县为南阳县,因居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得名商丘: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一说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漯河:漯河市北临沙河,附近一段河流称为漯河湾,漯河即因此而得名驻马店:据民国《确山县志》卷24载清安增撰《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记》说,驻马店本名“苎麻”,因镇东古有苎麻村,故名明代在此设驿站,“苎麻”讹为“驻马”,称为驻马店今市因驻马店镇为名周口:其时有一周姓船户往来摆渡,故而取名周家渡口,后逐渐演变为周家口因地处小黄河(今贾鲁河)与沙河汇流处,故名。

后称周口镇,乃周家口的简称1949年设周口市,因周口镇为名安阳:公元前257年秦伐赵夺魏宁新中,“将宁新中更名安阳”《史记》,安阳之名始见于此濮阳:以在濮水之阳而得名鹤壁:相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鹤壁之名即由此而来焦作:原意为焦姓的作坊,后成为地名,进而成为矿区名焦作市又以焦作矿区为名山东省济南: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青岛:据《胶澳志》卷2载:“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山崖耸秀,林木蓊”,故名青岛后成为附近地方的总名,青岛市即因此而得名淄博:因境内原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潍坊:取潍县及坊子镇两地首字为名烟台:明代筑奇山所城,于此设烽堠以御倭寇,故名烟台威海: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即由此而来滨州:以地处渤海之滨为名聊城: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又《战国策·齐六》:“燕将攻下聊城聊城市因古聊城为名莱芜:以莱芜谷为名泰安: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以故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据清乾隆《泰安府志》卷2说:“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诸此。

日照:北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镇,日照地名始此,因其地濒海“与扶桑相掩映”故名枣庄:因驻地枣庄为名,在唐宋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济宁:据清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卷2称:“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菏泽:《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诸市因古菏泽为名德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德州,治安德县,故治在今陵县明永乐七年(1409年)移治故陵县,即今德州市,仍沿德州之名临沂:《元和郡县志》卷11:临沂县“东临沂水,故名之东营:以驻地东营村而命名山西省太原:秦为太原郡地,太原由此始为区划名,太原之名取于《尚书·禹贡》“既修太原”一语据《尚书大传》说:“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可见“太原”是以当地地形而得名大同:以大同川命名阳泉:古时劳动人民在此凿石取煤,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阳泉因此而得名运城:清乾隆《运城志》卷1:“因运司驻剳,故名运城晋城:《太平寰宇记》卷44载:晋城县“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而得名长治: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升为潞安府,附郭置长治县,以祈天下长治久安,“长治”之名自此始,取“久安长治”之义吕梁:因吕梁山得名忻州:《元和郡县志》卷14:忻州“因州界忻川口为名”。

《土地记》:汉高出平城之围,还师至此六军忻然因名朔州:据《尔雅》:“朔,北方也《尚书·尧典》有“和叔宅朔方”一语,汉朔方郡之名本于此朔州乃袭朔方郡之名朔县因朔州为名临汾:《郡县释名》山西卷上:临汾县“以临汾河也”临汾市又因县为名河北省石家庄:因石家庄而得名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张家口:据《畿辅通志》卷59《舆地·山川》载:“东高山在张家口堡东北七里西高山在张家口堡西北七里二山皆在边口,相去数百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承德:武尚权《热河新志》第7章《热河的地方志》称:“所谓‘承德’就是承受皇帝的恩德”之意,今县、市仍沿袭承德之名保定: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寓保卫元大都安定之意为名保定之名源于宋、辽对峙时所置保塞军和保州,今市乃沿袭元、明、清路、府之名秦皇岛:传秦始皇曾巡游至此,遗人入海求仙,故名沧州:《元和郡县志》卷18沧州:“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邯郸:邯郸”一名始见《春秋·谷梁传》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邢台:元和郡县志》卷15邢州载:隋开皇十六年置邢州,“以邢国为名”。

县有枟台《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枟台”邢台因此而得名衡水:《元和郡县志》卷17冀州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是衡水以近衡漳水为名廊坊:《廊坊市地名资料汇编》说: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向此地移民才形成村落原名琅珐,因村有琅珐寺而得名后取谐音改称廊坊浙江省杭州:《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隋初“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因杭州初置时治余杭,故有杭州之名余杭之杭乃古越语,其意不可解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而得名温州:以温峤岭为名,以其地自温峤以南恒温少寒,故名舟山:因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得名,舟山本岛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湖州:因地滨太湖得名嘉兴:三国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以为祥兆,改名禾兴县赤乌五年(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讳,更名嘉兴县,嘉兴之名由此始据《水经·沔水注》:“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此即嘉兴之名的由来绍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以年号绍祚中兴之意得名绍兴一名自此始衢州:《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丽水:丽水本名恶溪(今名好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台州:唐武德五年置海州,次年改称台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盖因天台山为名”)为台州一名之始金华:〈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另一说境内有金华山(今长山)得名福建省福州:因州西北福山(今董峰山)为名厦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筑城堡,号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泉州:“命名取州北主山清源山有孔泉,一名泉山也以山命名漳州:处漳江之畔,因漳水得名龙岩:以境内有龙岩山而得名莆田:统名胜志·福建兴化府志胜》卷4:“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三明:1956年由三元、明溪二县合并设三明县,取二县首字为名,今市命从县名南平: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中》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宁德: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城为县,从宁川、感德各取一字定名为宁德江西省南昌:《郡县释名》江西卷上:南昌府“府有南昌山寓“昌大南疆”之意九江:九江之名始见于《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景德镇:以年号命名萍乡:《元和郡县志》记载:以地多生萍草,因而得名新余:《元和郡县志》卷28袁州新喻县;因渝水为名。

1957年改为新余,取“余”与“喻”同音鹰潭:市内龙头山下有潭,潭深水急,相传常有老鹰在盘旋,故名鹰潭镇因鹰潭而得名市因镇为名赣州:一因州治赣县而得名;另一说章、贡2江在州治合流之故吉安:吉安之名,源自元置吉安路,寓祥瑞之意,取吉州、安福首字得名宜春: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以“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抚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原辖区并为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上饶:《郡县释名》江西卷上:“孙吴置上饶县,以其在饶州之上也,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素称富饶之地广东省广州:清同治《广东通志·舆地略》云:“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深圳:因深圳河流经,河沟深浚得名珠海:因当地珠江口沿海而得名汕头:因处韩江三角洲之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当地古称栅薄为汕,故名沙汕头后简为汕头湛江:古名椹川,后以椹作湛、川作江,1945年定名湛江湛江来源于溪名椹川东莞: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中山:原名香山,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遂改为中山潮州:潮州一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因当时在原义安郡地新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取潮流往复之意而命名揭阳:因揭阳岭而得名云浮:因境内有云雾四时不散的云浮山而得名茂名:为纪念古道士潘茂名而得名,另一说以茂名水为名肇庆: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又赐名肇庆府,为肇庆名之始,意为“始兴庆祥”的发祥之地韶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韶州,州北有韶石,传虞舜南巡曾奏韶乐于此,因以名州清代在今城区北端设税关,始有韶关之名河源:南朝齐永明元年置河源县以“县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而得名清远:清远名沿冽江之义,取清洁、清澄之意而名梅州:清光绪《嘉应州志》卷4: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惠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为祯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以避仁宗讳,改祯州为惠州,此为惠州名称之始汕尾:因驻地原建于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相传宋时在沙滩尾部建村故名阳江:因临漠阳江得名江门:江门一名明代见于记载,清光绪《肇庆府志》卷2引明区大伦《端州源委记》云:“(万历)壬子(1612年)春三月,余浮舟江门,观海而还佛山: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乡人掘得铜3尊,于岗上建塔坡寺供奉,并立碑石镌刻曰“佛山”因而得名海南省海口:因地处南渡江入海口西侧,故名三亚:“三亚”之名始于清末,光绪年间有三亚港之称,因地貌形状而得名。

三亚因地处三支河流汇集的出海口而得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郡县释名》广西卷:南宁取“粤南永宁之义”桂林:桂林之名始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意为其地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柳州:因处柳江而得名,另一说为纪念文学家柳宗元而得名梧州;唐武德四年废苍梧郡置梧州,梧州名始此,属岭南道梧州乃取苍梧之“梧”字为名北海: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析合浦县南端(即现北海)置北海镇,以北海村得名北海镇因北面濒海,故名防城港:因港口而得名钦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一说以钦江得名)贵港:1988年撤销贵县,改设贵港市,以原县名及县内有广西主要内河港口,结合命名,取贵县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河港城市之意百色:《粤江流域人民史》说:“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脉塞口之内也河池:据《今县释名》:河池“县东有古浪溪,南有秀水,西有猫溪,居民多引为陂塘又有怀德等陂,俱灌溉民田,多者至千余顷河池水利,甲于粤西,宋因以名县”今市因县为名来宾:市名是以其地处来宾水(今名北之江)以东而得名的崇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